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都是由国家统一组织编修的综合性目录,是我国古代目录发展史上的三大界碑。本文就我国古代目录学由初创到集大成的发展概况来清晰地呈现“集部”在三部目录书中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作者通过仔细分析相关史料,认为《隋志序》中“故梁有五部目录”之“五部目录”既不是指五种目录书,也不是指《五部目录》这一具体目录书,而是指五部之目录,即分书为五部之目录书。  相似文献   

3.
清乾隆修《四库全书》,从全国征集图书一万数千种,除去全毁书、戏曲、通俗小说、释道经典等不在收录范围者外,仍有万种以上,其中收入《四库全书》者3461种(依中华书局影印浙本《四库全书总目》所附统计数据),收入《四库全书附存目录》者6793种,合计10254种。所谓“附存目录”,即仅仅保存目录,不收其书。就是说,列入《附存目录》(简称《四库存目》或《存目》)的6793种书,虽然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有提要,但《四库全书》中没有这批书。当时把这两部分书分别称为“著录书”、“存目书”。  相似文献   

4.
王承略、刘心明主编的《二十五史艺文志经籍志考补萃编》收书全面,勘校精良,利用方便,集史志目录之大成。《萃编》汇集史志目录及相关的考补之作于一编,有利于对我国古代著述与藏书情况的全面考察,具有中国古代图书总目意义。此外,通过《萃编》,可以从目录分类、书目著录、细目统计、书目序跋等方面对传统学术,特别是目录学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孙启治、陈建华《古佚书辑本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下简称“《日录》”)一书,为浩如烟海的古代辑佚著作编写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目录,大大方便了对辑佚书的整理与研究,嘉惠学林匪浅。笔者近来从事《两汉全书·谶纬部分》的辑佚整理工作,对此书利用颇多,殊感便利。不过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  相似文献   

6.
关于古代目录的提要体例,王重民先生曾明确指出,我国古代提要目录有叙录体、传录体和辑录体三种类型。"刘向校书的叙录能够全面的评价一书的内容(包括著者事迹),是我国编写提要、解题的正宗"。"王俭《七志》对撰人‘每立一传’以代替提要,僧佑的《出三藏记集》述列传以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不过,目录学史上,关于传录体的界定还是有着一定的分歧,即被著录之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一书以“回归民族文化本位和自我身份立场”为编纂指导,从中国古代目录产生与衍变的“历史语境”切入,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目录的内容旨趣、形式结构、文献标引、文献组织等内容,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目录兼具知识论与价值论的双重本质,从而建构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8.
(一)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一卷,是清康熙年间毛扆编写的鬻书目录,嘉庆五年黄丕烈刻入《士礼居丛书》中,流传始广。明末清初,常熟毛晋汲古阁不仅刻书数百种,风行全国,对我国古代典籍的保存和传播,影响很大;而阁藏书籍之精善丰富,更为世所艳称;可惜没有留下完整的藏书目录,不能了解阁书的全貌。《秘本书目》虽只著录毛晋幼子毛辰藏书的拟售部  相似文献   

9.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9,31(10):81-83
通过对正史艺文(经籍)志中的“目录之目录”——簿录篇和目录类进行考察,可以窥知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流变。《隋书·经籍志·簿录篇》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首例“目录之目录”,表明中国古代目录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从《旧唐书·经籍志·目录类》到《清史稿·艺文志·目录类》,“目录之目录”不断发展,渐次兴盛,展现了中国古代目录学逐渐走向鼎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目录五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近百余年来出土的简帛文献,提出了五点关于中国古代目录的全新认识:第一刘向之前已有作为二次文献的一书目录,它只有“目”而没有“录”;第二,刘向之前已有置诸书前的一书目录,“古书目录,往往置于末”之说并不准确;第三,目录之“录”不是指刻木为书,其意应训为“次第”;第四,《易传·序卦》并不是“莫古于斯”的最早一书目录;第五,汉代已出现法律专科目录。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著述目录的产生个人著述目录亦名个人著述考,包括个人著作年表和著作版本考等,反映著者的全部著、译、校、注等多种形式的著述情况。通过这些书目,可以了解著者的生平事迹及著述经过,还可以通过一些他人的评述文章了解著者的学术思想及发展演化和授受源流的情况,为我国古代学者所重视。个人著述目录有著者自撰和他人代撰两种。自撰体个人著述目录始于三国魏之曹植,据《晋书·曹志传》记载,曹植有《陈思王自撰目录》,是为自己所作诗、赋、杂论等编的目录。但此类目录大都是一些个人诗文集的目录,约相当于今天的一书目录或篇名目录。名符其实的个人著述目录实始于南宋之郑樵。郑氏撰《夹  相似文献   

12.
刘向、刘歆是西汉著名的编辑家,他们奉诏对当时全国的图书进行了编辑整理。刘氏父子等在校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校勘程序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刘氏父子在校书时编定的《别录》、《七略》奠定了古代图书目录编辑的基本框架,他们整理群书的经验和《别录》、《七略》对后世书籍的校勘、目录的体例和分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志目录,是东汉班固在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编撰的《七略》基础上增删修改而成的。关于《汉志》收录文献情况,该志篇末称:"大凡书,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其中涉及到"家"的概念和数量,本文拟作些讨论。  相似文献   

14.
张炎 《晋图学刊》2010,(2):70-73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文献解题目录。是书于兵乱之时成于众手,难免出现疏漏、讹误之处。本文即是针对其中著录的五百余条词籍提要的订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图书目录之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图书目录起源问题,综合起来有四种说法:①校仇说,即目录起源于汉代刘向等校勘古籍的工作,如章学诚《校仇通义》主张此说。②篇目说,以姚名达为代表,他认为目录起源于“一书目录”,如《尚书》的青丝编目录(见姚著《目录学》)③书序说,就是说目录产生于《尚书》、《诗经》之序,或《易·序卦传》(见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清人卢文弨也有相同看法。④管理说,此观点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近世甲骨文献的发掘,表明史官对龟册的管理过程中可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丛书综录》等丛书目录所载词集类丛书甚为丰富,然囿于中国古代典籍浩繁等原因,失于收录者仍时或有之。兹依吉林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补辑漏收词集类丛书目录4种,并作叙录。4种词集目录分别是:《花萼联咏集》、《海宁三家词》、《寿香社词钞》、《雍园词钞》。  相似文献   

17.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清代乾隆年间在编纂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时,将采入和未采入《四库全书》的古籍,撰写提要,再将提要按经史子集分类编排而成的一部分类目录。《总目》共二百卷,所收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总目》无论在目录的分类、编排,提要的撰写方法方面,还是它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主要谈一下对《总  相似文献   

18.
《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别称《四部目录》,又称《四部书目录》,《隋志》和《两唐志》均未著录。古典文献中最早著录本目的,只有《七录序·古今书最》。《古今书最》是一份著录编撰者南朝梁阮孝绪(385~433年)以前所能收集到的见存书目的定献资料,由于时代接近和编撰者的认真,在  相似文献   

19.
“目录”是若干篇名(书名)及其说明的总称。目录有两类:一类是一书的目录,一类是群书目录。汉代刘向《七略》云:“《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里“目录”二字便是指《尚书》一书的目录,这也是“目录”二字出现于史册的最早记载。《汉书·叙传》云:“爱著目录,略述洪烈,述艺文志第十。”这里“目录”二字便是指群书目录。本文专谈一书的目录。远古著作没有目录。那时人们写文章,并不是先列篇目,后写正文,只是把个人的见解写完了事。同时,由于简策的书写制度,图书多是单篇流传,也不需要什么目录。后来出现了大部头著作,这些大部头著作是由许多篇集合而成的。这样为了区别各篇,就有了篇名。篇的命名有  相似文献   

20.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4):105-111
"四书类"是我国图书分类体系中出现较晚的一个类目,始设于明代官修目录《文渊阁书目》.北宋以来,《大学》《中庸》二书受到理学家的高度重视,渐与《论语》《孟子》并列.南宋朱熹撰成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的"四书学"系列著作,标志着我国经学史上"四书"名称的确立和"四书学"体系的形成.随着"四书学"著作的日趋繁盛,基于实际需要,《文渊阁书目》创设了新的图书门类"四书类",集中著录该类典籍.此后,明清官私目录大都不同程度地设立了"四书类"及其相关类目,并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四书类"成为传统分类体系中"经部"的重要类目之一.充分体现出古代书目类目增省的"文献保证"原则以及"与知识发展相同步"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