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科技创新平台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提高价值创造能力的同时,其价值创造过程仍处于“黑箱”状态,严重制约其发展。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从“感知需求-获取机会-重构配置资源”三个阶段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价值创造过程的分析框架,对4类科技创新平台的价值创造过程进行研究,探究其中的作用因素和价值创造的路径。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平台价值实现的路径因平台属性的不同而异,且其价值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多种微观因素的影响,通过提升多种微观基础,可实现平台的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科技服务平台在创新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科技服务平台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价值网结构的视角,分析了科技服务平台价值网模型,进而构建基于价值网的科技服务平台商业模式框架,并结合科技服务平台的属性提出了科技服务平台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讨论了各个构成要素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价值及价值规律是驱动军民科技信息共享的一条隐含主线,从价值共创角度研究军民科技信息共享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共享困境。文章比较分析了军民科技信息特性差异,提出军民科技信息共享的价值共创内涵,构建了价值共创体系和价值共创循环系统。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提出相应的运行机制。通过案例研究了DARPA军民科技信息共享的价值共创系统与过程。针对我国军民科技信息共享困境,提出价值共创策略。  相似文献   

4.
科技服务平台在创新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对科技服务平台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价值网结构的视角分析科技服务平台价值网模型,进而构建基于价值网的科技服务平台商业模式框架,结合科技服务平台的属性提出科技服务平台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并讨论各个构成要素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茅敏 《大众科技》2010,(12):185-186
科技档案在科技生产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文章分别从档案学角度及信息学角度评价其价值。  相似文献   

6.
信息资源价值转化的辩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晶  周全喜 《情报杂志》2004,23(11):62-63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物质形态而客观存在 ,与其它物质资源具有相同的物质属性 ,又具有显示自身与其它物质资源区别的个性。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信息资源的隐形价值向显性价值转化、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三方面进行了理论性的研究和可操作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徐扬 《情报科学》2013,(2):24-28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情报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如何刻画并度量情报价值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不同的情报资源和情报专家可能导致情报的重复、冲突和数据不一致,从而影响决策活动。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对象、属性、操作符和值的四元结构化情报表示方法,并通过引入情报相似度和情报可信度的概念,构造一个情报价值计算模型,进而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探讨情报对于客户需求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科技资源共享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价值研究是科技资源共享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之一.首先对价值的一般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价值体系的概念模型;然后结合科技资源共享的现实情况和具体特点,探讨了科技资源价值与科技资源共享的关系、科技资源共享中的价值流动及研究方法等问题;最后从大规模的共享实践和产业链两个方面对科技资源价值的实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如何实现科技资源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是科技资源共享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尚未解决的难题,为此,提出科技资源是各种价值的集合体,科技资源共享是促进价值转换、传递的过程,科技资源共享是价值共享等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可见性、可及性、可用性三个层次的科技资源共享价值最大化三层次模型,并结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对三个层次进行了细化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从土地资源价值、退耕还林的公共品属性等角度重新认识了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并对退耕还林的补偿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科技人才价值观认同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科技人才最根本的隐性因素价值观入手,结合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利用Rokeach 的“价值观调查”量表探析了科技人才对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之要素的认同程度,并深入分析科技人才价值观结构、实现路径,旨在为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探析与科技人才开发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企业如何通过技术收购活动实现价值创造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缺乏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构建了技术甄选行为、技术知识利用方式、收购经验以及价值创造之间的理论模型,并以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257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甄选行为和技术知识利用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对应的匹配关系,技术知识利用方式有助于企业新价值的创造,收购经验对技术甄选行为和技术知识利用方式之间关系有差异性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丰富并扩展了企业如何通过技术收购创造价值的相关理论,较好的回答了“成功的技术购买者如何做到物有所值”这一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实  孙晓芹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630-1641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只有R&D支出数据,而缺少R&D预算数据,这是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不尽完善的一种体现。2007年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体系改革后,专门设立了“科学技术”大类,其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应用三个款级科目似乎分别代表了政府三类R&D投入,这个判断是否正确?这套数据是否与我国R&D投入的历史数据,以及科技统计得到的R&D支出数据相吻合,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解学芳 《科学学研究》2010,28(12):1820-1831
从长期来看,科学技术发展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建构间形成了互动和谐的逻辑关系:但在短期视域内,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与科学技术进步之间往往存在时滞性,是一种反逻辑的演进轨迹,特别是技术反文化特性与管理主体利益初衷导致两者存在明显的"时间差"问题。总体观之,科技进步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建构间的逻辑可以回归到共性规律上。因而,基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导向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建构应以和谐互动逻辑作为出发点,以"制度塑造产业"为诉求,以预见性、预警性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来缩短与科技发展间的"时间差",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欧阳进良  汤娇雯  庞宇  陈光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448-1453
 “二八”定律对科技管理有很大的影响,使科技计划管理和科技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二八”现象。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它强调的是要重视小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分析我国科技管理中“二八”现象和长尾效应,思考长尾效应对我国科技管理的影响,提出“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下我国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有关建议,将有助于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分析国内外科技资源共享法规现状,解读及研究《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方面的规定,根据科技资源共享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科技资源共享的制度体系建议方案,有利于解决科技资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利用效率低下状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提出了一个分析高技术产业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相互关联的新框架,即以改进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加权的国内完全增加值衡量全球价值链地位,以国内完全消耗系数的部门构成衡量国内价值链状况,两者通过国内投入结构相互影响。通过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与跨国的横行比较、以及实证分析发现,国内价值链的高级化会明显地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1)高端型和生产型投入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资源型投入越多反而不利于一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3)中国已逐步由资源型投入为主转到以生产型为主导,但高端型投入的严重低下,将是制约中国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瓶颈。最后,基于实证分析提出了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徐顽强  熊小刚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56-1660
当前我国已有196个非政府奖项正在面向全国开展科技奖励活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非政府科技奖励在设奖数量和规模、社会影响力和地位、奖项管理以及开放程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束缚,传统观念和社会结构体制的影响以及非政府奖项的管理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等原因造成的。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采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设奖,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行适当调整,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加大设立国际科技奖的力度,提高非政府奖项的立法等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眭纪刚 《科学学研究》2009,27(6):801-807
 对科学与技术不做区分会导致科技政策的偏差。本文从区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出发,梳理两者在历史上的演进关系,发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疏远到密切的过程,并评价发达国家在起飞阶段的科学技术政策得失,最后为我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形象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并运用定序回归分析探讨了影响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意愿的因素。研究发现,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较强。个人兴趣因素、职业价值观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因素都对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有着较大的影响。具体而言,是否参加科技活动相关社团,社会网络中是否有科学家,以及对科学家职业的社会贡献、社会声望和职业权力的评价对公众的从业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