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随着我国游泳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1、手段l.l负重练习,是运用一定的负荷量重复训练,来发展力量素质,可以锻炼身体大部分的肌肉群,训练是多种多样的,负荷量和次数要随时调整,是常用的发展力量手段。  相似文献   

2.
运动中的心理负荷及其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竞技运动中,每一个教练员、运动员和科学研究工作者都会遇到运动负荷问题。负荷指载体所承受的刺激或压力。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可将运动负荷分为训练负荷、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来加以研究。这三个方面互有联系,互有影响但又不同。训练负荷可通过标志负荷强度的速度、高度、远度和标志负荷量的总次数、总距离、总时间和总重  相似文献   

3.
我们以四川省武术代表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监测了武术套路训练课的负荷强度,负荷量,练习密度等,测试了心率、尿蛋白等生理指标(取得数据8080个),探讨了武术训练课中不同负荷强度的心率变化,以及不同负荷强度对人体机能变化的影响;研究了武术套路训练中不同的训练形式以及不同项目的负苛强度变化。根据测试结果,在不同课次的武术套路训练课中,运动员课的平均心率以及反映大、中、小不同负荷强度的心率,在课中所占的比例和分布不同。大中强度训练  相似文献   

4.
谢云  耿海峰 《体育科学》2022,(11):56-61+89
目的:探究优秀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负荷、赛后恢复安排,实现竞技状态的最佳化调控。方法:运用跟踪观察、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第十三届全运会冠军史航为调查对象,整个备战期分为赛前准备、赛前强化和赛前减量3个训练阶段。结果:1)赛前准备阶段共94天,总负荷量为7 533.30 km,训练总课次为61次,日平均负荷量为80.14 km,课平均负荷量为123.50 km。<80%无氧阈强度负荷量最多,占总负荷量的29.48%,训练课次占到本阶段总课次的39.34%。2)赛前强化阶段共60天,负荷总量为4 153.07 km,日平均量为69.22 km,总课次为41次,课平均量为101.29 km。本阶段90%~95%无氧阈强度训练课次安排最多,占总课次的36.59%,负荷量占总量的50.01%。3)赛前减量阶段总共13天,总负荷量为494.16 km,训练课次为13次,日平均负荷量、课平均负荷量均为38.01 km。结论:高比例的基础有氧耐力(<80%无氧阈强度)的保障是该项目赛前训练负荷的总体特征,负荷安排整体呈现“两极化”模式,高强度训练(90%~95%无氧阈强度)的...  相似文献   

5.
在一般身体训练中,利用各种负重练习能发展力量。进行这种训练时应根据不间断性,逐渐增加负荷和正确运用负荷量的训练原则与方法。不间断性原则对于各种运动项目都是必要的,力量训练应在一年中最初二、三个月里进行,以后逐渐成为辅助手段。在准备期每周训练3-4次,比赛期间每周1-2次。力量负荷的总量要以运动员的技能程度和训练水平而定。逐渐增加负荷,包括在训练中科学地延长时间,最理想的负荷是能逐渐提高肌体的适应能力。应经常检测运动员的负荷,当运动员自我感觉良好并不断提高成绩时,习惯  相似文献   

6.
1、赛前训练与试举成功率的关系 赛前训练是指比赛前2-3周的训练,训练计划的安排是否恰当,对比赛试举成功率的影响最大。训练计划安排要点是:第一,总负荷量要减少,强度要适度提高。减少训练课次数,减少每组的次数,赛前第二周强度可以达到90%以上,赛前最后一周各次训练课量和强度逐渐减少至80%-60%以下,这样既能减轻身体总的负荷,又保持较旺盛的精力。  相似文献   

7.
男女运动员大强度力量训练后恢复时间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堂训练课之间恢复时间的需求量是所有田径运动员在执行大运动量和大强度训练计划时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检验不同恢复期对力量恢复的效果。14名田径投掷运动员执行五组最大重量重复10次的训练(P10RM),然后实验对象持续预定的恢复期后再重返力量训练房,复制他们的训练课。预定的恢复持续时间定为4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每个恢复期的实验分配在一周内进行。结果表明,男运动员在训练后4小时(8.7次至7.7次)和24小时(8.7次至7.4次)(P≤0.05)最大用力次数明显减少。男运动员完全恢复时间需要48小时。而女运动员在任何一个恢复期后,最大用力次数无明显差异。这个结果证明,女子田径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恢复比她们的男队友快。这样就可以为女运动员的举重和力量训练安排一个更巧妙的频率。  相似文献   

8.
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制定一个高水平的短跑训练计划必须考虑到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运动员的年龄、运动年限、身体素质、训练周期、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力量训练所占的适宜比例、力量训练的方法及训练器材等。其中力量训练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并非容易之事。虽然运动员都是在有计划地进行力量训练,但是并非由此提高了他们的运动成绩,相反甚至有的运动员成绩下降、受伤停止训练。如果有这种情况出现,那就说明制定的计划有  相似文献   

9.
冬训是竞技状态形成的重要阶段,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依赖于冬训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实施的效果.抓好冬训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优秀短跑运动员2006-2007年冬训训练内容、训练安排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广西优秀短跑运动更冬训训练安排特点是:冬训时间为20周,每周训练7~8次,共139次课.其中,速度训练28次、速度耐力训练32次、力量训练51次、一般耐力训练22次、技术训练38次;广西优秀短跑运动员冬训训练内容主要是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专项身体训练比重大,占总训练课次的65.5%;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起跑技术和全程节奏跑技术;力量训练的特点是训练强度大、训练手段多样化,以发展髋部肌肉群的力量为主.突出快速力量、平衡力量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廉明 《中华武术》2024,(2):50-52
在800米跑训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800米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进行了研究,从高三组和高水平组执行不同的训练计划证明,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水平都是影响800米跑成绩的主要因素,800米跑运动员所需要的力量主要是以提高800米跑的次数为主的力量耐力影响最大。但实践证明,最大力量对提高100米跑成绩影响较大,100米跑水平的提高对800米跑的耐力影响也很大,所以在安排800米跑运动员力量训练时,应该每周安排两次力量训练课,一次以提高最大力量为主,一次以力量耐力为主。  相似文献   

11.
力量训练能保证速度滑冰运动员有机体适应现代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大负荷的要求,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潜力,使有机体的运动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认为力量训练可以概括为一般力量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两种类型;在发展绝对力量的训练中要注意负荷量的增加,训练的特点负荷强度大(75%~100%),每项训练完成的组数多(5~8组),每组重复次数少(1~6次),每组训练的间隔时间为3min,采用大强度训练法训练时需要很大的体力和心理准备,还应具备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恢复手段;发展速度力量的方法一般采用本人最大负重的40%~70%的强度,兼顾力量和速度两方面的发展,练习中应尽量体会最大用力和最大速度感,一般每组重复5~10次,完成3~6组,组间间歇时间2~3min,提出爆发力训练负荷等级与重复次数以及极限用力的百分比关系;大强度间歇循环训练是提高速滑运动员力肌肉耐力的主要方法,该方法练习重复速度要快,采用最大力量50%~80%的负荷,重复在10~30次之间,间歇时间应是用力时间的2~3倍。  相似文献   

12.
我国速滑运动员在备战冬奥会10个月的训练中,共进行了299次课的训练,其中力量训练课53次,陆上有氧训练课98次,技术训练课122次,其他训练课为26次,比赛为7次(23次出发)。在负荷安排上强调了有氧训练,降低了平均训练强度,使高强度训练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训练手段上,减少了最大力量的训练,增加了腰腹力量和协调能力的训练。技术是速滑项目的训练重点,应该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8名青少年中长距离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在以中低强度有氧为主的训练阶段A组4人穿插每周3次的力量训练,B组4人仅安排1次力量训练,在干预前后分别以5×200m递增负荷测试评价各区域运动能力的变化,探讨力量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力量干预后,A组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强度(BLa=8mM)对应的游速平均提高幅度为3.15%,高于B组运动员的0.65%;无氧阈强度(BLa=4mM)对应的游速A组提高幅度为1.87%,低于B组运动员的4.07%;低强度有氧(BLa=2mM)对应的游速提高幅度为0.51%,与B组运动员的0.18%相近。上述结果提示,为期2个月、每周3次的力量训练干预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能力表现出较好的改造效果,但对无氧阈及以下强度的运动能力未表现出额外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训练课RPE对自行车短距离项目场地专项、素质力量和公路有氧训练课的负荷水平进行监测,比较不同水平、不同性别运动员的评分差异。方法:上海自行车队短组运动员8名,其中男子6名,女子2名。赛前4周共完成16节场地专项训练课、8节素质力量训练课和7节有氧训练课。采用Borg的11分量表对运动员单节训练课的自感劳累水平进行评分,训练课RPE由RPE乘以训练课时间进行计算,分别统计单日及每周训练课RPE(sRPE)总和。采用Pearson相关对单日sRPE与次日晨尿PH和SG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总sRPE在赛前4周逐渐下降,场地专项和素质力量训练sRPE分别在第3周(W3)和第2周(W2)达到较高水平,4周期间有氧训练sRPE维持在较低水平;后两周3组运动员sRPE总体上表现出E-Female>N-Male>E-Male的变化趋势;仅女运动员的尿比重(SG)与sRPE存在低度相关,其它指标均未见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训练课RPE是评价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训练内部负荷的有效指标,但会受运动员不同运动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析认为,现代排球训练中运动员的恢复过程与运动负荷同等重要,应根据排球训练课的目的和其它因素,设计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最佳组合方案,同时介绍了几种恢复手段。  相似文献   

16.
铅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注意掌握好以下三个条件。 强度:采用最大力量三分之二以上的负重,能收到良好效果。一般优秀运动员多采用接近最大力量的负荷训练。 时间及次数:做接近最大力量负重的动力性练习时,只能重复1~3次;采用三分之二以上 力量负重练习时,可以反复8~10次,逐步提高 负荷量。每次练习可采用2~4个手段,一个手段 可进行3组。青少年不宜采用大力量练习,以中 等重量为主,但动作要快。 做静力性练习,采用最大力量负荷时,要坚持4~6秒,采用三分之二力量负荷时,可以坚持6秒以上。一个手段可进行2~3…  相似文献   

17.
当你的运动员错过了一次计划好的力量训练课后,他们将如何对待呢? 有人会简单地补上一次训练课,几乎不去考虑因中断训练程序而带来的影响;也有人会作出补偿反应,在下一次训练课中将强度增加一倍,或者连续完成两次训练课。以上方法都不可取,获得最大力量的唯一途经是保持训练计划的系统性。许多有经验的运动员都能理解训练负荷适应原理。西姆普莱说:“无论何时你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解放军武术队夏训一个训练周期的三次不同训练课(专项素质课、大强度技术课和中等强度技术课)为研究内容,在不同形式训练课运动前、后、次日晨对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血、尿一些指标的测定,来探讨训练对运动员肾功能及身体机能的影响,以及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适应能力及恢复程度,为教练员进行科学化训练提供一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滑雪运动员从运动训练的专门化开始,要经过6-8年才能成为高级的运动员.他们参加比赛和训练的负荷量要根据这种训练远景来加以规划.同时,在这种目标明确的训练中,培养运动员速度耐力的训练不要早于17岁,而极限下和极限强度负荷量的训练不应早于19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搜集国内外跳远训练常用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并对这些手段与方法进行分类,为初、中级教练员提供训练课所需的手段与方法。对其中可以量化的手段与方法提供计算负荷的简易方法,继而计算跳远训练课主体结构的负荷量,寻求不同级别跳远运动员在不同训练期的合理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