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依法治国理论的提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使依法治国理论和现实呈某种胶着状态。本文试图从“依法治国”和“法治”二者关系的疏理过程中,对依法治国实践层面作进一步理论总结,希望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依法治国”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行政法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论依据。本文认为,邓小平行政法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一、法律制度是根本,必须变“人治”为“法治”;二、健全行政组织法律制度,使政府职能和编制法定化;三、严格行政执法,实现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为此,必须克服“衙门作风”和官僚主义,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立法与执法的关系;行政执法与监督制约的关系;依法行政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含义;分析说明了为什么既要“依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及怎样“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组织保障,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在“人治”、“德治”、“礼治”、“法治”等不同思想的长期整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礼、法相结合的治国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依法治国思想占有主导地位。历代统治者把加强法制建设作为依法治国的前提,把奉公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把秉公执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这些,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方略有其历史渊源。当代的“德治”、“法治”与以往“德治”、“法治”有根本区别。以德治国”是对“依法治国”的进一步肯定和有力支持,是在施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实行德政与德教。法治是道德的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二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共同起着维护秩序、固国安邦的重要作用。中国当代的“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内容以及实现途径是对以往所有“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继承和发展,并独具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既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也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三个代表”是依祛治国的保证,依法治国是实现“三个代表”的具体治国方略。实施依法治国和坚持“三个代表”是我们治国之本,立党之本,两者有着内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方略载入宪法,标志着我国法治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全面理解“依法治国”含义、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性关系、积极培养现代化法律意识,构建民族法治精神等都是大学法律基础课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方略载入宪法,标志着我国法治 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全面理解“依法治国”含义、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 “依法治国”统一性关系、积极培养现代法律意识,构建民族法治精神等都是大学法 律基础课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已成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理论来源于实践,“依法治国”思想最终来源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邓小平,对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的贡献。我们从他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以及国家稳定的思想论述中都可以发现“依法治国”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法律移植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法律制度互相借鉴与取舍的过程,只要国家或民族间彼此发生了关系,都将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自有国家以来,几乎任何形式的法律文化都避免不了法律之间的移植问题,所以说法律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国家和民族间创造性地移植和借鉴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国际文化交流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我国目前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移植或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法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法律移植的理论评析,着重论述了进行法律移植的充分理由.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严格执法办事三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党的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依法治国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保障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能走法治道路,必须从法律杠杆、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三个方面全面推进:用法律杠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法律制度规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法治精神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层次。  相似文献   

14.
从1996年开展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法律硕士作为我国高等法律教育体系中的新生事物取得了长足发展.法律硕士教育的开展,一方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高层次法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给我国法学教育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法律硕士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教育与培养方式具有区别于传统法学教育的特点,法律硕士教育的影响将渐行渐深.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重大命题,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进行深刻阐述,从逻辑结构上明确了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以宪治国是核心、法律实施是关键、司法公正是生命线、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是最高价值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的提出彰显出我们党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决心,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它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中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就是一个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7.
加强基础教育中的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实施法治教育:扎根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创设愉快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搭建心灵沟通的平台,让学生在对话中探究;拓展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榜样示范中提升。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法治保驾护航。当前农村法治建设尚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很大差距。究其根源,是缺乏强有力的法治文化的支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文化体系,必须加强"三农"立法,夯实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加快农村司法改革进程,培育农民法治文化素质,加大法治文化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民族法制建设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面临着新的任务.民族法制建设的任务对法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西藏高校应适应民族法制建设形势,积极探索法学人才的培养方法和途径,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藏、建设和谐西藏输送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