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要认真学习修订的《考试说明》   2000年的《考试说明》在前几年的基础上做了较多的改动,估计 2001年还会作进一步的修改。它既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的大纲。这几年的试卷都是严格按《考试说明》要求命题的,所以,一旦新的《考试说明》到手,一定要及时学习,逐项对照,明确目标,务求落实。   2.要学好每一篇高中文言课文   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点文言课文要非常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要牢固地掌握。教材中的几篇文言知识短文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 )也要认真地看一看,因为它们是对中学文言知识的…  相似文献   

2.
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语句不可缺少的部分,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掌握得不好,就会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产生负面影响。高考考纲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不多,但由于虚词用法灵活,要弄透弄懂也不容易,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一、考点解读《考试大纲》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下,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也是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虚词,即2005年《考试大纲》明确划定的18个。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在其《语文高考和教学改革》一文中指…  相似文献   

3.
一、考查内容文言虚词是年年高考试卷中必考的知识点。其数量虽然比实词少得多,但因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而且古今变化大,用法又灵活多样,堪为复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好在《考试说明》只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就大大降低了复习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所谓“常见”,主要是指《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为了便于记忆,我们不妨将其编为顺口溜:“之乎者也与,若乃焉何其,因为则  相似文献   

4.
2001年《考试说明》规定常见文言虚词由2000年的30个减少为20个,但“乃”字仍在常见虚词之列,为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个词,现将其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文阅读是最新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内容之一。《考试大纲》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浅易文言文和古代诗歌鉴赏两方面内容。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实词的考查以中学学过的为主,虚词的考查范围为《考试大纲》列出的虚词。二是侧重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以考查考  相似文献   

6.
杨帆 《考试》2004,(6):4-6
相对于文言实词而言,高考《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要少得多,但文言虚词词性多变,用法灵活,想轻松驾驭它绝非易事。这里略谈一下虚词的考查形式和辨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朱庆和 《新高考》2007,(Z2):25-27
【考点精析】对文言虚词的考查,2006年《考纲》明确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2007年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就说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十分重要。所以,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  相似文献   

8.
一、《考纲》要求及命题方式:《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考点:(1)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相似文献   

9.
康有发 《语文知识》2001,(12):38-41
在《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有所变动。其中,在“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一项中,所列举的文言虚词由去年的30个缩减为20个。这里有19个文言虚词与去年相同,只有“与”字是新增加的词,在中学课本中又不曾对该词有详细的介绍。现归纳如下,供  相似文献   

10.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中的常考题型,这种题型在《考试大纲》中的能力层级为B级。近年来,经过一再简化,《考试大纲》规定了只需要考生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  相似文献   

11.
【考点说明】《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要“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只有 1 8个 :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哉、则、者、之。掌握文言虚词的关键是 :1 分清类别。新大纲规定 1 8个文言虚词 ,大致可分四类 :①介词 :于、以、为、因 ②连词 :而、以、则、然 ③副词 :其、且、则、因、所 ④助词 :之、者、也、焉、矣、乎、哉、与上面所列虚词 ,有的兼有两种以上词性。2 判别虚实。在阅读文言作品时 ,应有目的地培养自己利用语境来确定虚词在文中使用的是虚义还是实义…  相似文献   

12.
汉语成语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即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也提出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而由于成语大多脱胎于文言,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含义和用法,必然常常显现于成语之中。因此,巧借成语,奠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就理所当然了。巧借成语,有助于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和《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初步理解古代诗文的内容、情感和语言形式,并对其作简要的鉴赏评析;能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不同的文言句式,准确翻译其中重要的文言句段;能够理解并初步评析简单文言文的内容、情感和语言形式,并对其作简要的鉴赏评析。”在毕业班的文言文复习中,要紧紧抓住“标准”和“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在积累  相似文献   

14.
王星 《新高考》2008,(9):15-17
众所周知,文言词汇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江苏省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中直接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B),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在必修阶段课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文言实词繁多,如  相似文献   

15.
【考点说明】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看 ,文言虚词是必考内容 ,考查范围仅限于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 1998年考查了“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999年考查了“但、以、遂、且”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 0 0 0年考查了“每、故、因、及”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此 ,对文言虚词的复习 ,尤其是对 2 0 0 0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3 0个虚词的复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实词相比 ,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 :(一 )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 ,好几种解释 ,乃至分属好几类词。(二 )使用频率比实词高。有些常用虚词 ,在一…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诗文阅读及名句名篇默写在高考中的分值为30分,占整个卷面的五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认真了解题型特点及掌握备考方法,才能笑傲高考。一、古代诗文阅读主要包括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赏两个方面。(一)文言文阅读须掌握以下6点:1.掌握常见古今词义的差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这一点必须从中学语文课本出发,以本为本。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不要孤立地背诵文言虚词的字典意义,而对课本知识及时加以归纳…  相似文献   

17.
廖瑾 《广东教育》2013,(12):9-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具体是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仅就广东卷的命题特点和考查重点进行分析,并予以一定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8.
朱庆和 《新高考》2011,(11):18-20
考纲回顾:明确常见文言虚词的性质与功用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识结构、表达语气等。  相似文献   

19.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古诗文阅读”理解的内容里,有“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三点要求,其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要求,在过去的考试中,只作为选择题考查,从2002年起,改变为文言翻译题考查,这道文言翻译题占5分。因此,我们除继续加强文言实词、虚词知识学习与训练外,还要加强文言句子翻译的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训练,要让学生懂得基本要求:信、达、雅。信,即准确,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随便改变、增减原意。达,即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即有文采,…  相似文献   

20.
【考点精析】文言虚词在2006年的高考大纲中明确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2007年则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就说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十分重要。所以,复习文言虚词,—般不要求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文言虚词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