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归因风格与归因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F.Weiner)认为行为结果的原因有三种分类维度,即:原因源(内部-外部)、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和可控制性(可控-不可控),并研究证实,人们特定的归因维度影响其动机水平、自我估价等变量以及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任何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动机与目的,导致产生结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归因理论就是研究行为结果——原因的理论,是一种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心理学动机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原因可以从3个维度来进行定性分析,即:内因-外因、稳定-非稳定、可控-非可控.把这3种维度组合起来,可构成8种不同的分类,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一年学生从初中升上高中后,在英语学习中会进一步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他们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自己所作出的努力程度、工作任务的难度以及运气等。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归因理论首先由海德(F.Heider)提出,后来由归因理论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作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寻找高中学生对英语学业成就归因的规律性,为今后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归因训练提供依据,对归因理论更好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采用自编成绩归因问卷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行为归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努力程度、学习兴趣是对英语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因素;机会、试题难度、休息等的影响较小;②外归因、不稳定及不可控因子对英语学业优秀组的学生成绩影响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或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试图找出影响学习成效的各种因素,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引导他们的正确归因,进行有效的干预,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归因影响到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而归因后果影响后继行为的动机.用维纳的动机和情绪归因理论分析初中生数学学习成败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 (1)学习兴趣、数学基础、教学方法和学习能力是影响优生数学学习的首要原因,且优生倾向于把自己的数学学习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原因: (2)学习方法、努力程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影响后进生数学学习的首要原因,且后进生倾向于把自己的数学学习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原因;(3)优等生组与后进生组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数学基础、家长支持、教学方法、他人帮助、学习能力、身体状况、教师个性魅力等归因要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优生的归因往往较为全面,后进生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归因原因因素和归因维度的研究是归因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某一群体归因原因因素和归因维度的认识,可以为归因干预提供科学的基础。对中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归因的研究指出:1)自身努力、自身能力、任务难度、他人努力、运气、心理素质等六项原因因素为中学生体育学习归因的主要因素;2)中学生把体育学习结果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内部、不稳定、(自我或他人)可控的原因因素。  相似文献   

8.
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这次成功(或失败)了?归因就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解释方式。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发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即使在考试成绩并不好的情况下,也很乐观,仍然对今后的成功抱有信心,并且愿意继续努力。这是因为他将考试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任务的难度过高,这样的归因促使自己仍然保持对自己能力的乐观态度,归因引起的只是内疚的情绪,内疚会促使他继续努力。而有的学生却完全不一样。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42名初中学生为研究被试,以物理学业成就归因调查问卷为工具.探讨了初中学生物理学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初中学生总体上对物理学业成就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其中又主要归因于努力程度和学习策略;(2)物理学习自我评价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归因存在明显差异;(3)物理学业成就归因的性别差异不明显;(4)物理学业成就归因在年级问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韦纲三维归因理论的基础上,自编问卷,调查并比较了大学生与教师在考试失败领域内的一系列批评态度,研究结果显示:(1)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0.40-0.53)和效度。(2)大学师生对学生考试失败所持的相同批评态度是:对内部,可控,稳定(如一贯不努力)的因素导致的考试失败应该给予批评;对内部,可控,不稳定(如有时不努力)的因素导致的可以给予批评,对内部,不可控,稳定(如能力低)的因素导致的可以不批评;对内部,不可控,不稳定(如生病)因素导致的不应该批评。(3)对内部,不可控,稳定(如一贯努力)的因素导致的考试失败,大学生比教师更倾向应该批评。(4)对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如考题很难)因素导致的考试失败,大学生的批评态度不确定,女大学生更倾向于可以不批评。  相似文献   

11.
波纳德·韦纳的归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认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常探询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Weiner B.认为,学生主要用四种归因来解释学业的成功和失败,即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它们在三个维度的不同位置上。第一个维度是内部和外部,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归因,运气和任务难度属于外部归因;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能力和任务难度比较稳定,而努力和运气则不稳定;最后一个维度是可控性,能力和运气是不可控制的,而努力是可控制的。归因方式不同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控制不同,随后的情感反应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一理论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相似文献   

12.
交往归因是在交往过程中交往主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教师在对中小学生交往问题进行指导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教会学生学会一定的交往方法和技巧,并在合作学习中,适时进行归因训练。  相似文献   

13.
以山东省梁山县780名高中生为被试,以考试成败归因问卷为工具,探讨高中生对物理考试成败结果的归因特点。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梁山县高中生对考试成败倾向于作内部可控归因,其中又主要归因于持久努力、临时努力和学习方法,对考试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基本是一致的;男女生对于考试成功的归因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对考试失败的归因有一定差异,女生比男生更看重学习方法、学习基础与能力等原因对失败结果的影响;不同年级高中生对考试成败具有基本相同的归因倾向;不同成绩水平高中生对考试成功的归因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对考试失败的归因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中学教育》2016,(5):64-71
以2402名长治市高中生为被试,以考试成败归因问卷为工具,以物理、化学、生物课的考试为成就情境,探讨高中生考试成败归因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总的看来,长治市高中学生对科学课程考试结果倾向于作内部归因,他们把平时努力、学习方法等内部可控原因看作是影响考试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把考试精神状态、能力、兴趣、基础、临时努力、答卷策略等内部原因看作是较为重要的原因。(2)自我评价成功者与自我评价失败者对考试结果的归因有明显差异。自我评价成功者看重多数原因对考试结果的影响,而自我评价失败者只把学习方法、平时努力等少数几个原因看作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自我评价成功者把教师教得好看作自己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而自我评价失败者未把教师教得不好看作自己没有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3)高中生对考试结果的归因有比较明显的性别、年级、校际、学科差异。(4)高中生尤其是女生的考试成败归因存在自我贬损的归因倾向,不存在自我防御归因倾向。  相似文献   

15.
对成功或失败原因的稳定的看法 ,在认知心理学上称为原因归属 ,即归因。归因理论认为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是人们解释或推断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其中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属内部因素 ,任务难易、运气好坏则属外部因素。那么 ,目前中小学生对学业成败是如何归因的?有何倾向和特点呢?为此 ,我们最近对161名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和305名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见表1~3。从表1可见 ,对于“考试成绩好或不好” ,有57 5 %的学生倾向于作内部归因(即归因于能力高低和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16.
县级中学高中生物理考试成败归因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35名县级中学高中生为被试,以考试成败归因问卷为工具,旨在探讨高中生对物理考试成败结果的归因特点。研究表明:(1)整体上看,县级中学高中生对物理考试成败倾向于作内部归因,他们将持久努力、临时努力和学习方法等内部可控原因视为首要原因;(2)自我评价成功者与失败者对考试结果的归因存在明显差异;(3)男女生对考试成功的归因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对考试失败的归因有一定差异,女生比男生更看重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基础与任务难度等原因对失败结果的影响;(4)高中生对考试成败的归因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一、循循善诱——柳暗花明又一村 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行为的原因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学生的学习归因是有倾向性和规律性的,也有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学生在失败时总是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脑袋笨、力不从心。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运用归因理论对学习不良学生进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或推断。它不仅对以往的行为结果作出解释 ,而且对新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类型的归因其结果也是不大相同的。就学生而言 ,对学业成败的不同归因 ,会以相应的行为方式影响学习。研究表明 ,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是在智力上 ,而是在学习积极性上 ,而他们各自的学习积极性与他们对学习的归因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学习不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归因不当造成的。因此 ,探讨消除学习不良学生消极归因的有效方法 ,对实现其教育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归因理论的基本…  相似文献   

19.
王后雄 《宁夏教育》2006,(7):139-139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指出,归因理论是说明和推断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有人把归因理论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知觉、自我思想意识达到改变人的行为。一般人可作出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教师在用归因理论进行“差生”教育时,必须懂得:(1)如果“差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脑子笨和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内因,则不能增强“差生”今后努力行为的持恒性,这类学生动辄灰心丧气,消沉情绪泛化。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根据大学生对自己的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失败归因的结果编制成失败归因问卷,在此基础上调查并探查任务特点(任务重要性和任务设定者)对网络学习中的自我监控失败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网络学习自我监控失败归因的倾向依次为"学习材料呈现方式单一"、"干扰信息太多"、"自控力差"、"缺乏毅力"、"任务不紧迫"和"动机不强烈"。任务重要性因素影响大学生对"任务不紧迫"、"动机不强烈"和"干扰信息太多"的归因;任务设定者因素影响大学生对"自控力差"、"缺乏毅力"、"任务不紧迫"和"动机不强烈"的归因;任务重要性和任务设定者均影响大学生自我监控失败的归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