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中“古纂籀文字”的解析,认为我国的最早古文字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中的重文未叠字宋易麟东汉许慎是继秦朝李斯等人之后大规模整理异体字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说文解字》中把不同写法的古籀文字,今俗或体共1163文排列在相关的篆字字头下,称为重文。细读《说文》,不难发现,许慎所说的重文基本上就是异体字,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3.
正我早年师从方介堪先生学书。方老告诫我,学书首先要打好篆书功底,尤其是秦篆。倏忽三十余载,至今记忆犹新。明丰坊《书诀》云:"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伯喈以下皆然。米元章称谢安石《中郎帖》、颜鲁公《争座位》书有篆籀气象,乃其证也。"话中用一"必"字,可见其语气之肯定。其谓"篆籀"可致"结构淳古,使转劲逸",实是立大家之前提。据我理解,此"结构淳古"有两层意思:一指结体之淳古,二指审美感受之淳古,  相似文献   

4.
正"篆籀"用笔,在书法中尤为可贵。关于"篆籀笔意",学过篆书或者颜楷的人,大都会有所了解。篆籀用笔,虽没有方笔一路的灵逸和秀气,但却能表达出宽博、圆融、浑厚的胆识和气魄。在历代书法名家中,颜真卿是善用篆籀笔意的代表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争座位帖》。(图1)唐代张旭的《古诗四帖》(图2)中,画红线的地方,以中锋运笔,多转无折,是为篆书的基础笔法。而篆籀笔法则很简单,即中锋  相似文献   

5.
书法叹咏     
篆之咏学篆通古,乃知文字。汉字初萌,肇自石器。象形指事,赋以图形。史载仓颉,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殷商甲骨,揭古字谜。宣王太史,籀著大篆,铭铸钟鼎。昔秦皇,扫六合,统天下,同文字,李斯小篆,古字造极。  相似文献   

6.
一、习篆初始,须先识篆。入门书可临写《王福庵说文部目》,因王书部目有字音,可边识篆、边念音、边临习,可谓一举三得。细心临此,可增强初步识篆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上朔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文字的首部字典,该书到目前仍是一本经典著作。通过旁通六书,解读  相似文献   

7.
学点篆刻②     
印以篆文为主,故学印必先识篆,写篆,理解篆字的笔法、章法。一、识篆:篆书分为:甲骨文、籀文(又称大篆)、秦篆(又叫小篆)、缪篆、鸟虫篆、九叠文等。二、写篆:主要讲章法布局,亦叫构图。这是治印的关键所在,犹如作画须得疏密有致,迁让得法,字字舒展,意气纵横,要有“密不容针,疏可行马”之势。通过查篆的工具书《说文解字》、《汉印分韵》、《金文编》、《古籀汇编》等找出正确的篆字字形结构。根据印面形状设计并书写出来,反复推敲直至定稿。三、文稿上石:把写在较透明的纸上的印文反过面来临写在已经磨平的石料上,准备刻治。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历史久远,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即相传周宣王时的太史籀以大篆编成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史籀篇》。许慎《说文解字》中讲;“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代或异”。《汉书·艺文志》中也称:“《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可见此书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用来教授学童的识字教材。全书四字一句,但早已亡佚。章炳麟认为它“以教学童,必为韵语,若弟子职之伦。其书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许君所见尚有九篇。《说文序》既云合以古籀,则此九篇必全行收入,而今计之,亦属寥寥”。①自…  相似文献   

9.
匋文与泥封 《铁云藏匋·附泥封》四册,系光绪三十(甲辰,1904)年石印本,据序言看,前者成于甲辰正月,后者成于同年二月。 刘鹗好研究古文字,他的“抱残守缺斋三代文字”研究项目即指甲骨文、陶文和古钱币文字。在《铁云藏匋》自序中,他考溯古文字发展源流顺序是:篆籀成于周,分隶成于汉,真(正)楷成于唐。他觉得,“欲求隶楷之原,汉魏六朝碑、版存者不下千通,可沿流而溯也”,惟“篆籀之原,舍钟鼎彝器款识而外,几无可求”,因而学者历来引为憾事。  相似文献   

10.
颜真卿书法的"篆籀气"源自其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基础,其书法的用笔与篆书相通,由此所表现出的圆劲婉通、虚和中含之美与篆籀书体特点相合。颜体书法符合造字规则,尽合字学,能够起到正字正体的规范作用,合乎文字之义理。颜书由技入道,技道两进,堪称"尽善尽美"。这便是朱长文所论颜真卿书"合篆籀之义理"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1.
颜师古(581—645)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名籀,字师古。(一作思古,以字行,一说字籀)祖父颜子推是北齐著名学者,精通文字、音韵文字。从现仅存《颜氏家训》可窥见其学术上的高深造诣,中有《书证篇》、《音辞篇》,或考证古音古义,或探求名源,或辩误刊谬,或点明古今字、假借字,大都为精彩的训诂、音韵  相似文献   

12.
答读者问     
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朱明银同志来信说:统编小学语文第一册《看图拼音识字8》,将“土”字篆写成“(?)”形,有误。朱同志引证许慎《说文解字》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列“土”字篆写均为“(?)”。说文解字“土”字篆文的两横齐长“=”,象地之下,地之中之形;段玉裁将许慎的“地之下”校正为“地之上”。课本的篆写和“上”字的篆写相混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字学,确切地说,应当叫汉字学,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按照汉字字形发展的不同阶段,研究小篆以前(包括小篆)的汉字叫古汉字学.广义的古汉字学包括传统的汉字学在内.传统汉字学以篆为主要研究对象。用传统方法研究汉字结构,形音义关系及其流变等.传统汉字学发展史上,东汉时期的许慎是一位继往开来的杰出人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花费半生心血撰写的《说文解字》(以下省称《说文》),是传统汉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汉字学史的一块丰碑。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县冷河南邵县)人.生于东汉明帝初年,卒于桓帝…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来,治《说文》者屡次转引戴侗《六书故》中所引的唐本《说文》来考释文字.可见《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有其重要的文字学价值.通过考证,认为《六书故》引唐本《说文》"械"篆的"或说内盛为器,外盛为械"非许慎《说文》之原说解,只可作训读《说文》之佐证.  相似文献   

15.
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中所谓的古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段玉裁对许慎的《叙》本身用字所作的注解(20条);二是段玉裁在注解过程中所使用的文字(16条)。段氏在著述中与许慎保持一致,尽量用古字进行注解,或指出某字“只作某”、“当作某”,即为古字。这反映了段玉裁的用字观。  相似文献   

16.
正8.《颜勤礼碑》笔法规律总结(1)中锋:笔在画中,篆籀遗意中锋,是书法用笔的基础性笔法之一。运笔时,使笔毫的最尖端保持在笔画的正中间,写小篆需熟谙此法。孙过庭所说的"篆尚婉而通",意谓行笔不疾不徐、笔画停匀,这必须以中锋笔法才能达到。颜体楷书颇多篆籀之气,尤以其晚年作品更为明显。《颜勤礼碑》即是典型。即便是较细的横画,亦能以中锋出之,笔到力到势到,绝无一丝颓弱气。这正是中锋用笔的优点所在。中锋用笔既能表现一种从容的力感,又能表达一种威仪的正大气象。  相似文献   

17.
籀文出自《史籀篇》。《史籀篇》早佚,迄今能确证为籀文者,仅《说文》所录籀文225字。然《史籀篇》由西周传写至汉,字形或已非原貌,加以《说文》流传已久,籀文在其中传钞和刊刻的过程中产生讹误,亦不足为奇。文章结合出土古文字材料,为《说文》籀文中部分舛误的形体作了考订。籀文中的讹形,有部分源于笔误,也有部分是受晚周文字写法影响致讹的。  相似文献   

18.
许慎是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和古文经学家,其《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李红霞博士撰写的《许慎》是关于许慎及其《说文解字》的传记。该书陈述了千载之下许慎迄今犹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经历,阐释了《说文解字》的内容、价值和影响以及许慎的学术思想,弥补了学术界无许慎评传的遗憾。该书资料搜罗比较详细而具有工具性,文字优美深入浅出而具有可读性,评论切中肯綮而蕴涵了较强的学术性。  相似文献   

19.
释“好”     
夏娟 《学语文》2010,(1):46-47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这是说,前人通过文字可以垂范后人,后人诵过文字可知先人前事。这正说明了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正>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赢政自号"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同时他在地方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故夏曾佑称:"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就文字而言,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由此可知李斯、赵高、胡毋敬各作一篇字书,都有可能对秦朝小篆改定而做过文字规范统一的整理工作,而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