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远市红旗小学教师纳玉琼,在红河州中、青年教师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借班讲授了六年制教材第九册45页例5(二次归一应用题),获得一等奖。我们看了这一节课,也深受启发。现将教学实况简述并评析如下。一、基本训练,引发迁移。1.说出解答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条件?(1)要求工作总量。 (2)要求工作效率。(3)要求工作时间。(4)1台拖拉机6小时耕地多少亩?(5)3台4小时耕地多少亩?  相似文献   

2.
我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关的数量关系,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训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的做法是:一、利用教材例题,启发一题多解如六年制数学十一册35页例5:“一块地有64(1/2)亩,用2台拖拉机来耕,3小时35分耕完,平均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亩?”教学时,我启发学生利用归一法的解题思路,得到如下  相似文献   

3.
【案例】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9页的例3(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公顷,31小时耕地多少公顷?2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21×13到底该怎样算?生1:化成小数算。师:你能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很好!但0.5×0.3,你们会算吗?生2: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  相似文献   

4.
一青年教师讲归一问题的新授课,是分三个层次教学的。第一层次为基本训练:先口算“36 3×5、48 (12 3)”等口算题,再进行简单应用题补充问题或条件的练习。习题有:①拖拉机3小时耕地15亩,——5个同学糊35个纸盒,____?④____,12个同学糊多少个纸盒?⑤____,拖拉机8小时耕地多少亩?⑥____,筑路队9天筑路多少(?),这些习题都用卡片出示,学生口述问题、条件、算式和得数。同时,还要求学生说出,前三道题是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后三题是已知一个条件为份数,问题是总数,要求添上另一条件——每份数。  相似文献   

5.
有一堂这样的“分数乘以分数”的新授课:教师先出示例题和图1: “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公顷,1/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3/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学生读题以后,教师问:“这道例题要我们求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我们用这个图形来表示1公顷,阴影部分表示1/2公顷。随即,教师把  相似文献   

6.
解归一问题,要先求出单位数量,然后再求要求的数。根据解题的不同步骤,归一问题可分为三种类型。先看两道例题:例1一副马犁2天可以耕地16亩,照这样计算,6天可以耕地多少亩?例2一副马犁2天可以耕地16亩,照这样计算,耕64亩地需要多少天?对于例1题,如果先求出1天耕地多少亩,以它为标准,再求出6天耕地多少亩,即16÷2×6=48(亩)。这种先求单一量,再用乘法求若干个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叫正归一问题。对于例2题,如果先求出1天耕地多少亩,再求出64亩有多少个1天耕地的亩数,有多少个就是需要多少天,即…  相似文献   

7.
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内容读错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大意,往往把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句错读或漏读,导致解题错误。例如,“8台拖拉机4小时耕地128亩,现有土地240亩,要6小时耕完,需要增加这样的拖拉机多少台?”读题时漏掉“增加”二字,结果算式错列成240÷(128÷4÷8×6)=10(台)。又如,“大小两圆半径之比为3:2,大圆和小圆周长之比为(\ ):(\ );小圆和大圆面积之比为(\ ):(\ )”。由于习惯性意识,将后半题  相似文献   

8.
请先看学生解题中的两个例子: 1.“四年级同学拾柴220千克,三年级同学拾柴202千克。三年级同学再拾多少千克就跟四年级同学拾的一样多?”(六年制第四册第46页第14题) 几位同学把题目看了又看,不知如何做。下课后,我把这几位同学请到面前,把问句改成“四年级同学拾柴比三年级多多少”、“三年级同学拾柴比四年级少多少”、“两个年级拾柴相差多少”,问学生会不会做,同学们不约而同回答:“会做。”2.一位老师教学两次归一应用题:“一个林场用喷雾器给树喷药,2台喷雾器4小时喷100棵。照这样计算,5台喷雾器6小时可以喷多少棵?”(六年制第九册第45页例  相似文献   

9.
根据知识内在联系,分段安排练习,可让学生自己发现归一问题的解题规律。第一段,“求单一量练习”。习题:①学校花132元买椅12把,平均每把多少元?②一辆汽车4小时行160公里,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公里?③一台织布机四月份(30天)共织布2850米,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学生口答后问:第一题要我们求什么?第二题呢?……然后指出:这些题都是要我们求每一份的数量,就是求“单一量”。边问边讲,边出示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听一位老师教“求平均数应用题”.新授课后,教师出示下题让学生作巩固练习. 拖拉机耕地第一天工作8小时,平均每小时耕地8.4亩;第二天工作6小时,共耕地54.6亩.这两天平均耕一亩地需要多少时间? 正确算式应该是(8+6)÷(8.4×8+54.6),可是,竞有50%的学生错列成(8.4×8+54.6)÷(8+6),颠倒了被除数与除数.  相似文献   

11.
条件联想法 即以学生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熟练掌握为前提,引导学生广泛联想进行条件间的多种组合;或以旧知为基础,对应用题条件中的有关术语、关键语句进行联想变换其表叙形式。这不向组合得出的不同的新条件,或某一条件“新”的表叙形式,往往成为寻求别解的思维“源头”。 例1:6台拖拉机一共要耕地1200公亩,已知每台每小时耕25公亩,多少小时可以耕完? 本题有三个条件:①6台拖拉机,②一共耕地1200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通用五年制教材从第六册起编排了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典型应用题——归一问题。那么,归一问题的基本结构及特征是什么?解题规律又是什么?教材中的归一问题是如何编排的?怎样组织归一问题的教学?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猜想与验证     
案例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9页的例3(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公顷,31小时耕地多少公顷?2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21×13到底该怎样算?生1:化成小数算。师:你能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很好!但0.5×0.3,你们会算吗?生2: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师:你怎么知道?生2:我是举例验证得到的,假设12×41=0.5×0.25=0.125=18,而21×14=21××14=81,所以,我想应该这样算。师:这位同学不仅进行了大胆猜想,而且进行了举例验证,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生3:还可以用除法算,由于12×31表示把21平均分成3份…  相似文献   

14.
归一问题除了用归一法解以外,还有多种解法,现举例说明如下.例1 某工人4小时生产零件16个,照这样计算,12小时可生产零件多少个?正归一法:先求出1小时生产零件多少个.16×4÷12=48(个)答:12小时可生产零件48个.反归一法:先求出生产1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数学课本中,编有一定数量的插图。它们在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呢?一、知识性。六年制(下同)第七册61页第12题:“一台国产电子计算机6秒钟完成3000万次计算。照这样的速度,要完成7500万次计算,需要多少秒钟?这台电子计算机一分钟能计算多少万次?”同页第13题:“一只宇宙飞船3秒钟航行36公里。照这样计算,8秒钟能航行多少公里?如果要航行960公里,需要多少时间?”这两道题配有“电子计算机”和“宇宙飞船”的插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电子计算机”和“宇宙飞船”,在学习归一问题应用题这一数学知识的同时,对现代科学技术有所了解。这样就开拓了学生视野,  相似文献   

16.
x×y=K(一定)”这两个抽象的式子是对具体数量关系的观察、分析后,概括出来的正、反比例意义的判断表达式。据此只要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即可确定是属于正比例或反比例应用题了。但由于分析、思考的角度不同,正反比例应用题一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耕一块地,甲拖拉机每小时耕20亩,6小时可以耕完。乙拖拉机每小时耕25亩,几小时可以耕完?这是一道反比例应用题。因为每小时耕地亩数×耕地时间=耕地总亩数(一定)即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所以每小时耕地亩数  相似文献   

17.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现就应用题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浅谈如下。一、通过比较,显露新题目的特点新授课要突出一个“新”字,应用题的新授题目一般是在旧题目基础上的扩展或延伸,因此通过新、旧题目的比较,可以显露新题目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扩展型。指新授题目是在旧题目基础上向横向范围的扩展。例如,新授的小数乘法应用题,就是整数乘法应用题横向扩展。教学时可先出现整数乘法的题目。如,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亩,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亩?学生解答计算后,将耕地时间8小时改为0.1、0.5小时。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变化前后的比较。相同点:都属于已知每份数、份数,  相似文献   

18.
学习“归一问题”后,我懂得了解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先求出“单位数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在老师指导下,我学会了下面几种解题方法:一、等分法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量,以此为标准,再按要求算出结果。例1一列火车4小时行24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分析与解:因为4小时行240千米,所以平均每小时行240÷4=60(千米)。以此为标准,算出7小时行的米数,即60×7=420(千米)。二、倍比法当两种量成整倍数关系时,先求出倍数,再用求得的倍数解题。例2小刚5分钟走301米,他家离学校1204米,照这样计算,要走多少分钟?分析:…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后安排了“想一想”,怎样发挥教材中“想一想”的功能作用,准确地理解数学知识,为此笔者就全日制数学六年级课本例题后的“想一想”作一点粗浅的探讨。一、强化推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第十一册分数乘以分数例3中,教材通过题中所给条件“一小时耕地1/2公顷”,结合示意图进行分析,推算出第一个问题:“1/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而对于第二个问题:“3/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教材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推算?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已有知识即“1/2公顷的1/5是多少”的  相似文献   

20.
分数除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然而它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运算法则怎样,性质是什么,如何进行教学?下面分三个问题来谈.一、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法则旭日小学学生在一次行军活动中,1小时走了6里,2/3小时走多少里?根据“速度×时间=距离”可列式:6×2/3=4就是2/3小时走4里.旭日小学学生在一次行军活动中,2/3小时走了4里,1小时走多少里?这是上一问题相反的问题,根据“距离÷时间=速度”可列式:4÷2/3.如果1(4/5)小时走了10(4/5)里,1小时走多少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