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于春秋战国之交的老子、孔子及墨子被尊为道儒墨三家之先师,他们思想光辉的迸发开启了后来百家争鸣的先河。老子、孔子及墨子三圣有各自的政治理想,他们在社会秩序、对周礼之态度、治国方略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反映了周秦时代思想文化剧烈发展变化的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2.
孔子尚文武周公之道,墨子背周道而用夏礼。由于二者所处的政治地位、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以他们为代表的儒墨两家在文艺观上也存有差异。本文阐述了孔墨二人在文质观和美学思想上的异同,并分析了由此而带来的曾经同为"显学"的儒墨两家的不同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3.
“世之显学,儒墨也。……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时处战国晚期的韩非所体识到的是一个确凿而非混沌的历史概貌:在中国传统文化定型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和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是其时“百家争鸣”的学术...  相似文献   

4.
利义问题是社会生活中不能回避的永恒课题,早在先秦时期,利义之辩就成了儒墨之争的重要内容。利义之辩的实质是何谓至善。文章对孔子、墨子的利义观作了颇为精到的剖析,指出孔子重义(轻利),墨子贵义(重利),墨子的利义统一思想,较为正确地处理了利义关系。孔墨的利义观对当今的启示是: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手抓;必须处理好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上层建筑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在我国历史上以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繁盛。当时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中,儒墨两家旗鼓相当,比较突出。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们不但在政治、哲学方面的观点大相径庭,而且在文艺理论观点上也是针锋相对。儒家过份夸大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诗》、《乐》是治国之宝;墨家则  相似文献   

6.
《孔丛子》主要记述了孔氏子孙、孔门弟子与各诸侯国君、卿大夫等人的言语行事,是一部相当于"孔家杂记"的书,可称为"孔氏家学的学案"。《诘墨》是《孔丛子》的一个单篇,该篇与其他篇目内容、形式稍显不同,它是孔鲋对墨子诬称孔子、孔门弟子言行及孔晏关系作出的反驳。该篇的材料来源较广,思想内容丰富,对研究儒墨两派关系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7.
墨子(约公元前490~前403年)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先秦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韩非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可见,直到秦始皇时代之前,墨家仍在诸学派中占据显要地位。然而,在汉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墨学  相似文献   

8.
乐之论——《荀子·乐论》与《墨子·非乐》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子·乐论>和<墨子·非乐>是我国先秦时期阐述音乐与政治关系的两篇文章.儒墨两家站在各自的阶级立场上,为维护政治主张的贯彻执行,对音乐进行论述.具各有理,无所非之.  相似文献   

9.
把墨子请进职业院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名翟,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学贯文理、注重实践、百科全书式的平民圣人。西汉以前,儒墨并称,同为显学。墨子的言行和思想主要集中在《墨子》一书。墨子出生平民,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墨子的思想来自劳动和劳动人民、为了劳动和劳动人民,最大的特点是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他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平等相爱,反对侵略战争和暴力;他主张尚  相似文献   

10.
略论颜元与墨子的同与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世界观、认识论、价值观、人性论和人生观上,颜元和墨子有很多地方相当接近,但因颜元以孔孟为宗,儒、墨之别也就成了他同墨子的区别。在教育思想方面,他们也有类似或相同的主张。这种类似或相同。正是早年学儒的墨子与孔子的类似或相同。两家的不同则在教育与国家体制的关系、育才模式、办学方式及社会影响和是否重视逻辑推理等方面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王欢 《学周刊C版》2011,(9):203-203
有关墨子及其思想,历来争论颇多。《庄子.天下》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显学就是“儒、墨、道、名”。战国末期最有作为的思想家韩非在总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术发展时也指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这些都表明:在春秋战国之际.儒墨的确是两大显学.墨家是继儒家学派之后而起的一大学派.影响遍及天下。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相互辩难,相互促进,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两家的创始者孔丘和墨翟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私学的重要代表.他们的教育思想互有异同,以下试作比较分析.一、教育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诸侯纷争.各派政治势力的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战争残杀,不但极大破坏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也严重摧毁了西周的宗法制度.如何制止杀戮,以求政治安定,人民安生,是当时思想家必须思索的时代命题.孔墨二人的最高政治理想都是大同社会,但现实的政治目标却有区别,孔子宣扬周道,墨子称颂夏政.周道的中心是“礼”,即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夏政的中心是“义”,即墨子本人比附推测的社会政治制  相似文献   

13.
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其思想观点多以儒家的反对命题而提出,儒墨两家相互辩难,分庭抗礼。其中儒家主张的“亲亲”、繁饰礼乐、厚葬久丧与墨家主张的“兼爱”、非礼非乐、薄葬短丧,这三个对立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高硕 《文教资料》2010,(33):110-112
儒家和墨家是先秦两大显学,但是汉代以后.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而以墨子思想为代表的墨家思想却成了“绝学”。此种现象从二者的“天人观”分析看,孔子的畏命、知命思想既为统治者戴上了神圣的光环,又给予平民百姓精神上的安慰:而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却既没有让统治集团满意.又不能为人民大众提供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5.
从儒墨分歧考证了“天下为公”的首义者是墨子而非孔子,墨子墨学“兼相爱”“交相利”伦理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公德伦理,与传统儒家之私德伦理不同.“天下为公”作为一至关重要的理念,诉诸于“天下”和“天志”社会本体论的依据,而非后学混淆为“大公无私”及“大同”社会的具体描述.对于当下国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依法治国以及社会公德建设,墨子“天下为公”的原则和理念将不失为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中墨家是很重要的一支韩非子的︽显学︾一文中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他把墨家看作是与儒家同等重要的一个学派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这一学派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墨子是生活在孔子和孟子之间的一位著名思想家他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墨子对孔学中有益的成分并不排除但对一些繁琐而不易实行的礼制给予了大胆的批判比如孔子主张厚葬可墨子认为这样既浪费钱财又使百姓长久服丧妨害日常生产和生活所以他主张服饰简易省财薄葬自我节制这倒是与现代的破除封建…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8.
墨子重农思想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学是先秦两大显学之一(《韩非子·显学篇》:“世之显学,儒墨也”),墨子是位能工巧匠,其能其巧甚至超过被奉为工匠祖师的鲁班。所以学术界普遍认为墨子是先秦时期手工业者的代表,故其重视手工业乃顺理成章之事。其实墨子更为重农。笔者涉猎墨学研究有年,管见所及,似未见到有专家学者提出墨子重农并予以论证的。故此不揣冒昧地提出,目的是想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这方面的讨论,以便更全面、深入地研究墨子思想。墨子重农,首先表现在他对粮食的极端重视上。墨子认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养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  相似文献   

19.
墨子,先秦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和孔子一样,他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墨子在中国教育史上远没有像孔子那么高的地位,墨子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学实践经验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墨子(约公元前468——376年)姓墨名翟,春秋鲁国(或称宋国)人。出身于士以下的庶人,曾做过宋国大夫,是继孔子后的一位大思想家。墨子的体育思想,据现有资料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唯物地论述了形与神、生命与运动的关系关于人的形与神的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与体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墨子说:“生,楹之生,商不可比也”,又说:“生,刑与知处也。”这两句话中的楹和刑,在古代都和形通用,是身体的意思。墨子讲“生,楹之生”,说明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