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成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重要策略。中小学在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坚持遵循基础性,兼顾开放性;关涉整体性,重视融合性;强调同一性,突出多样性;恪守阶段性,遵守连贯性的基本原则。为确保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性,要形成以教育理念为基础、以课程规划为引领、以课程结构为支撑、以课程运行为抓手的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为贯彻落实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学校需从畅通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的实施渠道、规范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健全课程的保障机制、打造课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四个方面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2.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目标与任务,结合学校"以人为本、服务社会、追求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与育人目标,学校构建了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目标的课程体系。1.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机制保障优化的学校组织机构与学部建设。学校秉承以生为本的服务型平权管理理念,以学校整体组织机构的改革保障课程的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5.
“五育融合”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具有开放性、平等性、整体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是“五育融合”生成的社会外部机制,全面发展教育旨归的落实是“五育融合”生成的教育内在机制,课程体系共同目标的推进是“五育融合”生成的学校联动机制。“回应”与“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坚守”与“兼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使命,“协作”与“优化”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五育并举是促进学校教育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五育并举视域下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提升体育课程的育人质量,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章从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涵、现实困境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为高校落实五育并举及其融合理念,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五育并举是对新时代高质量教育的回应,也是对素质教育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落实。达州市通川区文华街小学校契合党和国家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将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制定了关怀每个孩子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文华五美”课程体系,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特色课程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8.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五育并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想要落实好“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其核心要义。在我国,“五育并举”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其主要涉及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管理体制等内容,都与新时期教育方针相契合。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以理解为五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文章从农村小学教育的角度对“五育并举”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农村小学课程体系中,以德育为中心,体育和艺术为核心,劳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建设和未来农村小学课程的发展体系建设等问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1.
韩东 《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02-104
随着教育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创新发展,“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设已逐步成为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学美术学科建设及教育实践作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教育教学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及要求,基于中学美术学科教育实践对“五育并举”课程体系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学美术学科建设及教育实践层面对“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特征探讨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实施策略,助力“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全面推广使用的同时,奠定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的有效课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双减”是基础教育的革命,是教育初心的回归。“双减”政策的本质核心明确了学校教育实施的目标与方法——践行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实施智慧管理,让“双减”工作落地有声;以阳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哲学,凝练课程理念,把五育融入课程体系,实施“阳光”课程;把家长作为学校教育路上的同盟军,以维系融洽和谐的家校关系,涵养健康良好的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到本来的样子。  相似文献   

13.
区域课程是新时代“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全面建构的有益资源补充。北京市东城区以“崇文争先”为理念指导,以“育人资源库”为构建目标,以“整体构建”为推进思路,开展“五育并举”区域课程构建。形成具备指向高位发展的课程目标、涵括兼顾前沿与本土的课程内容、囊括“两层五类”的立体多维课程结构、具有灵活多变的课程实施路径的“崇文争先”区域课程体系。通过强化区域统筹以盘活区域资源,加强科研引领以持续优化区域课程,加强学校合作以共建共享实现共荣共赢为区域课程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落实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要求、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和具体行动指南。推进“五育并举”,要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补齐教育的短板;要注意各学段衔接贯通、一脉相承;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合力,协同育人;要做好评价导向和政策保障;要立足课程,着眼课堂。落实“五育并举”,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差别推进;要鼓励学校多元发展,彰显特色;要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发挥特长,彰显个性。“五育并举”并不排斥技术变革,可以借力人工智能,实现融合共进;“五育并举是南品质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推进“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是新时期转变小学育人方式的要求,也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担当。为了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转化为师生成长的内在理念与外在行为,本校提出了“立体化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构想,以课程为抓手,链接管理、教学、评价以及一切可能的要素,通过文化内聚、实践落地,在现实中积极探寻“五育并举”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时代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理念被再度强调,并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新使命和实践要求。而“五育并举”从理论达成共识到向育人教学实践的“五育融合”转化都面临不小的挑战。受教育观念、地区经济、文化差异等要素影响,“五育并举”等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还有一定的阻滞;对此尝试从立德树人视域揭示“五育并举”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梳理分析“五育并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解决问题和实质性推进“五育并举”的角度尝试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更深理解和实践细化,一方面彰显了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追寻,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活动整体育人功能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五育”融合教育面临并举之难、融合之难、评价之难。破解“五育”融合之难,就必须建立“五育”融合之序。作为对教育整体育人价值的遵循和追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系统落实涉及多个方面:以课程融合为载体,实现对“五育”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育改革为途径,培养“五育”融合思维,实现教育过程的“五育”融合;以评价优化为导向,实现对五育融合的价值引导;以课后服务为补充,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影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8.
从质量观、学习观、课程观、治理观四个维度对“绿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进行梳理,探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绿色教育以和谐、高效为价值遵循;通过建设绿色学堂,提升学生学习效益,确保素养与分数同步提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大课程观,落实新时期育人目标,基于“五育互育”理念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基于“和谐共生”文化理念推进学校治理变革,形成学校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将“理解教育”的文化内涵纳入立德树人的德育行动中。在落实五育并举的同时,构建了基于“理解教育”文化内涵的劳育“五星”课程体系。学校创设劳育“五星”课程的实施路径,创新劳动教育的学习范式,突出劳动的多元评价手段,形成五维联动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1):114-116
<正>五育并举,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在五育并举的过程中,作为基础教育起始阶段的小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受益终身的习惯和能力?需要为儿童生活构筑怎样的发展基础?如何以课程为抓手构筑五育并举的学校实践?基于以上思考,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校(以下简称"龙泉五小")构建了生活阅读课程体系。以下从育人视角、育人路径和育人主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