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语教学和教材的演变概况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始于清同治元年(1862)的同文馆。同文馆初设时专教外国语文,嗣后逐渐演变为综合性的高等学校,终于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合并于京师大学堂。在中、小学普遍设置英语课则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1902年有《钦定小学堂章程》《钦定中学堂章程》,1913年(民国二年)有《中、小学校课程标准》,1922年有《新学制课程纲要》,1929年有《暂行课程标准》,1932年有《课程标准》;此后再没有重大的改变,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述各个时期,在英语教学和教材方面,有的变动较大,有的变动很小,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阶段加以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2.
教学理念对制定教学内容和指导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文件,是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与内容目标以及教学实施建议的纲领文件.因此,本文以民国时期的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时期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学理念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初中几何教科书的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婷 《教育学报》2009,(2):87-92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初中几何教科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1922年):以翻译日本的几何教科书为主;第二阶段(1923-1928年):首次把几何内容与代数、三角等内容混合编写;第三阶段(1929-1949年):首次在初中开设实验几何课程.初中几何教科书的演变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几何教育价值观的对峙与调整是初中几何教科书演变的内动力;几何与代数、三角等内容混合编写应突出数学的"整体性";初中几何教科书编写需在实验与论证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课程的近代化是从清末新政至民国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清末民国时期历史课程标准的演变是中国课程近代化的一个缩影。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历史课程标准的编写,可以把它分解为4个问题:谁来编写?为谁编写?编写什么?怎样编写?在这4个问题中,"谁来编写?"关涉课程标准编写的思维和技术因素,它一方面反映那个时代历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和观念,另一方面选择谁来编写历史课程标准又反映政府对历史教育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课程育人"是实施德育工作的途径之一.长期以来,理科课程由于其学科特点,落实"德育"任务的形式势必与文科课程有着较大的差异.以现行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理科课程标准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显性呈现和隐性渗透两个方面针对课程标准落实德育内容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总体分布、纵向趋势以及学科比较(数学、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视角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我国中小学理科课程标准落实德育内容的一些主要结论,以期为我国理科课程的相应设置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朱煜 《历史教学》2007,18(8):22-26
1922年,在以实用主义教育为核心的西方新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开始推行新学制改革.随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约请各科专家起草课程纲要.  相似文献   

7.
<正>百年以来,我国最重要的课程改革有两次:一为1922年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一为2001年新课程改革。1922年1月1日,国民政府颁布《学校系统改革令》,随后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这标志着1922年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本次改革一方面采用美国刚运行10年的"六三三"学制,一方面研制与新学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直接参与本次课程改革,他于1919-1921年在华讲学期间,亲临课程改革会议现场并做主旨报告。胡适是"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五位委  相似文献   

8.
<正>品德与社会是面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日益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深入探讨和认真研究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结构,有助于深化和推进我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价值。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结构的特点教育部在2002年、2012年分别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两个课程标准。尽管相距十年,但两个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框架上基本是一致的。分析两个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结构呈现出如下特点:1.学生本位的课程建构观两个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设计思路表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我国开始开设综合型的小学社会课程。通过对这一时期小学社会课程标准和相关文件的梳理,探讨当时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中历史内容的演变情况。研究表明:民国时期,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中历史内容总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价值取向从"儿童本位"出发,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教学要点上注重历史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具有活动性、实践性的特征。随着历史学科自身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小学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内容越来越精细,时代性、政治性渐强,与"儿童本位"的教学本旨渐行渐远,最终流于分科教学。  相似文献   

10.
朱经农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近代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作出过重要贡献。作为民国时期教育界的风云人物,他积极参与了1922年学制的大讨论,并发表了多篇探讨国语课程的文章。文中以趣味和实用并重的国语课程内容和互动型的多样化国语课程教学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其独具特色的国语课程改革的构想与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11.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初中综合理科课程标准--<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除浙江全省继续开设综合理科课程(简称ISC)外,还有较早的深圳南山区、长沙开福区、大连金洲区以及后来的武汉市等也相继开设ISC,但范围很小,与国际科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和我国新课改的要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是我国学校社会课程设置的起步阶段。以民国政府历次颁布的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为核心,分析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折射民国时期社会科教育的嬗变历程。社会课程理念与实践效果的反差、在“移植的”基础上带有“本土化”倾向、最初是社会变革的成果而最终归宿于政府的政治理念,为当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停滞发展阶段、创新发展阶段、深化发展阶段、全新发展阶段。其演变呈现出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紧密结合、从模仿国外经验到独立自主创新、课程标准体系化清晰化、强调人本价值等特点。着眼于未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建设应以共同概念统领科学课程,增强科学课程的连续性,确立科学课程的核心地位,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差异化为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学阶段社会科课程 (社会学科综合课程 )的开设 ,还是近些年来的事 (1 )。 2 0世纪 80年代下半期开始的第一轮课程教材改革 ,浙江省与上海市部分初中设有社会课。新世纪的第二轮课程教材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综合社会科课程改革实验 ,为此教育部制定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成立于 2 0世纪 2 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科协会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在 1 994年制定了《社会科课程标准 :卓越的期望》(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另外 ,美国的 5 0个州在 90年代中期也多推出了州的课程标准。 (2 )本文拟就当代中美两国有代表性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加以比较 ,探讨各自的特点 ,寻找共同之处 ;更为重要的 ,对社会科课程标准以及社会科教育的一些本质性问题 ,诸如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科教育目标 ,以及多元文化观的教育等进行研讨 ,以寻求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名家论谈基础地理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新旧体系共舞史培军 王 民  1 .2 - 4国外两次大的地理教育改革运动王 民  3 - 4地理学呼唤新理论李吉均  4 - 4把地理复习课变为复习活动王树声  5 - 4课程改革动态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 6 - 4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 (续 )国家教育部  7.8- 4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解读袁孝亭 王向东  7.8- 9专  论2 0 0 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评价报告(连载 )张亚南  1 .2 - 6举纲张目 把握地理课程改革时代特征———解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曲忠厚 田孝东  1 .…  相似文献   

16.
李稚勇 《学科教育》2003,(5):43-48,F003
我国中学阶段社会科课程(社会学科综合课程)的开设,还是近些年来的事^(1)。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开始的第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浙江省与上海市部分初中设有社会课。新世纪的第二轮课程教材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综合社会科课程改革实验,为此教育部制定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科协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在1994年制定了《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另外,美国的50个州在90年代中期也多推出了州的课程标准。^(2)本文拟就当代中美两国有代表性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加以比较,探讨各自的特点,寻找共同之处;更为重要的,对社会科课程标准以及社会科教育的一些本质性问题,诸如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科教育目标,以及多元文化观的教育等进行研讨,以寻求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对113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问题及原因.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有诸多优点,但存在以下问题:(1)男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可度低,教学中较少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课程实施反思不够、满意度低.(2)与26-40岁的教师相比,41-60岁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熟悉程度和认知度较低,教学中对课程标准的重视度不够;41-50岁的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反思及满意度较低.(3)与小学教师相比,中学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可度、使用度以及对课程实施的满意度都较低.本研究基于活动理论构建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活动系统,并借此框架,从性别比例失衡,男、女教师群体人格特征不同;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存在“群间差异”;中学教师“群体共性”:多压力源下工作压力增大;“为考而教”的传统惯性等方面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9.
学术扫描     
鲁洁在《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从 2001年开始,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被列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程。新的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已初具改革成效。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它在观念上发生了  相似文献   

20.
书讯     
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      科学 ( 7- 9)课程标准读本        10 .0 0  科学 ( 3- 6 )课程标准教读本       10 .0 0教育课程发展纲要 (试行 )解读 2 6 .0 0《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历史与社会 (一 )课程标准读本 10 .0 0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2 5.0 0体育 ( 1- 6年级 )体育与健康 ( 7- 12年级 )历史与社会 (二 )课程标准读本 10 .0 0创造性教学模式研究 2 5.0 0课程标准 (实验 ) 5.80科学 ( 3- 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 6 .0 0品德与生活 ( 1- 2年级 )课程标准读本 10 .0 0构建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