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早 《快乐阅读》2013,(25):126
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寓教于乐,乐中受教的载体。它体现从悦人到怡人到感人到育人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教学过程。它不仅是学生产生追求"真"、"善"、"美"这一崇高美好的欲望,而且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突破口。课堂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领悟文本中人物的心灵美,宇宙空间的神秘美,大自然中的意境美……一、感情朗读,品味美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清新流畅、优美而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课文。通过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还必须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文本人物作为语文教材中具有言语和情感等多重价值及魅力的独特存在,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学期,我们把教学研讨的目光投向了文本人物的教学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语文课堂中的延伸拓展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附加物,而是对课文的有机延伸,开拓的是文本深藏着的意蕴,伸展的是文本包裹着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改革的内涵在于尊重学生、学好教材,立足课堂的基础上作必要而有效的拓宽.以实现学生学习上质的飞跃——超越教材、超越课堂。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听到同行们感叹:课前已经非常认真地研读了课标与教材,并写好了课堂教学设计,然而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也曾听过这样的课例。课例1:某教师执教《范进中举》的教学预案是:导入→布置预习→提问交流:小说里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结合文本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等。文面上看,这个课堂设计抓住小说特点,以人物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等,是个挺好的设计。可是因为课文较长,而预习的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感受文本,对提问感到有些茫然,因此“交流”不起来,课堂显得沉闷。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如何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这就需要教师科学而艺术地处理教材文本,特别是选择好教学的切人点,这样,既能保证教学从一开始就以最经济的速度触摸到学习重点,还能保证文本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6.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定位,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重学习过程、重亲历体验、重学生感悟、重实践操作等特点,教材教学内容弹性大,给教师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基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  相似文献   

7.
凌虹 《湖南教育》2010,(4):32-34
教材文本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不知道将文本置于什么位置;有些教师盲目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无暇关照教材文本,甚至冷落、淡化、遗忘教材文本。其实,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最宝贵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也不能忘“本”,否则就是舍本求末。语文教学只有把“本”留住,把“本”激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主体与教材的和谐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统帅、是依据,教材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材是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文本载体。新课标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绝大多数教师能基本依托教材步入和谐,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结论,让教材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上。课堂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准。教学目标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有一定的思路和技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从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多重功能。因为,如果我们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清楚地意识到是要用这些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果的,那么,教学目标就必须定位在学生学习成果的类型上,而且其陈述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  相似文献   

10.
我在中师、中学教了28年语文,总是习惯于对学生的学习作出明确的“提示”,开始时“提示”大多来自课本、教参,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主见,但仍然是“提示”,其提示性甚至更为强烈。其实,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的阅读是因阅读主体个性化而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阅读教学的尝试显然是一种更加符合阅读和阅读教学规律的改革。在改革的实践中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自选的学习主题和教材的有关“提示”不相一致怎么办?教材的编排不能没有自己的结构体系,于是某篇课文往往成为其中某一个节点的例子。而这些课…  相似文献   

11.
唐友芬 《考试周刊》2011,(84):71-71
有人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然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环节。那么,在具体的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从哪儿切入,才能使教学更有效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在于它有感情。这是由语文教材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所决定的。通过词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饱满而健康的感情和美好心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热烈奔放的激情美。“文章不是无情物。”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会饱含激情,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与思想上的共振,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让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充盈于课堂。高度集中的内容美。语文教学因为受空间、时间和教学目的的限制,教学内容必须相对集中,教学结构要严谨,教学节奏要紧凑。一堂课落实多少“双基”,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都要清楚明了。灵动活泼的跳跃美。语文教学虽有很强的时空性,但并不是什么都要讲,都要学。应根据单元及课文教学要求,突出重点、难…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以形成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语言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领会编者意图时,凭借教材,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15.
一、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使用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6.
课改至今,语文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孩子的笑声洒满每个角落;精致的课件贯穿教学的始终;充分张扬的学生个性;动人的作秀课频频出现;学生或说唱,或表演,给人一种师生同乐、其乐融融的感觉,着实令人兴奋。但如果对此背景下的某些教学现象进行反思,不难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还存在着一些“无度”现象,这些问题主要缘于教师与文本对话中误区产生的隐患。下面笔者就教者在把握“回归”与“超越”中与文本对话的现状进行分析。一、迷信教材,文本对话不深入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库,同时也是课程标准思想的载体和学生学习养成的凭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用教材教”就要先深入对话教材,再浅出教材。没有对教材的深入对话,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  相似文献   

17.
王建军 《甘肃教育》2014,(22):53-53
正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1.感动于文本的关键处。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  相似文献   

18.
对话理论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教材文本为平台,教师组织学生,与作者、作品中人物和同学、教师以及教材编写者的对话交流。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对话和交流是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学习过程。学生与作者、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教材编写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多次反复强调,要求将其贯穿于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而现实情况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不闻学生琅琅的书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成了老师的事,而不是学生的事。许多乡村和边远山区的学生.即使念完高中.也只会一点“椒盐”普通话.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要关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阅读文本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前提,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感触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级震撼”的。而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都是源于对文本的解读,文本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思考、感悟的客观条件,而学生也从文本的解读中获取了大量的有效信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而,我们更应该依托于这些例子,但又不能局限于这些例子。更多的是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