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党建国 《精武》2003,(4):20-21
1928年由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的第一届武术国考轰动了中华武林,全国600多名武术名家踊跃赴考,誓欲夺魁。国考比赛精彩纷呈,观众如云。国考十天,时年37岁的朱国福以其精湛的技艺力搏天下群英,获得国考第一名。  相似文献   

2.
1928年3月,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为选拔武术人才,中央国术馆于二十年代未发起并组织了两次规模盛大的武术竞赛——第一届全国国术考试(简称国考)和杭州国术游艺大会。 一、第一届全国国术考试 国考于1928年10月6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参赛选手从县里逐级选拔,最后以省、特别市为单  相似文献   

3.
童旭东 《武当》2010,(2):29-31
中央、江苏两大国术馆成立后,来江南的武术家就更多了。知名太极拳家杨澄甫、田兆麟、郝月如等都曾在江苏国术馆任过教习。朱国福、朱国禄、朱国祯在参加首届国术国考前都曾到江苏国术馆学习,国考后朱氏三兄弟皆被中央国术馆录用。当时,国术馆是群雄荟萃之地,经常进行实战切磋,这使许多有名的武术家很不适应。孙存周虽不在国术馆任职,但是经常来馆中代父传艺,因此有机会经常与各派名家交流。无论是馆内的教习或学员,还是馆外的名家高手,  相似文献   

4.
南京中央国术馆始末昌沧(续上期)两届国考,奖励英才为调动华夏儿女习武的热情,为选拔武术尖端人才,充实中央国术馆教师队伍,从而进一步推动全国武术事业的发展,由张之江馆长、李景林副馆长主持,于1928年10月15日,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国术考...  相似文献   

5.
康星 《精武》2009,(10):11-11
八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最具实战性的代表拳术。在旧中国的第一次国考时练习八极拳的运动员人数占了参加擂台赛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可见八极弟子的勇猛。八极拳最初是在河北沧州和山东附近小范围流传。而经过国考之后八极拳被当成外家拳典范,被选进了中央国术馆的国术教材,再后来经过李书文闯关东将八极拳传人东北,强瑞清编排年谱,吴会清在天津发扬八极拳等。  相似文献   

6.
曹恭  品帅 《武当》2013,(5):37-38
一、不战而胜1928年9月,姜容樵老师在南京中央国术馆进行全国国术(武术)考试的前夕,在《中央国术馆周刊》发表了《写给参加国考(武术考试)的同志们》一文,后来又发表了《考试写真》,文中详细记载其中"国考"最优胜者是朱国福,但姗姗来迟的陈子正服装背后书写了"河北陈子正"五个字样,上台的人见了皆不战而退,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为之惊叹,就亲笔为陈子正题写了"鹰爪王"白题匣。(见张之江先生真迹——题图和下图)  相似文献   

7.
张之江是西北军著名将领,中国近代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在南京创办了中央国术馆,后又创办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举办过两次国术国考.他倡导国术,弘扬民族尚武精神;摒弃门户之见,强调泛学博通;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国术的推广、普及和国际传播.张之江的尚武强身以及"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思想给当今增强青少年体质和武术体制改革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的武术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各种思潮和现象不断涌现的时期。民国时期的武术从组织形式到功能及活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华新武术》、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等武术组织对近代中国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张之江对武术的贡献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江是西北军系统的高级将领,他一生倡导武术。他曾经创办中央国术馆,举办国术国考,建立"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提议并组织三次武术出访,从而大大提升了武术的社会地位,促进了武术竞技的发展,并把武术纳入教育系统,而且拉开了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其国术思想使武术在失去军事发展重心时另辟蹊径,使武术从以军事技术和民间技击术为主的运动向近代体育方向转型,其国术思想对于武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的比较研究──民国武术的组织社会学探索北京体育大学体理教研室易剑东精武体育会和中央国术馆是民国时期最大和最有影响的两个以武术为主的体育组织。近年来,对这两个体育组织的研究日渐增多,但仍有不少问题,如精武体育会作为一个没有国家和政...  相似文献   

11.
竞技武术比赛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与武术普及完全脱节,与传统武术文化精神完全相左,不仅不能引领武术发展方向,而且更不能带动整个武术事业的发展。为促进武术的竞赛与传承、发展、普及形成良性互动,重点分析了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源,同时与近邻日本武技以及民国时期国术的竞赛交流活动进行了横纵对比,最后从两个角度提出了改革武术竞赛的思路,即分别以不同的拳种联盟、不同习练人群为单位,开展各类不同的竞技比赛和展示交流活动,以此促进武术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武术运动的大面积普及。  相似文献   

12.
探究中央国术馆武术普及教育课程设置,目的是提炼和汲取历史经验,为我国当代武术普及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在史料的挖掘与整理基础上,研究发现,中央国术馆的武术普及教育课程经历了南京时期分级培训模式下的武术课程设置和国民政府迁移时期短期培训模式下的武术课程设置,在全面抗战前对编订大中小学武术课程标准做出了贡献。中央国术馆武术普及教育课程遵守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体现了传承体用兼备的价值追求。主要启示在于,应重视“刚健有为”的武术普及教育观念,以及重视拳种意识以开发中华武术对抗类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跤术的发展,大体分为中华民国时期的抗战前和抗战后,新中国建国后到文革前,文革后期恢复比赛到1993年的全运会,全运会取消中国跤比赛到现在几个阶段。看一项运动的发展首先通过比赛。比赛无疑是衡量一个运动项目总体发展水平的最好标志。1928年10月15~17日,在南京举行的国术国考首开现代中国跤术竞技比赛的先河,当时的国术国考设剑术、棍术、拳术和跤术四项,四项成绩的总合为国考成绩,国考的目的是选拔中央国术馆的师资,跤术比赛只是四项比赛项目之一,并未单独列出。限于条件,不能查到当时各单项的比赛成绩,但从以后南京国术馆长张之江任命的摔角科长马裕甫、摔角教授杨法武看,这两人在取得前十七名的人当中,摔角成绩应该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4.
郭铁良 《精武》2006,(1):54-55
1929年在杭州西子湖畔,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全国性的“擂台比武”,报名参加这次比赛的共有四百多人,历时十一天。时任浙江省主席的张静江、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为名誉会长,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为大会会长兼总裁判长。很多大人物参观了这次比赛。参加对抗赛的都是来自各省、市的武林能手和著名武术专家,以及中央国术馆出类拔萃的教授班学员,如王子庆、曹晏海、朱国禄、胡凤山、马承智、刘高升等。赛前最引人注目的是刘高升和曹晏海。刘高升,湖北襄阳人,上海永安先  相似文献   

15.
张之江,河北省南皮县人,自幼爱好武术,辛亥革命以后,积极倡导恢复和发展我国武术。他曾于1928年创办中央国术馆,任中央国术馆馆长,并兼任中央国术馆体育研究会董事长、重庆青年会露天国术学校名誉校长,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及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校长等职。著有《恢复民族体育与抗战最后胜利》、《国术教学宣传提纲》等文章及大量有关提倡发展武术的言论。在张之江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先后有24个省、市,300多个县(市)  相似文献   

16.
信息传递     
今年大赛早知晓 本刊北京消息 据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有关官员透露,1997年国家计划内的全国武术锦标赛系列赛事以及第八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具体日期已排定。 其安排如下: 全国武术锦标赛暨第八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套路预赛(女子赛区),4月15日至19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 全国武术锦标赛暨第八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套路预赛(男子赛区),4月24日至28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  相似文献   

17.
唐豪先生是我五十年前的老师。那时,我在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武术,唐先生任国术馆编审处长。 唐先生原名唐范生,江苏武进县人。从小就喜爱武术,曾在上海从师习武,后来到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园大学法律系。中央国术馆成立不久,他即受聘来到这里。编审处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编审教材、整理资料、教授学生文化课程,同时还负责主办《国术周刊》等。  相似文献   

18.
武术应以技击为主要特点。而现在的武术运动对技击的意义不够重视,武术训练只是套路的训练,武术比赛主要以套路演练为主。武术套路与实战脱节是最严重的问题。中国武术要走向世界,必须注重武术的对抗比赛。  相似文献   

19.
2004年.《中华武术》第七期起连续刊载了范克平先生撰写的《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一文,文中首次披露了国术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事件,范先生的功劳应该说是很大的.他在多期的文中都提到了韩会清(化臣)教官,可以看出,韩会清在中央国术馆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了让海内外广大的武林朋友了解和记住这位昔日的武术前辈。我们作为韩先生的再传弟子亲自到他的祖籍故乡——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罗疃村采访他的后人,并撰写了这篇文章(题目中“春秋”指春秋大刀.“八极”指八极拳,是韩会清先生在中央国术馆所传授的主要技艺),将其作为范克平先生《旧时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写真》的续篇和补充,敬请各位读者斧正。  相似文献   

20.
我祖父1905年出生在济南市一个清贫的回族家庭,幼年拜武术名家马金镖、王兆林为师,每日学拳练武,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功底。后又拜以“铁别子”著称的摔跤家王振山为师,学习跤术,由于祖父虚心好学,刻苦练功,善于思考,博采众长,又有坚实的武术功底,后自成一家。艺成后,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在历届山东省运动会、全国运动会及国考擂台赛上,多次夺得名次,并几次夺冠,获得“银墩奖牌”数十枚。在1928年杭州的全国擂台赛上,以及南京举行的武术、摔跤国考擂台赛上,年仅23岁的祖父,面对各路武林精英,将自己所学拳术、跤术融为一体,以精湛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