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文化反腐是世界清廉国家和地区反腐成功的普遍经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博大精深的中国,长期以来却忽视了文化反腐的力量。红旗渠精神作为我国一种优秀的红色资源和民族精神,在最近几年得到了持续的发扬和传承,尤其是全国廉政教育基地挂牌和红旗渠干部管理学院的成立给红旗渠精神的发扬注入了新的活力。红旗渠精神与廉政文化两者在核心理念、实践目的、制度保障和环境载体四个方面都存在着高度契合。在新时期通过干部践行、立法保障、氛围塑造和深入传播等手段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提高社会整体的防腐拒腐能力有着非常迫切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媛 《文教资料》2010,(2):83-86
“中和”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独特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无论是崇尚以“和为贵”礼制建筑,还是建筑节奏中的宇宙观.以及法自然的营构模式的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和”的展现。  相似文献   

3.
陈经山 《学周刊C版》2011,(11):201-20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在青少年中能够背诵“三字经”等经典著作的人越来越多.《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文论教学中立足于传统文化视野,即是说在古代文论教学中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挖掘古代文艺理论典籍中的文化内涵,展示出传统文化特色和魅力。儒释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所以,古代文艺理论典籍中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就是指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蕴含的儒、释、道文化精神,它们是支撑起中国古代文论精神气质的主干。以这种宽阔的文化视域来关照中国古代文论的整体教学思路,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于高校古代文论教学中的一些弊病。其一,有利于纠正教学过程中“论”与“史”分离的不良倾向。研究者一再强调要把古代文论和文学史、批评史…  相似文献   

5.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它对我国设计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我国现代设计师的平面设计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之精神.  相似文献   

6.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7.
纵观历史,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反腐吏治以求其政权千秋万代,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反腐吏治并不成功。虽然古代反腐吏治存在历史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古代反腐吏治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还是有所启示的.某些方面还有着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古代反腐吏治历程,分析研究古代反腐吏治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史为鉴,寻求进一步做好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毛笔是用来书写、绘画的一种传统文具。它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古代有关“笔”的故事也特别丰富。下面的几个故事就从不同侧面表达了我国人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古代清官能臣的赞颂。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传统的背景中来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及诗论,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其特质。因为,中国古代诗歌及诗论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的构成部分。中国古代诗歌及诗论如何体现了文化传统精神,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首先讨论文化传统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这一问题。 一、忧患意识与乐感文化 近几年国内流行的文化传统的反思,其实早在“五·四”前就已经开始了。从严复提出“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馆 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国家馆日:10月1日 中国国家馆以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造型“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其“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1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中国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相似文献   

11.
包公是中国清官文化的符号。清官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的封建时代,无权无势的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国清官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封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和阶级的普适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因腐朽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人民群众对司法的公正、公平、公开有了迫切更严格的要求,司法为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所承受的压力逐步加大;在这一背景下,群众对清正廉洁的官员也表现的更为迫切和强烈。如何使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清官文化”的这一特殊现象融合于现代司法实践,是法律理论界和实务界亟需解决的一个崭新而意义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公案戏以清官断狱为主要理想方式,以“摘奸发覆、洗冤雪枉”为主要内容,塑造一些公正廉明、铁面无私、机智幽默,敢于同“权豪势要”、“凶暴奸邪”作斗争的清官形象。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反腐败形势相当严峻,反腐败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是导致我国腐败问题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反腐败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内部多元主义过度,而外部多元主义不足。为此,提出了完善制度设计遏制腐败高发的建议:整合当前各反腐败机构,建立反腐败大部制;循序渐进地推广财产公示制度,给清廉者更多的机会与空间;设立道德委员会来处理问题官员的道德行为;按照“上级监督下级”来调整设置反腐败机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反腐败,即实行外部多元主义。  相似文献   

15.
包拯的反贪理论与实践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官包拯 ,是中国古代在反贪理论与实践中的一面旗帜。其反贪理论包括 :主张有法必依 ,违法必纠 ,严惩贪污 ,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其反贪实践 ,主要表现在上书反贪、定制治贪、履责劾贪、依法惩贪等多个方面。包拯的反贪理论与实践 ,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学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忠君爱国思想 ,以及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铁面无私、公正执法 ,自奉清正、崇尚廉洁的思想特色 ;并为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公案剧中的清官形象只是下层百姓理想与愿望的体现,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它的社会批判功能。杂剧作家塑造清官形象的社会批判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清官对官场的忧惧情绪,让人们体会到元代政治生态的险恶;通过清官在忠君与保民间的两难抉择,让人们认识到元代阶级压迫的深重;又通过清官们普遍的"徇情枉法"的做法,让人们感受到元代司法制度的疏漏与不公。元代公案剧中的清官形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元代社会的纷纭万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惩贪治吏之法自夏商始至明清止历经3000余年未衰断,形成了若干特点:一是沿革清晰;二是规制详密;三是刑罚苛酷;四是收效甚微。其利弊得失也为当今廉政建设和法制建设提供了若干昭示。主要包括:一、必须做到有法可依,保持相关法律、措施之间的协调一致。二、必须体现从严治吏的精神。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和中国当今共产党巡视制度大都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完善的历史阶段。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结合不同时期的国情和历史任务,不断规范完善,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巡视制度作为中国古代行政监察的重要形式和当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在反腐倡廉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今巡视制度在监督地方官员,促其廉洁从政;发现贪腐问题,及时惩恶扬善;防止地方集权,维护政令畅通等方面的作用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然而,由于中国古今国家政权性质的不同,中国古今巡视制度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也有着目的不同、性质不同、效果不同等许多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古代三位清官 :宋代包拯、明代况钟、海瑞入手 ,分析他们的言行和作为 ;对于今天的廉政建设 ,不无借鉴作用 ,对于各级公务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为影视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域,令我们对影视艺术的接受者——观众及其接受心理给予了关注。在影视艺术接受中,文学期待视野表现为观众对影视剧的类型、结构、具体表现手法、风格的定向性期待以及对影视剧中所表现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的崇尚,甚至是对影视剧中人物的行为方式等的模仿。而能够重视和把握观众的公共期待视野是我国新时期影视剧创作能够复兴、繁荣的重要原因。接受美学理论对读者接受的重视和对期待视野的探索对于影视剧创作的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