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雄 《武当》2014,(9):16-18
杨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肩、腰、胯练习要点,总体来说,就是将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太极步及虚领顶劲、开胯圆裆、松腰塌胯、扣胯、垂臀、尾闾下坠、落胯(沉胯)、坐胯、转胯、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练法融入拳架之中,以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达到式式身正安舒,动作虚实分明,势势松活沉稳。太极拳手上的动作相对来说容易看清楚,容易看明白。太极功夫不在手上,而在丹田和腰腿。习练太极拳,其肩、腰、胯的运动既难以看出来,又不好练,  相似文献   

2.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胯的技击作用很大。拳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因此,有经验的拳师讲"得机势应求腰胯"。胯的作用表现在:它可以调节上下肢协调,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是体重的承担者,是技击进攻的武器。怎样把握好胯关节呢?  相似文献   

3.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拳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其可以调解上下肢的灵活性,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又是技击进攻的武器。怎样把握好胯关节呢?一、胯与其它关节  相似文献   

4.
徐世魁  张迎忠 《精武》2006,(10):39-39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拳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其可以调解上下肢的灵活性,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又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相似文献   

5.
陈雄 《武当》2011,(5):13
太极拳谚所云"手进三分,腿进七分",一语道破行步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太极步与腰胯、中定关系极为密切,若不练好腰腿功夫,则由于基础不扎实而制约拳艺水平。在此,以右弓步为例,简述太极步的练法:  相似文献   

6.
王跃强 《武当》2024,(1):9-10
<正>太极拳有很多谚语都是经典流传,关于“腰脊行拳”的谚语,更多的是强调腰身具有核心价值的主宰作用,也堪称经典。比如,“以意领势腰在先,腰驱四肢有序动”,是腰身主动作为;“内不动则外不发,腰不动则手不发”,是腰身主控周身;“变换在腰,气行四肢”“腰送客走,胯坐帅府”“龙虎之劲腰胯功”等,道出了腰身是发劲之源。可见,求深习练太极拳,腰身功夫不可不察,正如前辈所言“时刻留意在腰隙”。  相似文献   

7.
高继寿 《武当》2015,(3):22
学练传统太极拳,修炼太极内功,不是仅靠练好拳架就能得到的,需要有明师指点,在做好各项身法,外三合,备五弓的前提下,需要布气、行气、运气。"以意导气,以气催形"。不仅要气沉丹田,更要气沉脚底。只有气沉脚底,才不是打半截拳,才能贯穿,才能"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才能"劲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要做到气沉脚底,先要气沉丹田。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练功的人,"气"是在胸间,在  相似文献   

8.
刘月兰 《武当》2013,(8):25
我自幼喜爱武术,自1991年开始习练太极拳,在多年的太极拳习练和教学过程中,使我深刻体会和认识到,练太极拳要想出功夫,那就必须练好"沉"劲。"沉"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沉"是太极拳的本质,松是方法,沉是目的。至于气和腰裆劲、圈、圆、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人身除了脑袋以外,所有肢体和部位都应练出沉劲来。简单的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往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如若没有手臂的沉,手臂就不会有撑劲。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胯上下沉,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裆劲下沉。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  相似文献   

9.
姚菊卿 《武当》2013,(6):22-22
习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含阴阳动静之机,包含了天地万物变化、发展与对立统一,故日"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在人体结构中,既有主次之分,又有相互联系,腰与四肢就是如此。太极拳尤为重视腰劲。拳论云:"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等等。一、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拳理拳法记少间。手眼身步型为正,心意气力功求专。要得太极拳真谛,练功悟拳师指点砚-顶平收须面自然。含胸拔背沉肩肘,顶沉对拉脊不偏。腰轴主宰肢轮转,胯似磨盘稳平旋。一招一式理太极,脚踩阴阳手画圆。胸背开合两相反,势升伸展降拔含。开展紧凑结合好,动作圆活势连贯。含胸拔背势有别,沉肩垂肘总一贯。太极步法用心练,上下相随势浑圆。开胯圆档固底盘,虚实转换势渐变。弓步含有活马步,式势衔接画弧线。肇磷暴意气神劲内功练,内外相合才成拳。.画一排 二少静~抓一沙拳在气势神为先 竺二至麦坐一「-~一一 摧僵化柔求内劲, 刚柔相济任敌变。…  相似文献   

11.
放松,可以说是练太极拳的第一要求。很多人初学太极拳,往往很用力,甚至有人认为:练拳不用力、不出汗就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其实不然,外家拳是以速度和力量著称,重点在攻击性,要用力;而内家拳——太极拳是以松柔为主,以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四两拨千斤著称。太极拳的放松,不但是技击的需要,更是健身的需要,只有放松才可保证肢体动作的灵活,经络的通顺,气血的流畅,才可将气感送到神经的末梢,以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那么,如何放松呢?首先,要将身体各部位的关节松开,主要是肩、肘、腕、胯、膝、踝,更重要的是腰,其方法就是将这些部位的骨缝拉…  相似文献   

12.
陈雄 《武当》2012,(5):17-19
第二是松展。在大脑入静,意念导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松展、拉长。拳论中讲的"皮毛要攻,骨节要松"、"对拉拔长"、"逢上必下"、"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等等要领,都是这种对称张开,节节贯穿的要求。腰胯以上松开往上领拔,腰胯以下松开往下沉坠,上领采天之气,下沉接地之力,这就是松展的重要体现之一(若练低架拳求松展长功,宜注重这个要领,否则容易造成下肢僵  相似文献   

13.
薛蔚昌 《武当》2013,(4):20-21
当今的太极拳已经不再是张三丰的原创太极拳了。相反,它走了"外面"——"实势"化,庸俗化了。准确地说,成了假太极拳。也因此,带着"四大固疾"(周身轻灵做不到,气与拳架两张皮,腰带动不了四肢,膝关节之痛难避免),本身解决不了,又难自圆其说。如果用"极"拳、"虚势"的打法,这"四大痼疾"就迎刃而解了,不复存在了。譬如"轻灵不了"的问题,那是因为你用的是纯"实势"(习惯力);若用"意"["意、气、神"与"腰脊"("胸背开势"、"顶沉对拔")机理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4.
话说太极腰     
宛生 《中华武术》2001,(4):34-35
太极拳特别注重腰部活动。经典著作中讲得很多,如“腰为主宰”“腰为驱使”“源动腰脊转股肱”“刻刻留心在腰间”等,都是说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但据观察,不少练拳者,特别是初学者对此还不够明确。有的立身不正,歪歪斜斜:有的不知松腰松胯:也有的只知旋臂而不知转腰,动作显得别扭、僵硬。分析原因,主要是对腰部活动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地位、作用和基本要领认识不清所致。正是:练拳不练腰,终生艺难高。笔者愿以自己的体会和浅识拙见,向拳友们讨教。  相似文献   

15.
周世勤  周梦华 《精武》2007,(11):I0001-I0002
李式太极拳是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宗师和好友王兰亭等,在陈式和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集多种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的。李式太极拳又称太极五星捶、刚柔太极拳,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一带广为流传。早年,李瑞东宗师从好友王兰亭(杨禄禅宗师的弟子)习练太极拳,从李老遂宗师习练戳脚翻子拳,还习练过少林拳械、八卦掌、心意拳等。李瑞东宗师以老架太极拳的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等捶法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式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出李式太极拳。在动作和技击的方法上,吸收了多种门派拳术的手法。尤其侧重刚柔相济,以体松缓慢、连贯灵活、意念引导动作为基本原则。李式太极拳讲究练"理"、练"势"、练"气"、练"机"。以"理"为主导,认为:明"理",才能"势"正、"气"畅、"机"灵。李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体松舒展,刚柔相济,连贯灵活,体用兼备"。  相似文献   

16.
周:李老师,能不能请你谈谈太极拳用架与其他太极拳套路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点?李琏:其实,太极拳用架的基本要求,如虚灵顶劲、涵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松腰松胯等与太极拳的其他套路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窦汉东 《武当》2015,(1):28-29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独特内劲的运用方法。它源之于肾,润于百骸,通达九窍四梢,伸筋壮骨,使内劲收敛而增强。缠丝劲还能促消化,畅气血,稳固根基,平衡阴阳。一、缠丝劲之源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通神达化之道,是区别于其他内家拳的重要特征。习练陈式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落胯;心气下降、呼吸自然、屈膝圆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上下内外兼顾的复杂运动形式,其本身就是在解决一系列矛盾中完成的。无论哪一流派太极拳都有一致的共性,就是意识(心),呼吸(息),动作(身)三者紧密结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中求静,不尚拙力;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如环无端,绵绵不断;呼吸根蒂,气沉丹田;专气致柔,纯任自然。”这些共性突出表现为一组组对立的矛盾。如果解够很好地掌握这些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太板拳就可以练好了。  相似文献   

19.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20.
胡克禹 《武当》2013,(12):15-17
"身法"是太极拳的"五法"之一。手、眼、身、法、步这五法中,身法被排在第三位。这是因为练拳时如果没有端正的身法,后面的用法和步法便无从谈起。各式太极拳都十分重视对身法的要求。诸如武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就有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松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腾挪、闪战等十三条要领;孙式太极拳对身法则有"九要"的要求。即: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三要提(提肛);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