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景丽 《教师》2014,(1):44-44
正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为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真做到。这是因为人们总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笔者从事教师工作已有五年,经历了若干个班级,对于老子这段话感触是越来越深。刚工作时,笔者喜欢和学生较劲,"丁是丁,卯是卯",几乎总是板着  相似文献   

2.
师爱如水     
如果要在自然界中寻找一种物质来形容“师爱”,那么作为天下之至柔的“水”就再也合适不过了。老子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确,世间再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也没有比水更刚强的了。  相似文献   

3.
水说     
水之长相:无色无味,无形无态   水之编号:H2O   水之门派:五大元素之一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道德经>)水是自然界中至柔之物,它顺势而流,无固定性状,遇冷而凝,逢热而蒸,随遇而安,不因际遇改变而消亡殆尽.水又是天地间至刚之物,它外表柔弱,却可滴水穿石,波涛滚滚,亦可淘尽千古英雄.   ……  相似文献   

4.
在这个充满凉意的雨夜,开一盏温暖的台灯,拿起曾经阅读过的《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默念这些关于水的字句,如  相似文献   

5.
大干世界.水无处不在。水至柔至刚,至情至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中国文化中的“水”,是智慧的化身,是美德的载体.是忧患目光沉淀之所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千百年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的滋养下.在孔夫子等若干文人的吟哦之后,华夏民族才有了今天的郁勃生机,流淌着水的雍容、大度,水的缱绻、多情。  相似文献   

6.
<正>用于上山采栗的篮子能"以柔克刚",校园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初三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巨大的升学压力,我常常感到焦躁、上火,甚至崩溃。那天,我在数学和古文"题海"中沉浮了几个小时,已是疲惫不堪,但"今日事今日毕"的诺言又令我强打精神。突然,一段古文触动了我那麻木了的神经,那是《老子》中的一段话:"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对呀,打疲劳战,不就是"以刚对刚"吗?我决定停一停,歇一歇,学一学水的柔性。于是,我找出"久违"了的那把黑色吉他,拂去灰尘,来到户  相似文献   

7.
<正>漫步于钱江源头,那一江清澈、恬静之水便映入眼帘……柔水若画亦坚毅静伫河边,悄看水流长。水流得很宁静,很随意。在北方湖海的眼里,它带有温顺和孱弱、缠绵与婉转。它脉脉地幻出了一线峰峦白云眷恋,柔柔地润出了两岸青帐翠微浓郁,飘飘地晕出了漫谷雾岚缒卷如梦,细细地勾画出一幅幅素净的山水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柔并非心  相似文献   

8.
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学校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准,常言道“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方法必然会给教育带来危机,“亲其师,信其道”这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中,引入古人的思想观念是可行的。以《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的教学为例,说明课堂上适当的发微,让文史挂钩,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胃口,还能对学生在做人原则上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0.
理解“柔弱胜刚强”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了解《老子》赋予“柔弱”与“刚强”的特定内涵。《老子》用柔弱象征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世界和谐安宁的建设性的力量;用刚强象征发展到极致、必然要走向灭亡的破坏性力量。《老子》在柔弱与刚强两种力量的斗争中有意突出柔弱胜刚强的一面,其目的是以此警示人们要效法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减少因私欲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过度争夺与倾轧。  相似文献   

11.
坚持     
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最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  相似文献   

12.
一、制定柔性规范 柔性无形的规范管理是如来佛的手掌,看似漫无边际,无规无矩,实际上是有边有界,且力量强大,正如老子所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有了柔性规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制定柔性规划的关键是要形成以同价值观为核心的班级精神。用这种班级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融合学生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自觉地为创造健康向上的班风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3.
一、教育如水——对教育自然之道的认识与理解。水乃自然之物,水有八德:奔流不息,进取之德;哺育万物,奉献之德;水滴石穿,柔韧之德;一碗水端平,公正之德;源头活水,创新之德;甘心处下,谦虚之德;流水不腐,清廉之德;以水为净,包容之德。"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及,深  相似文献   

14.
大干世界,水无处不在.水至柔至刚,至情至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中国文化中的"水",是智慧的化身,是美德的载体,是忧患目光沉淀之所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千百年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的滋养下,在孔夫子等若干文人的吟哦之后,华夏民族才有了今天的郁勃生机,流淌着水的雍容、大度,水的缱绻、多情. 四川卷的高考作文,和"水"有关,就和中西方哲人厚重的哲学思考有了关联,也就使这一则作文题呈现出独有的文化魅力.但如果仅仅从"水"的内涵出发,去写"水"的意义和价值,审题却是有失偏颇的.从作文题目的性质看,这是一则以现代诗歌为材料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根据阅读全诗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诗的含意".也就是说,这是一则诗歌材料作文题,诗性的语言和结构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内在的文化意蕴和哲理蕴藉才是诗歌要传达的内容.因此,要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注意诗性与理性的结合,这一倾向,既注意了高中生富有激情的诗意的年龄特性,也体现了对高中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彰显了命题人富有远见的负责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16.
"水"性管理的六大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哲学贵“灵”贵“柔”,而“灵”与“柔”又以水的特质来体现。水处柔弱,柔能克刚;水处流动,流水不腐,水处卑下,善于迂回,知迂回则无损;水善于忍让,善于融通,善于渗透,在一派柔弱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道两家均从自身的哲学观点出发,对水作了精微的阐释。儒家以水喻君子之德,道家以水喻道。道家认为水的本质特性是"柔弱",道家主张柔弱胜刚强,因此对于水的形态则偏重于静态。儒家则崇尚水之流动,从水的流动中来展示君子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其戍因,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老子的“以退为进”,即“无为而无不为”、“行不言之教”、“以不争而争”、“柔弱胜刚强”的德育思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师道尊严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缰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相似文献   

20.
弱者,你的名字是-- 且慢,首先我们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弱者. 老虎是强者,兔子是弱者;橡树是强者,小草是弱者;大鱼是强者,小虾是弱者. 是这样的吗?也许,因为至少看起来,老虎能吃兔子,兔子却不能吃老虎.橡树如果倒下来,可以砸烂小草,小草如果倒下来,什么也砸不死.而且,儿歌里也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如此看来,几百年下来,柔弱的兔子自然早该被强大的老虎吃完了,柔弱的小草自然也该灭迹,软弱的虾更该断子绝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