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足球运动员的疲劳产生机理及其消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大负荷、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和比赛给足球运动的发展和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由于大负荷、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和比赛之后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的机理以及根据不同的疲劳产生机理,“对症下药”,寻找最佳的方法,及时的消除疲劳促进机体的恢复,是当今世界各国足球界进行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2.
运动疲劳机理探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英国、美国先后于1980年和1982年召开了国际疲劳讨论会,我国也于1982、1986、1988年连续召开了疲劳讨论会,并在国家体委“七·五”、“八·五”科研规化中两度入题,足见对疲劳研究的重视。为使学术界对疲劳机理研究的现状有较系统的了解,结合我院多年来的研究情况,基于国内外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笔者把运动疲劳机理的研究进行了新的归纳和划分:(1)中枢疲劳理论;(2)外周疲劳理论;(3)神经—肌肉疲劳理论;(4)综合性运动疲劳理论。其中,对“保护性抑制”学说、“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ACh量变理论、全身性疲劳学说,肌肉疲劳的突变理论、外周多层次影响的疲劳理论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力图从概念、论点、论据上对现有疲劳机理研究加以归纳。  相似文献   

3.
关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中重要的课题,运动疲劳是由于运动而使身体机能暂时降低的现象,对有关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对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疲劳的产生机制与学说、疲劳的测定与判断、疲劳的恢复与预防等做了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定义、产生机理、外部表现、检测手段以及恢复措施来探析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现状,从而希望得到更快消除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方法,以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以及各项素质得到锻炼、改善和提高,更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5.
对运动疲劳机理的再认识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疲劳问题的研究常追溯到一百多年前,但对运动疲劳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80年代。在运动疲劳机理方面先后提出了:1)外周疲劳—肌肉疲劳链;2)收缩和电传导疲劳间关系—突变理论;3)运动类型与疲劳;4)运动疲劳与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网络。简要介绍这几种理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机体亚健康状态,中药利用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资源优势成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主要手段,结合相关实验研究结果,探讨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促进机体最佳机能状态恢复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机理.以期为抗运动性疲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运动疲劳及其判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动疲劳是随着体能的消耗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在运动训练中,因体能消耗而带来的一系列机能变化中,哪些是异常现象?哪些是过度疲劳的症兆?如何判断?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疲劳的定义、疲劳的特点、过度疲劳症侯群的特征,各种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运动疲劳及过度训练的生化诊断--运动生物化学动态之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在当今的竞技体育中 ,训练负荷接近人体生理极限 ,必然产生运动疲劳 ,甚至导致过度训练 ,影响运动能力的提高 ,成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作一综合 ,根据运动疲劳的机理 ,把运动疲劳和过度训练的界限用当前较为成熟的生化指标 ,尝试作一划分 ,供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引入,人们可以从分子机理上探讨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课题,如运动能力与基因表达的关系、运动性疲劳的分子机理、肌肉力量增加与基因控制的关系等。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促进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对运动员进行科学选材;2)防治运动性疾病;3)防止人体运动时的代谢紊乱和加速恢复过程;4)改进人体机能状态,提高运动能力;5)加强反兴奋剂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自1880年莫索(Mosso)开始研究疲劳起,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人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疲劳的机制进行广泛研究提出了各种疲劳理论与假说。但疲劳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讨。在对疲劳的研究中常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由于实验动物的种属、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不同,运动能力亦有很大差异。要建立一个较为客观的动物疲劳模型以及判断动物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疲劳是科研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摸索出了一种较为简便的鉴别家兔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性疲劳一直是运动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是运动中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它是由于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内稳态失调、能源衰竭、物质堵塞和突变等原因引起的。在运动性疲劳状态下 ,人体会有各种临床表现和血液生化改变。根据疲劳产生机理和应激学说 ,可以采取休息、音乐、物理、营养、推拿、针灸、中医药和药物等来预防和恢复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运动性疲劳一直是运动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是运动中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它是由于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内稳态失调,能源衰竭,物质堵塞和突变等原因引起的。在运动性疲劳状态下,人体会不各种临床表现和血流生化改变,根据疲劳产生机理和应激学说,可以采取休息,音乐、物理、营养、推拿、针灸、中医药和药物等来预防和恢复运动性疲劳。  相似文献   

13.
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问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疲劳作为运动训练与竞赛中的一个永恒话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同样,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然而,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运动训练、比赛阶段或时期,其疲劳产生的类型不一样。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疲劳产生的部位和原因不同,其采用的恢复手段与方法各异。因此,正确地诊断产生不同疲劳的类型,是选择合理恢复手段,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乳酸、细胞内pH值与运动性疲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动疲劳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至今仍是运动医学中研究的热点,本文仅从乳酸、细胞内pH值两个方面与疲劳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运动性疲劳没有得到及时的恢复而使疲劳累计导致疲劳过度,或者当发生运动疲劳时没有及时地进行调整,继续保持原有的运动,使疲劳程度加深,导致力竭,都会使运动疲劳变成一种病理现象,从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根据疲劳产生的原因、机理来分析,运用消除疲劳的方法,使机体快速有效地进行超量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训练和学习.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运用运动生理学与运动生物化学等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理论,通过研究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不同时段产生疲劳的机理,并从实战的角度针对不同时段疲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为减少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出现疲劳而影响其运动表现的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比赛中疲劳出现在3个时相:短时间高强度运动的即刻、在下半场比赛的开始阶段及比赛的结束阶段.在比赛中不同时刻的疲劳,生理学机制也不相同.暂时性疲劳可能与肌肉离子动态平衡的紊乱有关,这主要符合"突变学说".下半场开始的几分钟运动能力的降低可以理解为肌肉温度明显下降所造成,而与疲劳产生机制无关.比赛结束阶段的疲劳可能是由肌纤维内糖元损耗过多引起,同时热环境下的脱水与体温过高也是重要原因,这符合"衰竭学说"与"内环境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因此,优秀球员在比赛中高强度运动能力的下降,是由不同的疲劳机制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手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及判断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有效恢复疲劳的措施,为教练员指导运动训练,加速运动员疲劳后的恢复,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仍是运动医学界尚未完全认清的课题,本文从中医经络角度探讨对疲劳的判断和消除。实验结果提示:运动后各经脉电阻值均升高,某些经脉并与运动前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脉导电率下降使其机能减退。疲劳时肝经、心胞经、膈经,阴跷脉、任脉远离中位数左右经络电阻值失去平衡;脾经、冲脉、阳跷脉等参与气体代谢其中脾经、冲脉作用较大。提示清除疲劳可推拿上述经脉。  相似文献   

19.
对运动疲劳的自由基学说、硒元素对消除疲劳的机理以及如何补硒等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疲劳机理及其发生的部位问题,长期以来颇受学术界关注。过去对疲劳的探讨或从宏观出发,基于整体水平去研究;或采用离体的神经—肌肉制备,从某些环节去研究;或使动物处于麻醉和截瘫状态,从特定环境去研究。因此,对疲劳发生部位各有见解,众说纷云,认为肌纤维、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中间神经元之突触、皮层中枢以及肌肉或其它感受器等都可能发生疲劳。总之,上起大脑皮层下至外周装置都被认为可能是发生疲劳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