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采取多案例研究思路并结合扎根理论编码方法,理论抽样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样本,探索构建了基于创新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创新政策对创新投入激励机理的框架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供给政策通过影响股东、竞争者、高管、员工与合作者的“利益-权力”需求进而影响其创新投入行为;环境政策而通过影响股东、竞争者的“利益-权力”需求进而影响其创新投入行为;需求政策通过影响股东、竞争者、合作者的“利益-权力”需求进而影响其创新投入行为.本研究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创新政策激励机理研究领域,具有在研究视角、样本选择、研究方法以及已有研究成果整合等方面的创新意义.最后,对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的利益相关者作用机理:ERP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盛亚  尹宝兴 《科学学研究》2009,27(1):154-160
 技术密集型的复杂产品系统是构成现代社会经济技术支柱的生产资料,在产品结构特征、开发方式和市场特征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大规模制造品。为了解复杂产品系统创新过程的各利益相关者影响程度,基于经典弗里曼理论的权力—利益坐标框架分析法,对复杂产品系统项目ERP-A3开发创新过程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最后提出在项目各个阶段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定位图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依托,从利益视角界定了中国转基因技术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并借鉴权力-利益矩阵,全面分析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及其利益,在着重分析国家部门、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中资公司、种粮农民、食品消费者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对如何协调这几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出相关的见解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致区域生态过程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1997年~2007年鄱阳湖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三产结构的变化为依据,对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受偿意愿与经济补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围绕生态环境保育政策的实施,对1997年~2000年,2000年~2005年两个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改变对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功能产生影响,而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不仅从宏观上影响鄱阳湖区的产业结构,而且从微观上影响鄱阳湖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数量,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性.研究证实了生态补偿是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农民经济可持续性保障的重要政策选择.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首先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界定出核心利益相关者、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其次,分析"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农户的受偿意愿以及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分担率,选取鄱阳湖区其中3个县作为典型区域,调查农户对土地利用变化后经济损失的受偿意愿,结果显示每户农民的受偿意愿在(13762~15525)元/hm2之间,整个鄱阳湖区域农民受偿意愿在(57.0~64.5)×108元之间;3个行政区(南昌、九江和上饶)的生态补偿分担率依次为73.0%、17.3%、9.7%.此项研究对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意义,同时可为同类型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吴玲  任佩瑜  陈维政  贺红梅 《软科学》2004,18(1):36-39,43
本文分析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熵增原理与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本质和意义,建立了企业管理耗散结构的形成模型;并在分析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缺陷的基础上,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熵理论,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框架下企业综合绩效的熵值评估法,为熵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杨燕  蔡新蕾 《科研管理》2016,37(9):1-10
关于原始性创新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概念、特征、对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影响等方面,对原始性创新触发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创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动机性信息处理理论为基础,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触发企业原始性创新的因素及路径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原始性创新的触发机制模型。研究结论表明,利益相关者通过内外部两条路径影响原始性创新:其一是,对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评价的采纳为创新提供过滤机制,帮助企业筛除新颖但无用的想法,确保创新想法的"有用性",为创新产品的推出和商业化成功提供前提,即从内部触发原始性创新;其二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基于知识的声誉的感知为创新提供信号机制,为创新资金投入提供支持,并有助于用户接受创新产品进而实现创新产品的商业化,即从外部触发原始性创新。研究丰富了原始性创新的相关理论成果,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原始性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及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校利益相关者管理:一个研究框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张燚  张锐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3):129-131
在分析传统高校管理理论缺陷及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把利益相关者思想引入高校组织与管理理论的研究中,从而构建高校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系统分析框架,并着重对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校管理理论创新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春友  盛亚 《科学学研究》2018,36(4):754-768
近年来,中国复杂产品系统(CoPS)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事故频发,亟待理论界关注。为打开CoPS创新风险生成的黑箱,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网络演化视角,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网络、机会主义行为和CoPS创新风险的分析框架,对三代AP1000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SM核电站2号机组2002-2016年的创新过程进行了嵌入性纵向单案例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的CoPS创新阶段利益相关者网络的结构是不同的,系统集成商和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对称程度也是不同的;系统集成商和利益相关者追求权利对称状态是利益相关者网络在不同CoPS创新阶段上演化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当利益相关者权利不对称时,有可能通过实施机会主义行为达到权利对称的目的,而机会主义行为容易诱发CoPS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9.
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创新网络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盛亚  范栋梁 《科学学研究》2009,27(9):1407-1411
 美国社会学家罗纳德·博特1992年提出的结构洞理论对创新网络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对现实的观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结构洞分类理论,理论上完善罗纳德·博特的结构洞理论。开创性地把结构洞分类理论应用于创新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中,对创新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管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与利益相关者受偿意愿及经济补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致区域生态过程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1997年~2007年鄱阳湖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三产结构的变化为依据,对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受偿意愿与经济补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围绕生态环境保育政策的实施,对1997年~2000年,2000年~2005年两个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改变对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功能产生影响,而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不仅从宏观上影响鄱阳湖区的产业结构,而且从微观上影响鄱阳湖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数量,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性。研究证实了生态补偿是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农民经济可持续性保障的重要政策选择。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首先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界定出核心利益相关者、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其次,分析“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农户的受偿意愿以及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分担率,选取鄱阳湖区其中3个县作为典型区域,调查农户对土地利用变化后经济损失的受偿意愿,结果显示每户农民的受偿意愿在(1 3762~1 5525)元/hm2之间,整个鄱阳湖区域农民受偿意愿在(57.0~64.5)×108元之间;3个行政区(南昌、九江和上饶)的生态补偿分担率依次为73.0%、17.3%、9.7%。此项研究对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意义,同时可为同类型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人才政策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对于当地人才发展和创新水平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分析我国区域创新人才政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的作用规律,本文选取深圳市、苏州市和沈阳市的创新人才政策文本,基于基本政策工具和“系统失灵”两个视角,通过系统化的内容分析和统计,获取“一手”的量化数据,并与三个城市的人才发展与区域创新现状进行对照分析,探索区域创新人才政策与人才发展、区域创新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创新人才政策的总量、政策工具的类别与组合、人才多样性、机构多样性以及系统互动度等指标与区域人才发展、区域创新绩效密切相关。本文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完善与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NL关键词: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创新人才政策;政策工具;区域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2.
人才引进政策对区域人才资源及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2014-2019年中国60个大中城市空间面板数据,通过引才政策工具分类建立评价指标,基于要素流动的空间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引才政策及其空间溢出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引才政策与城市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引才政策空间优于欠发达地区;引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非线性U型空间溢出,推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引才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城市存在显著差异,人才引进的规模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人才的流动速度与城市创新绩效提升正相关。研究结论对引才政策效果评估、完善地方引才差异化策略和区域人才布局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要针对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评价研究,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为例,运用PMC指数模型并结合文本挖掘方法对相应的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进行量化评价,以实现为现有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框架的目的,具有为新一轮政策的实施、调整、修正及延续提供决策支持的意义。实证结果表明政策P2的PMC指数低于其他两项,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但总体来讲三项政策均在合理范围内。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技评价政策引导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作用日益突显。本文通过搜集2006—2018年各省市的科技评价政策文件,在优化科技评价政策量化量表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三个层次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评价政策总体上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政策目标主题向创新人才培育、区域创新扶持与知识产权保护转变,同时,科技评价政策的作用机理呈现“非线性”特征,政策目标的作用方向正由“数量制胜”向“质量取胜”转变。从科技评价政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看,科技评价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其直接政策效力明显薄弱;科技评价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政策的协同效应不足,同时,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之间的不协调也削弱了政策效力,导致其“指挥棒”作用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15.
苏屹  闫玥涵 《科研管理》2020,41(12):160-170
国家创新政策处于宏观层面,从跨层次视角分析国家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引领机制,是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基于2013-2017年度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跨层次分析模型,探究了国家创新政策、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区域创新投入中的R&D经费投入强度和R&D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2)国家层面的创新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3)国家创新政策可解释区域创新投入与区域创新绩效在30个省市间的差异,在区域创新投入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研究基础上,对区域进一步提升创新绩效提出展望,为国家制定有区域针对性的创新政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岳立  曹雨暄  王宇 《资源科学》2022,44(6):1105-1118
评估能源政策的区域碳减排效应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对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首先,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效应评估;其次,将能源政策分为开发型和节约型政策,评估了两种政策的减排有效性和持续性;再次,通过构建含有交互项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能源政策对区域碳减排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禀赋情况将区域划分为东中西和能源贫富区展开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①能源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碳减排,在经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其中,节约型政策的当期减排效果更好,而开发型政策的减排持续性更强。②技术创新在能源政策的碳减排作用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而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提高能源政策对碳减排的积极效。③能源政策的碳减排机制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可依靠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碳减排效应不显著;能源富集区可在产业和能源消费的结构效应下发挥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能源贫乏区的政策需与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发力。研究结论对中国能源政策制定和碳减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ie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s. However, it remains unclear ho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ies impact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high-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s and what the impact pathways are.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is topic can give an insight into the inherent relation betwee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y conducting a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study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impa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ies on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high-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pplied in this study were linear regression and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licy targets drove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a relatively minor way. Among all policy tools, the demand-based policy tools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efficiency. The supply-based and environment-based policy tools had notable positive impacts during the lag periods of policies. The policy mix pathway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ies that impact innovation efficiency come in four forms, namely, the targets-directed, demand-driven, supply-dominated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and environment-dominated comprehensive pathways. Therefore, this study put forward proposals on classifying and refin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ies and optimizing the policy mix-driven models.  相似文献   

18.
以2013—2017年间四川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和统计计量法,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和政策力度3个维度设计分析框架、编码政策文本、统计描述样本,实证分析四川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效用,为新时代区域人才改革提供参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人才政策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环境型政策工具过溢、供给型与需求型政策工具略显不足;政策目标重人才规模与创新、轻人才素质与流动;政策力度变化趋势与战略调整协同,但政策的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区域人才政策的制定需注重政策的可操作性,同时完善政策目标结构,引领战略化发展,加强政策实施力度,推动人才政策系统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以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为使制造业的创新达到最佳水平,我国政府先后发布多项政策激励其发展,已有政策设定是否合理、文本内容是否符合现实需求是今后发布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共词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2012-2019年间国家发布的78项制造业创新政策文本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构建制造业创新政策评价的量化框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政策为样本,利用PMC-AE指数模型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政策样本得分均较高,说明相关政策颁布机构制定的政策质量较高,政策文本内容的设定较为合理且符合现实需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完善,包括增加政策文本中涉及监管及规范的内容、加强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扩大政策参与对象的覆盖范围、完善激励保障措施的运用及加强政策颁布机构之间协同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1980—2005年颁布的287项政策及2006—2008年间为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中长期规划")制定的79项促进自主创新政策主体结构的分析,阐明在不同的战略情景下中国创新政策主体合作结构的演进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创新战略的转变,中国创新政策主体正逐渐脱离单一机构制订模式,多机构合作出台政策的数量在显著增加,创新政策出台更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