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  相似文献   

2.
古典咖啡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5题。徐文长传袁宏道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  相似文献   

3.
徐文长     
正[明]袁宏道1徐渭2,字文长,为山阴诸生3,声名籍甚4。薛公蕙校越5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6,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7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8,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9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10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计),皆出其手。  相似文献   

4.
陈军  陈玉琴 《新读写》2023,(6):47-48
<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徐文长传(节选)袁宏道((1))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2))。薛公蕙校越((3))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4))。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5)),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6))。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凤鸣树偃…  相似文献   

6.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5):83-83
"决"作副词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用在"不"、"无"、"非"、"没"等否定词前面,表示坚决否定,如"决不退缩"、"决无异言"。"绝"作副词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阐明,如果"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核心,那么,"中庸"就是"仁"与"礼"相统一的方法。"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权(适中)"、实用价值等,都是"中庸"之法的运用与实践,其目的是有效地达到"仁"与"礼"的融合,以最终实现"大同"理想和愿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发"进行词项分类,义位统计,对"发"归纳出"产生"、"显现"、"散发"、"发财"、"出发"、"送出"等后,从构词法角度对"发"进行语义特征分析,分析其构词特征,从而对"发"进行全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9.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10.
"心灵"这个词,可以作为"美学"的表述。因为,它指我们用"感觉"感觉到的"超感觉",使我们的"感性"之中,存在着"超感性"。从而,在"有限"之中"感"到了"无限",在"自然"当中"感"到了"自由"。"心灵"成了"美学"诞生的基础,也是"美学"研究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6):39-39
"隹"读zhuī,字形和"佳"相近。"隹"是个象形字,在古书上是指短尾巴的鸟。它一般作为偏旁出现在合体字里,有时表读音,有时表意义。"隹"作声旁的字,有"堆"、"锥"、"睢"、"摧"等。"隹"作形旁的字,意思大都与鸟有关,如"雀"、"雁"、"雉"、"隼"。再如,"集"是个会意字,本义是鸟落在树上;  相似文献   

12.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3.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中"僵"应作"仆倒"理解。上古时期,"僵"的词义主要为"仆倒",之后"僵"又引申出"僵硬"之义。清朝晚期前"僵"的"仆倒"义被"僵硬"义取代,晚清时,"僵"萌生出"事情停滞不前"之义。  相似文献   

14.
刘长兴 《天津教育》2011,(10):22-24
教师的德育工作"吸引"不住、"感染"不了学生,就是再有"针对性"也白"针对",再想"实效性"也没"实效"。这么多年,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的确不少。就说比较"概念"的提法,最早强调的是"针对性"和"实效性"。十年以前,又加上了"主动性",并把三者并列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宁可"只带选定项("A")就能标记取舍句,但其舍弃项仍以"明示"、"蕴涵"或"隐含"方式存在。"宁可A"后之所以无舍弃项("B")照应,主要是为突显选定项("A")和减弱对比性而造成。"明示"和"蕴涵"舍弃项的"宁可A"句式可转换为"宁可A,也不B"句式,而"隐含"舍弃项的则不能。  相似文献   

16.
教育"概念"、"试验"以"新"字开头的有很多,如"新教育"、"新学校"。最近,我对这"新"作了思考。与"新"相对应的,是"旧",进而又在思考"旧教育"、"旧学校"。什么是"新教育"、"新学校"?什么是"旧教育"、"旧学校"?我以为这里的"新""旧"肯定不是时间概念,不是时间的先后,"新"与"旧"是由内涵决定的。在2011年一个题为"面向未来"的全国教育论坛上,  相似文献   

17.
"夜来"一词具有"昨天"义,"来"具有"往昔,过去"之义,这在《汉语大词典》中已有收录。"夜来"一词无论是表示"昨天"义还是非"昨天"义,都应视为主谓结构的复合词。"夜来"三个主要义项"入夜"、"夜间;夜晚"、"昨天"均与时间有关,三个义项之间具有其内在关联。"夜来"在表"昨天"义时是派生词,"来"为时间词后缀的说法有待商榷。"夜来"表示"昨天"义这一用法至今仍保留在山东方言中。  相似文献   

18.
天津方言风格独具,韵味浓郁。本文结合天津地域文化特点,对"卫嘴子"、"白牌儿"、"人五人六"、"惹惹"、"shun鸟"、"膀大力"、"歪脖蜡"、"鸟食罐儿"、"大尾巴鹰"、"套白狼"等典型的天津方言词语,进行词源理据和语用特点的探索分析,以显示天津方言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狼狈"一词在书面上最早为"剌 ",分化为"剌犮"、"剌八",音转为"獵跋"、"狼 ",义变为"狼跋"、"狼贝",受"狼"的偏旁影响类化为"狼狈"。"狼狈"由"困顿窘迫"义派生新义,形成成语"狼狈不堪"。俗词源说释"狼狈"为两动物相附而行,由此派生新义并形成成语"狼狈为奸"。"狼跋"为联绵词,不应视为源于《诗.豳风.狼跋》。"剌 "在今东北方言口语中仍派生新词。  相似文献   

20.
参加工作近三十二年来,路梅热爱教育事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水利职教名师"、"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河北省水利学会活动积极分子"、"沧州市师德先进个人"、"沧州市三育人先进个人"、"沧州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沧州市十佳知识女性"、"沧州市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届沧州市十佳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