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文章认为:帛书《老子》与今本《老子》的某些文字不同,只是文字运用上的岐异,其古音是相同或相近的,代表的词语其实是相同的,不能拘泥字形,强为说解。造成这些文字运用歧异的原因分别是:连绵词的多种写法,本字与通假字,古今字。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中的《解老》和《喻老》篇,是韩非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它是我国哲学史上解释《道德经》的第一本论著。在《解老》和《喻老》等篇中,韩非继承了先秦朴素辩证法传统,在解释《道德经》原文的基础上,对老子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3.
《老子》中三次出现"愚"字,然而历代学者对这个字的解释多有不同。文章统计出现行版本、帛书以及竹简本《老子》中的"愚"字,进而考察历代学者对于这三处"愚"字的解释;然后从整个先秦时代的大背景去考察"愚"字在其他先秦文献中的出现情况,以及在具体文本中的解释。分析认为,《说文解字》中对"愚"的解释是不完全正确的,而段玉裁的注才真正归纳了历史中"愚"字的涵义流变:即先是愚笨、不聪明的意思,然后引申出如质朴、没有心机,愚直、戆直,装傻、假装愚昧,自我谦称等多重涵义。  相似文献   

4.
一、字形推断法 该法又称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进而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以“引”字为例。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引。”《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  相似文献   

5.
《永乐大典韵总》每纽"O"之前的韵字与现存八十韵本《洪武正韵》相比,二者的关系为大同小异。大同指韵数、纽数相同,小异为韵字、字形、顺序、反切用字和韵字归纽等方面稍有不同。不同可能是源于不同的版本而得以解释。  相似文献   

6.
以下关于《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简单介绍,是在对《老子》本的考订、甄读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与现行于市的各种《老子》注本有很大差异或根本不同。详细理由与考辨过程,请参阅拙《还吾老子》。  相似文献   

7.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出土的《老子》,是存世最早的《老子》抄本。由于该竹简是由最典型的楚国文字写成,很多字句在字形与字意上与现代已成形的《老子》有很大区别,相比之下郭店楚简中存在大量的会意字。在这些古老的楚文字中隐藏着古《老子》原初的内涵,很多原文的内容在由楚文字转成秦国的通行文字中损失掉了,而今通过对这些会意字的解读,我们或许能够还原先贤古圣之风骨。  相似文献   

8.
从对竹简《老子》及其他史料的研究中,可以断定:确有两本《老子》,一为原本,真正的古本;一为扩本,现今通行本;原本《老子》不分上下篇,作者确为老聃;扩本《老子》的扩写者很可能是关尹,不是太史儋;太史儋当为原本《老子》的传抄者。  相似文献   

9.
竹简《老子》1993年10月出土于荆门市郭店1号楚墓,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早100余年。文章通过与竹简《老子》共存的其他简文,竹简《老子》的分册分组及其具体内容与帛书《老子》、传世本《老子》所构成的演变关系,以及郭店1号墓的考古学年代几方面,对竹简《老子》的年代进行了分析。认为竹简《老子》抄定于公元前377年后,约入葬于公元前300年,与帛书传世本《老子》构成了由此及彼的演变关系,反映了《老子》诸版本形成的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10.
郭店《老子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主张“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郭店《老子甲》是“经”,《太一生水》(含老子丙)是“说”,今本《老子》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以降老子学说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老子》从本体论的思考中发展出了一套以"自然"、"无为"为中心的政治理论。在五千言、上下八十一章的论说中,老子有九章直接涉及"身"的问题。这些有关"身"的谈论主要属于《老子》政治论的范畴。但由于第十三章既提到"贵身",又提到"患身",这种纠结的态度历来为解老者所争论。因此,宜重新审定《老子》的身体概念,考察《老子》关于身心关系的主要态度,重新思考《老子》中关于"贵身"与"患身"的争辩。理清其对于身心关系的认识,思考其身体论的最终指向,是理解老子如何看待身体问题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for printed Tamil text using Unicod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OCR) deals with machine recognition of characters present in an input image obtained using scanning operation. It refers to the process by which scanned images are electroni- cally processed and converted to an editable text. The need for OCR arises in the context of digitizing Tamil documents from the ancient and old era to the latest, which helps in sharing the data through the Internet. Tamil language Tamil is a South Indian language spo…  相似文献   

13.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老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究其教育思想之异同,从理论基础及主要学法、教法比较,《老子》以宏观指导,若"纲";《孟子》具体,似"目"。  相似文献   

15.
原发的中国古典哲人,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庄子,都深刻体认到言说的困境,这种困难不仅仅具有政治社会的向度,而且还有形而上的向度,如果说“西狩获麟”是前一种困境,那么道与言之间不可避免的张力则是后一种困境的体现。孔子“春秋笔法”、《周易》的“象言”、《庄子》的“三言”(即寓言、重言、巵言),都是回应言说困境的方式。只有把握这种困境,才能理解这些伟大文本言说的方式,而只有理解这些言说的特别方式,才能将这些伟大的经典带入我们时代的意识中,这就要求以灵魂饲养经典。  相似文献   

16.
综述各家对"转注"概念的不同诠释,提出对"转注"概念的理解:"六书"是根据汉字形体与所记录语词音义关系划分出来的汉字结构类型,"转注"的特点是字形中某个构件不能与所记录语词的音义相互联系,但可以借助"某省形""某省声""倒某""反某""古文某"的形式与其他相关构件联系起来,从而辗转与所记录语词的音义发生联系,使其字形能够解释其字用。  相似文献   

17.
“大器晚成”一语为老子《道德经》所援引的古“建言”者之言。从古文章法,从“晚”与“免”、“器”与“成”、“成”与“盛”诸字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论证:“大器晚成”即“大器免盛”;“建言”者的取意、老子援引的取意都是“最能盛者不盛”;不是古往今来诸多注家及今人所理解的“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等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笔者曾经发表的论文《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两种失误》的续篇.前后两文作为一个整体,对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失误作了比较全面的评析.本文集中考察了郭沫若在甲骨文字形考释中的另外两类失误:一、误增构件或误减构件,二、误认合体字的部分偏旁.全文一共涉及到十九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9.
《老子》认为“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当人们一再诟病老子的“小国寡民”时,恰恰忘记了老子之“道”那种难以被“下士”们所体认的特性,因而就往往忽略了其所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甚至“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等话语中所蕴含的极其伟大超越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一般学者认为,先秦道家一贯以张扬人的个性、自性、自然天性而著称。然而深入研读老庄文本,就会发现,先秦道家的个体、自性或自然天性乃是和限制性、受控性相关联的,需要以他者的视角来理解。即是说,先秦道家的“自”论中隐含着“不自”的思想,隐含着对自身的否定。无论从个体形成的原动力上,还是个体和他者同存共在、相融相通方面,先秦道家都体现了自然、自性乃是与他者和谐共融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