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左传><国语>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史传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早期史传文学作品中,记载历史事实时穿插一些历史传说的手法并非始于<左传><国语>,但同之前的<尚书><逸周书>等史传文学中的历史传说相比,<左传><国语>中穿插的历史传说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过按类别编排、模式化等虚化与整合的方法,对原有历史传说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呈现浓厚神秘色彩的同时,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理念更加鲜明,并提供了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等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2.
中国春秋、秦汉时期学者经常谈及上古有三易,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可惜<连山易>一书早已失传,其真相扑朔迷离.笔者根据对<山海经·五藏山经>和<连山易>的研究,发现古人所描述的<连山易>,其性质与<五藏山经>非常接近,并据此推论<连山易>出自<五藏山经>,而笔者创意绘制的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客观上复原了<连山图>.  相似文献   

3.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现<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袁、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4.
班固在<汉书>的撰述中,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自注的方法,以自注形式说明正文,阐发见解.本文围绕<汉书>诸志、表以及纪传中的自注,试图对<汉书>自注的内容和形式、历史影响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董其昌的<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等著作中,不乏许多对绘画的见解与感悟,也体现出他独特的绘画美学观.他提出的"画欲暗不欲明"不仅是他绘画美学观的体现,也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性格、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对绘画中的"暗"的追求,成就了他独特的画面风格,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迪,这方面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陶冶 《华章》2011,(10)
读了<后汉书>,对东汉一朝的历史有了一个相对来说是系统的了解.在此过程中,自己也形成了一些见解,本文主要说一下<后汉书>的由来、分析后汉书的体例与于前代史书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刘师培是近代著名学者,他对<文心雕龙>、<文选>都有深入的研究.刘师培在<文心雕龙·诔碑>篇讲解中对<文选>"诔"与"碑文'两类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阐述.学习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历史的经验,是当代<文选>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在董仲舒思想中,由春秋公羊学发展至"天人感应"学说得益于"微言大义"诠释方法对<春秋公羊传>的诠释解读.从<春秋>灾异之变微初显天人感应,到辞指之明推出"天人感应"学说理论之可能,董仲舒实现了对春秋公羊学的重新诠释解读,从法古的春秋公羊学到奉天的哲学思想体系转化.  相似文献   

9.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史记>是他呕心沥血的成果.司马迁在受宫刑后才完成这部历史巨著,因此,腐刑的影响无不体现在<史记>之中,本文从<史记>这部作品出发,简略的探讨宫刑对司马迁创作思想倾向的影响,揭示其发愤著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1.
赵翼《瓯北诗话》一书的写作,至迟在嘉庆二年(1797)就已经开始准备;嘉庆六年(1801)秋天,赵翼曾将写好的唐、宋、金7家诗话给洪亮吉看,后反对他以查慎行配作8家的写作计划;但赵翼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反而添上了高启、吴伟业、查慎行三人,于嘉庆六年冬天完成10卷本《瓯北诗话》写作;并于第二年夏天刊印。而全书12卷的最后完成当在嘉庆九年(1804)。选择唐宋以来各代优秀诗人加以评述的写作体例,充分体现了赵翼一贯的发展变化的诗歌史观;尤其是通过把当代诗人查慎行、昊伟业树为经典,赵翼强调了“爱古不薄今”的诗歌史观。这样的写作安排。反映了以赵翼为代表的清乾嘉时期人对自己、自己所处时代的学成就在整个学史上获得承认的自信和渴望。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孟子在三种人性论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性善论思想.他从人类性善的本源、后天的扩充及其途径方面阐述了性善论思想.性善论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属性,为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明确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新时期道德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美学思想根源于他的人性观,"性恶论"就是其功利美学的逻辑起点,接着他又提出了"化性为伪"的重要美学命题,完善了其功利美学的价值体系,提出了和谐的审美标准。荀子的这种美学观点,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惜誓》为唐勒所作”说,出自当代楚辞学名家赵逵夫先生;赵先生否定王逸序《惜誓》所引“或曰”的《惜誓》为贾谊所作一说,无坚确的理由。《惜誓》很有可能是贾谊所作(当然仅是“可能”),而绝非出于唐勒之手。  相似文献   

15.
孔子对待《周易》的态度随着其修养进境而发生变化。他早年基于对仁的自觉体认,认为占筮和德性存在矛盾,从而忽视对《周易》的研究。在晚年,他体验到德性修养不仅是内心的自觉省察,还具有生化万物、普润万物的本体性,从而具有了建构道德形而上学的倾向。他以圣者的襟怀将"天"作为这种建构的主导因素,在《诗》、《书》观念的引导下将目光转向了以言天道为主的《周易》,实现了由占筮和数理到德义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的史论较多,他对历史的评价与他的喜怒哀乐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历史观是相对稳定的。郑板桥历史评价的基点是他的天道循环观,他认为社会与人生都是一场大戏,世事总是翻来又复去的;同时在天道循环观的基础上郑板桥又出现了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他认为人一切奋斗的结果都会因天道循环而走向缥缈;当然,他也认为,虽然天道循环是不可抗拒的,但人的因素不可忽视,只要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人与社会就可以延缓这种循环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人性一词有较为广泛的涵义,包括天生的、自然而来的个体的人、群体的人以及人类所共有的品性、能力、生理特征等等。修氏特别关注的是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人类所共有的本性,即人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的欲望、好斗性以及人的情绪等等。欲望、好斗性和情绪等人类非理性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然而它们又通过具体变化着的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结合或冲突,从而形成为人类的活动。修氏以人性说为基础建构自已的历史观。他揭示了客观历史自身存在的理性:历史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联系不断加强的方式表现其发展的理路。人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因。历史的本质就是人性。历史理性与自然理性无关,与道德理性背离。修氏的历史观反映了希罗多德之后古希腊史学观念的重大变化。对古希腊史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黎元洪与民初政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并称“民初四巨头”的鄂军都督黎元洪,因拥兵八镇,在民初政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民初政争中,黎元洪频频发表政见,提出自己的政治意向。在定都问题上,欲定都武昌,左右南北局势;在组阁问题上主张南北混合;张振武案为袁世凯所掌控,逐渐倒向袁世凯;在借款问题上抑南扬北;对待宋案主张和平解决,反对南方用武;二次革命支持北方动武。文章还分析了黎元洪支持袁世凯的原因.并指出黎元洪并未完全与袁世凯同流合污。  相似文献   

19.
贾谊大力倡导有为之政.他吸收孟子的民本思想,并视其为自己政治学说的核心.在继承孟子人性论的同时,贾谊又受先秦“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的影响,显示出其人性论的矛盾.贾谊以“六”为基础展开的论述,是对思孟学派五行说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人口与历史》一书有三大特点值得肯定;一、长时段的研究视野,这种方法能使人们越过暂时而肤浅的、偶然的事件,以一种“大历史”的视角去发现历史运行的整体态势;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幅生动的立体的人口与历史关系的画卷;三、分析、考订史料的扎实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