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观与生存观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项具有实质内容与深远意义的变革,可持续发展观不仅是人类社会运作模式的自主性的和整体性的变革,而且必然还包含着并要求具体体现为人类社会诸主体的生存观念的重大变革,这就是从那种根深蒂固的动物性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观念(“生存1”)提升到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质量,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属人的 生存观念(“生存2”)。传统的唯经济发展观之所以只能从“生存1”法理解人的生存,在于其人的假设是“经济人”与“动物人”,而可持续发展之对应于“生存2”,就在于相应的人的假设是“全面发展的人”,也只有从“全面发展的人”所蕴含的“生态人”去理解,“生存1”才能得到积极的和建设性的理解。所谓“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中的“生存”也需要从“生存2”去理解,发展只是实现生存的手段,“生存2”才是发展的目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与振兴道路所指向的目标绝不只是“生存1”,而是“生存2”。  相似文献   

2.
浅析"生命美学"的理论偏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既有意识、又有对象的活动。从对“生命”的阐释和通过对“生命美学”中两大“逻辑支撑”的逐一分析,可以层层驳斥“生命美学”对生命的看法。“生命美学”的产生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但是它只是对现状的一种思索与启迪,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萎缩,因而不能构成为一种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决定了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三生教育”必然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三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已经反映和遵循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三生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生存状态研究的实证调查、心理分析和专业发展取向,关怀了学生,忽视了教师;关怀了“类”生存,忽视了“具体的人”;关怀了单一方面,忽视了整体。教师生存方式的扭曲、教育变革的呼唤和哲学研究的启示,要求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教师生命本真的生存状态是一种“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5.
审美生存是人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互动与统一的本体性存在,它体现着人的创造、超越、文明和智慧的精神,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处于人生困惑中的当代大学生要想在现代社会有所作为,就必须学会审美的生存,才能从容面对人生的荣辱苦乐,走向人生的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之“道”是生存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根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背景中的《淮南子》之“道”不只是一种宇宙论、本体论意义上的形上实存,它本质上是一种生存之道。在一种切乎人之生存本质的终极境城中开启人类生存与个体生命的原始视野,并因之而凸显其人学本体论性质。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特教学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对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方法均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和逻辑起点。教学管理活动的特殊性使普通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不适宜于此。应将教育管理的主客体定位于“能动生存人”这一逻辑起点上,以满足教学管理的特殊要求。将“能动生存人”作为教学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就应该从人的生命的深刻体悟出发、从人的生存性出发、从人的能动性出发来实施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9.
生存与生活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思想才能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生存与生活是生命的两种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存在形式。生存是低层次、本能的需要,而生活则是高层次、理性的追求。生活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将……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有尊严生存"包涵三个层次:尊严是人内涵的道德价值,是人们对待自己及他人生存的应有态度,是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体现。尊严作为一种道德价值,是对人的价值的确证和肯定,是使人高尚的力量。尊严作为生存态度主要体现为对生命和道德的敬畏。从生存状态来理解尊严,就必须努力创设有助于实现人的有尊严生存的社会条件,使人的生命得到平等而充分的保障和促进,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这是人的有尊严生存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李渔把“以心为乐”作为他养生的美学观,这既是李渔人生观的一种表现,又是他修心养性的方法。“以心为乐”的养生美学观中,包含着中国文化中许多传统的哲学思想,李渔既延承着前人的思想,又融会贯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掺和其中,因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审关活动中,"美人"一直是审美对象的主体,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不同的时代对女性不同的审美要求,"美人"不仅作为审美对象,还作为一种审美条件,形成一种审美境界,并成为艺术家的一种审美理想,寄托了艺术家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3.
生存发展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存与发展是同一个问题,人的生存方式的特点就在于用发展求生存。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无疑产生了消极后果,但这并不是天人相分观念的恶果。人类中心主义需要反思并赋予更合理的内涵,但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反思人类既有的实践与生产方式,建立生产与需要之间合理的辩证关系,提高生活质量与生活品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惠州模式”的经济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惠州市列入九市之一,惠州地区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发展?文章从区域经济学理论入手,分析了"惠州模式"的内涵、外延和基本内容,将惠州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石化基地和国家级的电子和旅游基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之地,"惠州模式"对于加速惠州,乃之整个珠三角地区后30年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西弗作为西方神话里的一个典型人物被不断地阐释和演绎,然而加谬却从西西弗的行为中读到了荒诞、品味到了生命。《西西弗神话》兼有文学的审美性与哲学的思辨性,通过对自杀、希望和离异、冲突、反抗、自由的分析逐步进入了“荒诞”概念的内核,并阐释了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荒诞观。应该说,《西西弗神话》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学“写人”与哲学“探人”的功能,而具备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导读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圣是倾听并诉说天命的人,但他又不是在天命的对立面上来进行倾听和诉说的,圣是观念史上“绝地天通”后产生的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圣”做为天命的诉说者的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17.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核心内容,周扬是丰尔尼雪夫斯基美学在中国的接受者和推行者."深入生活"论是周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论的继承与发展,但由于时代环境的影响和个人学力、价值取向等原因,周扬的"深入生活"论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成中英教授提出的“本体诠释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他运用自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成功地诠释中国哲学的宇宙本体“道”。他的诠释开启了对中国美学本体“境界”的理解。境界即道有显现。中国美学认定的“美在境界”,究其根本也就是“美在道”。道的生命性、有无统一性、关系性、心智性及整一性都通向境界。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的文明,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高级文明形态,是一种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在当代生态文化视野中,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方式和最积极的努力,就是建立一种生态——“绿色文明”的世界观,这意味着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人类是自然界主宰者的角色,谋求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荣、互利互惠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生态智慧,这种努力表现为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提升,扩展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再由一种世界观落实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并由此引导主体自觉追求生态觉悟,树立生态道德观,建设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倡导一种新的生存与价值体验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境界说”又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尤其是“无我之境”所要求于文艺的真实性,超出了传统美学所论之一般范畴,在中国美学关于意境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把它推到了宇宙人生的深处。“境界说”对文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