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仄是就汉字的声调说的,声调也叫字调,就是汉字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里,入声字已消失,四声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半仄这两个概念,是格律中的术语。“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不平的意思,除去平声都是仄声(上声、去声)。要弄清律诗的平仄规则可以五言律诗着手。例如:  相似文献   

2.
我这里说的“包袱”,不是背在背上的那种包裹,而是相声、快书等曲艺作品中的一种笑料。所谓“抖包袱”,就是把笑料讲出来。比如马三立有个相声小段子叫《相声的魅力》,其中说到某农场园艺队,种的苹果、梨子都太小了,小得就跟海棠  相似文献   

3.
说“气”     
甲新千年给大伙儿带来了好运气,你看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气,家家户户和和美美真是好福气。 乙哎哎哎,×××(叫甲的名字),你怎么一口气说出了这么多“气”字呀? 甲×××(叫乙的名字),你if别来气!咱们今天呀就是要给大伙儿说一段相声,题目就叫《说“气”》! 乙说“气”? 甲对!就是每说一句话都不离开一个“气”字。 乙每说一句话都不离开一个“气”字?邯你能行吗? 甲 卜卜分得意地j当然能!不信你就试试看呗! 乙尽瞎吹牛!你刚才这句话带“气”字没有?(学甲的腔调)“当然能!不信你就试试看呗!” 甲(一凉,不好意思地)糖…·我还没正式开始呢。 …  相似文献   

4.
相声在我国已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清咸丰年间就兴起子河北保定一带,以后传入北京。同治年间,有个出名的相声艺人叫“穷不怕”(本名朱少文),在街头说笑话,拥有一批观众。以后,由单人说转为两人合说,相声的特有技法也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相声是一种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以“说”为研究对象,利用框架迁移理论研究了相声语言中的“包袱”,并从词义误导的角度,从同音词和词语的规约含义两个方面阐释了引起框架迁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上古有没有声调?有几个声调?这个问题直到明,清时才被古音学家列为研究课题,然而其研究结果却不一致。顾炎武以为上古虽有四声,但“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因而“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上,入或转为上、去,则在歌者之抑扬高下而已。故四声可以并用。”(《音学五书·音论中》)这便是他的“四声一贯说”。  相似文献   

7.
说“读破”     
“读破”是古人把某一个字变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意义或语法作用有了变化的一种方法。词义是有发展变化的,当某一个字引申出新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时,古人常把这个字念成另一读音以示差异,这就是“读破”。例如“衣”字,《说文》释为“所以蔽体也”,是名词,读平声,而《广韵》未韵作“衣著”解,是动词,念去声。这就是“读破”的结果。“读破”,主要是改变声调,所以有人把“读破”称为“四声别义”,即通过四声的改变来区别词义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老师,我想对您说很多很多的话,不过,全部都是感激、感谢、敬爱、敬佩……记得,那是在上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首都”两个字时我总是把首都的“首”少写一横,成了“”,同时又把首都的“都”字多写一横,成了“”。有一次,您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看自己的作业。呀!怎么“首都”这个  相似文献   

9.
讽刺、幽默、诙谐,讲究说、学、逗、唱,这是相声艺术的特点。人们总是注目于传统的相声大师们的各种语言技法,但九十年代末期,各地涌现出一些本土相声演员,他们将传统的相声表演与双簧、滑稽剧、戏剧以及一切可以制造喜剧氛围的表演形式相结合,但他们一样讲究“说学逗唱,以说为主”。他们遵循传统,但也敢于革新,奇志大兵相声就是其中的典型。本文就奇志大兵的相声为蓝本,对奇志大兵相声的“学”作了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说马     
甲:我姓马,大家叫我小马。乙:我属马,乳名叫马驹。甲:“马”字是声母m、韵母a拼成的。乙:不错,一声ma,二声ma,三声ma,四声ma。甲:妈妈您干吗?乙:妈妈去牧马,你听明白了吗?甲:“马”字带个“口”,有时读二声,有时读轻声。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有关相声艺术的一些常识。二、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教时安排:一教时。预习内容:(课前印发给学生)一、关于相声的知识:相声是一种笑的艺术。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寓深刻的思想于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情节之中,使听众在笑声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相声讲究“说、学、逗、唱”。“说”是指说笑话、说故事、说灯谜;“学”是指学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河里凫的、草丛里蹦的,  相似文献   

12.
文人小幽默     
东坡问字王安石写了一部书叫《字说》。有一次,苏东坡写了个“坡”字,去问他是什么意思。王安石回答说:“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说:“难道滑就是水的骨吗?”王安石无话可说。雨果登记法国大作家雨果有一次出国旅行,来到某国边境,哨  相似文献   

13.
反切浅说     
壹、反切是怎么回事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例如“东,德红切”就是用“德”和“红”这两个字给“东”字注音。这种方法有点象是拼音,但又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拼音。用来注音的两个字,前一个叫它做反切上字,后一个叫它做反切下字,而被注音的那个字叫它做“被切字”或“所切字”。反切注音的方法是把反切上字的声母同反切下字的韵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音节,便是“被切字”的念音。“反切”本来是指这种注音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最初是称“××”,唐代以后一般均称为“××切”,后人因而把用这种方法所表示的音值也叫做“反切”了。如有人问:“东的反切是什么?”回答说:“是德红切。”其实“德红切”是反切这种方法在“东”字上的具体运用,说确切一些,它是“东”字的反切读音。  相似文献   

14.
《<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是周祖谟先生编撰的一部音韵学工具书,它与周先生早年所著《广韵校本》相得益彰,成为学人研究古音学必备的参考书,深得学术界赞誉。由于某些缘故, [注]该书出现了一些缺误,很叫使用者迷惑。《中国语文》1988年第5期刊登李葆嘉同志的“《<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校读杂记”一文,指出了该书中反切上下字误用和颠倒的情况。观其所校,尚有未尽是正者。今拾遗补阙,胪列数条,以供学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成墨 《阅读与鉴赏》2010,(10):46-46
相声新秀贾玲和白凯南合作的酷口相声《大话捧逗》获奖后,董卿临场考验二人,让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发表获奖感言。贾玲笑了笑,指了指脸上两个深深的酒窝说:“这两个酒窝里,一个装的是传统,一个装的是创新,经过我这80后的脑袋搅拌,配上背景音乐、形体表演。说出来就变成了酷口相声。作家说男人不能嗑瓜子.女人不能说相声。这次我给大家抖了一个包袱:女人可以说相声,而且能说得很酷。”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挑山工》一课时,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课中的“黑黝(YōU)黝的肌肤”中的“黝”为第一声,而《小英雄雨来》一课中“晒得黝(YǒU)黑发亮”中的“黝”为第三声。“黝”字在本册中连续出现两次,但是声调却不同,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发现“黝”字为一个声调(YǒU),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普通话连读变调的缘故。什么是连读变调呢?语音上在连读音节中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连读变调,如“不”字,单念时读第四声Bù,称为原调、本调或者单字调。如果它的后面有个音节也是第四声,则读做第二声Bú,如“不去、不…  相似文献   

17.
再说“酷”     
丁加勇 《语文知识》2000,(12):26-28
汉语中词语的流行真快。前几年还流行说“爽”,近两年却流行说“酷”了。记得牛群和冯巩在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说的相声《老板和老板儿》,有一句“坐车的感觉真爽!爽!”其中的“爽”字给人印象颇深,让人叫好。这个相声还没有用“酷”,因为当时“酷”还没有流行开来。时过一两年,二人在1999年的相声作品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说的“黄豆”可不是普通的黄豆,而是我们学校的外籍教师。记得第一次和黄豆老师见面,他就吓了我们一大跳。可不是嘛,你看,他头戴毛毛的绒线帽,身穿厚厚的棉袄、肥肥的棉裤,可脚上居然踩着凉鞋,够“逗”的吧!他长得又高又瘦又白,高得像棵橡胶树,瘦得像根细面条,白得像层馒头皮儿。他走上讲台,什么话也没说,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大的中国字:“黄豆”。这两个字就像俩相声演员凑在一块:“黄”字又矮又胖,“豆”字又瘦又高,甭提有多滑稽。而且,两个字全都散了架,尤其是那个“豆”字,上面一横,下面一横都带着个弯钩,像雨伞柄儿,中间…  相似文献   

19.
小学四年级开设地理课。四年级学生对“地理”一词是很陌生的。什么叫“地理”?地理课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学地理?他们对这些问题都弄不清楚。因此,在上新课之前,必须上好地理始业课。下面是我上地理始业课的教学实况。我在黑板上写了“地理”两个字,问:哪个同学知道什么叫“地理”?有个学生答:地理就是讲大  相似文献   

20.
甲:今天,我们俩给大家说段相声。乙:什么内容呢? 甲:我们经历了防“非典”的非常时期,就给大家说一段非常相声。乙:什么叫非常相声? 甲:这么跟你说吧!开始我对“非典”认识不足,闹了许多笑话。现在我想用双簧的形式给大家表演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