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对国家皮划艇队女子皮划艇运动员心脏功能的影响.以国家皮划艇队女子皮划艇运动员10人为研究对象,监测高原训练前、高原训练第1、2、3、4周的周一清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变化,求取心电图∑T/R值;同时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结果显示:(1)与高原训练前相比,安静心率(Heart Rate,HR)在高原训练第1周显著升高(P<0.01),之后几周无明显差异.(2)血清cTnT先上升后下降,高原训练第1周显著升高((0.13±0.02)ng/mL),P<0.01).(3)高原训练第3周后心电图∑T/R显著下降(0.91±0.44,P<0.01).结果说明:(1)高原训练初期安静心率升高,随机体适应后,心率下降.(2)高原训练中低氧环境能促使血清cTnT升高.(3)高原训练过程中低氧和训练双重刺激会使心电图∑T/R值明显下降,要密切关注心电图∑T/R值在高原训练中的变化,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橘皮素对运动诱发性支气管痉挛(exercise-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EIB)发病的关键临床指标(呼吸道炎症、肺通气功能等)以及相关辅助指标(运动呼吸不适症状等)的影响,评估橘皮素对EIB的治疗效果。方法:招募30名EIB运动员(女14名,男16名)作为受试者,配对、随机分为橘皮素组(n=15)和安慰剂组(n=15),采用双盲营养干预、问卷调查、支气管运动激发试验、血液样本采集分析等方法,分析29天橘皮素干预(200 mg/d)对EIB运动员的呼吸道炎症指标如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白介素-5(interleukin-5,IL-5)、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克拉拉细胞16、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水平等,肺通气功能指标如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下降率、最高呼气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  相似文献   

3.
对2名国家竞走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进行身体机能监控,综合分析其高原训练期间血清睾酮(T)、皮质醇(C)、睾酮/皮质醇比值(T/C)和血尿素(BU)变化特点,探讨赛前高原训练中运动员体内物质代谢调节与身体机能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第1阶段T水平上升,后3个阶段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C整体呈上升趋势;T/C值逐渐下降,且运动员a较运动员b下降明显;BU水平呈先下降后明显上升趋势。结论:高原低氧环境下,受运动负荷控制、运动员个体差异和高原饮食的影响,运动员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对机体物质代谢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试高原训练前和高原训练后Rbc、Wbc、Hgb、Hct、Mcv、Mch、Mchc、Ck、Bun、Sf、T、C、T/C指标,分析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15名游泳运动员在昆明海埂训练基地进行5周的高原训练,出发高原前2天及高原训练第1周、第3周及回到平原1周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BC6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指标,Dimension RxL MaxTM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仪器检测Ck、Bun, ADVIA Centaur XP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Sf、T、C的含量。结果:高原第1周、高原第3周和高原后1周的Rbc明显低于高原出发前,而Rbc含量显著高于高原出发前;高原第3周和高原后1周的Hgb显著高于高原前;高原第1周、第3周的Hct、Mcv、Mch显著低于高原前,而高原后1周的Hct、Hct、Mcv、Mch显著增加;高原第1周、第3周的Mchc显著高于高原前,而高原后1周的Mchc显著增加;高原后1周的Sf显著高于高原前;男运动员的T、T/C值高原训练第1周高于高原前,女运动员的T、T/C值高原第1周、第3周、高原后1周明显高于高原前。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的机能变化.方法:以8名世居高原(海拔1910m)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系统测试每名运动员在下亚高原前、亚高原(海拔1300m)训练第2天、第4天、第8天、第18天、第25天及第32天的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清睾酮(T)、皮质醇(C)、晨脉(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血液生化指标及生理指标.结果:①世居高原运动员下到亚高原环境,大气氧分压增加了10mmHg,运动员Sp02上升了1%,晨脉下降了5次/分,均无统计学差异.②运动员RBC、Hct、Hb在亚高原训练的第2天开始下降,并在第4天降至最低,RBC下降明显(P<0.01),较高原下降了9.25%,Hb稍有下降;一周后各血象指标逐渐回升,并在第25天时升至最高水平,Hb升高了4.33%,且差异显著(P<0.05),RBC无变化.③运动员血清T在亚高原训练的前3周与高原相比无差异,3周后升高,并在第25天显著升高(P<0.05),较高原升高15.56%;C在第二天较高,随后下降,T/C比值变化甚微.结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第1周身体机能状况较差,随后逐渐恢复,在3周后达到最好水平.提示世居高原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到亚高原比赛时的最佳时间为下至亚高原3周后.  相似文献   

6.
竞走     
G821.147 20021779高原训练对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血5项的影响=Theinfluence of plateau training on the five-item ofblood for our elite race walkers(刊.中,I)/卢铁元,杨明∥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0).-34-35图4表1参4(SML)竞走∥高原训练∥优秀运动员∥血液∥指标∥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影响通过对参加第27届奥运会的国家竞走集训队中5名优秀运动员的血液5项指标的测试,对比研究竞走运动员在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训练期间前、后的血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3周海拔1550 m亚高原训练对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备战训练建议。方法:国家越野滑雪集训队10名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年龄(18.7±1.5)岁,身高(78.5±5.8)cm,体质量(66.6±4.7)kg]在亚高原(海拔1550 m)进行3周训练,并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对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进行系列测试。使用重复方差分析对运动员数据进行自身比较。结果:运动员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显著提升(P<0.05),最大摄氧量和红细胞浓度显著降低(P<0.05)。经过3周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和最大摄氧量显著下降(P<0.05),全身总质量、上肢肌肉质量和下肢脂肪质量显著提升(P<0.05)。结论: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乳酸阈能力和最大摄氧能力显著降低。3周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能力和上肢肌肉水平显著提升,最大摄氧能力下降幅度明显。建议:在进行亚高原训练时,我国优秀青年越野滑雪运动员应当注重对心肺摄氧能力的训练,并且注意提升周平均高强度训练(high intensity training,HIT)训练总时间,以维持和提升最大摄氧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3周海拔1550 m亚高原训练对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备战训练建议。方法:国家越野滑雪集训队10名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年龄(18.7±1.5)岁,身高(78.5±5.8)cm,体质量(66.6±4.7)kg]在亚高原(海拔1550 m)进行3周训练,并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对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进行系列测试。使用重复方差分析对运动员数据进行自身比较。结果:运动员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显著提升(P<0.05),最大摄氧量和红细胞浓度显著降低(P<0.05)。经过3周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和最大摄氧量显著下降(P<0.05),全身总质量、上肢肌肉质量和下肢脂肪质量显著提升(P<0.05)。结论: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乳酸阈能力和最大摄氧能力显著降低。3周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能力和上肢肌肉水平显著提升,最大摄氧能力下降幅度明显。建议:在进行亚高原训练时,我国优秀青年越野滑雪运动员应当注重对心肺摄氧能力的训练,并且注意提升周平均高强度训练(high intensity training,HIT)训练总时间,以维持和提升最大摄氧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4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对青少年竞走运动员肺活量、肌酸激酶(CK)、尿素(BU)、血红蛋白(HB)和运动成绩的影响.方法:14名男性竞走运动员平均分为两组,A组周一、周二、周四和周五下午采取HIIT,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120w全力蹬骑,运动时间为30s,控制心率在90%~100%最大心率(HRmax),组间休息3min,共进行8组.B组周一、周二、周四和周五下午均采取70%~80%HRmax的竞走耐力训练.A、B两组其他时间训练内容完全相同,主要为技战术训练和力量训练等.结果:经过4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A组运动员的肺活量、10km竞走成绩均显著高于B组,A组的BU水平显著低于B组,HB和CK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4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可有效提高竞走运动员心肺功能,降低BU,提高青少年竞走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验法,选取测定了与运动负荷和身体机能有关的血红蛋白(Hb)、血尿素(BNU)、血清肌酸激酶(CK)等生化指标,对浙江男子赛艇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运动负荷及机能状态进行监测和评定。结果:高原训练期间Hb值高于高原前,高原第3周与高原前1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UN高原训练期间显著高于高原前(P〈0.05)。CK高原期间显著低于高原前(P〈0.05)。结论:HB、BUN、CK是高原训练身体机能的监测指标的有效指标。高原训练期间应有效调控训练负荷,避免训练量过大。  相似文献   

11.
高原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红细胞生成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观察了10名中长跑运动员进行4周高原(海拔1917m)训练前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液RBC、Hb、网织红细胞(RC)、血球压积(Hct)的变化。结果发现:(1)高原训练能显著增加运动员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但EPO水平在上高原1周后下降,4周后下降幅度更大;下高原3周后又开始回升。网织红细胞的变化趋势与EPO的变化保持一致;(2)高原训练能提高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并且高原训练产生的影响效应,可能至少保持3周;(3)高原训练对女运动员产生的影响效应,比男运动员的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男子公开级与轻量级赛艇运动员初上高原阶段免疫应答差异。方法:以8名公开级和轻量级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初上高原前2周均以低强度有氧训练为主,上高原前和高原训练(2 280 m)1周调整后次日晨空腹采肘静脉血测量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浆儿茶酚胺、肌红蛋白及皮质醇浓度。结果:(1)高原适应性训练1周后肌红蛋白浓度无显著变化,轻量级和公开级运动员T%和CD4+%显著降低,NK%显著升高;CD8+%和CD4+/CD8+无显著变化;轻量级和公开级运动员间淋巴细胞各亚群的变化均无显著交互效应。(2)高原适应性训练1周后轻量级和公开级运动员血浆多巴胺均显著下降(-18.66%vs. -9.88%);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小幅升高,但无显著性改变;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组间均无显著交互效应。B%与血浆多巴胺呈中度显著正相关。结论:以低强度适应性训练为主的高原训练初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免疫应激,表现为循环血T%、CD4+%显著下降,NK%显著升高,多巴胺显著降低。公开级与轻量级赛艇运动员间无显著应答差异。多巴胺可能与高原训练初期B细胞的应答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脑力疲劳(mental fatigue,MF)是由长时间较高强度认知活动导致的一种精神生物学状态,并可表现为主观上感到疲惫和缺乏能量。明确MF与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关系对于其更好地训练、比赛等意义重大。因此,研究旨在探讨MF对足球运动员灵敏(AGT)、下肢爆发力(CMJ)和平衡(YBT)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试验设计,18名男性业余足球运动员[年龄(20.72±2.42)岁,身高(177.08±5.99)cm,体质量(71.16±9.55)kg,体脂率16.3%±4.3%,训练年限(6.61±3.91)年]参与45 min的Stroop任务(MF组)和中性视频观看任务(对照组),时间间隔≥48 h,并于每次任务后参加灵敏、下肢爆发力和平衡3项能力测试,记录受试者任务前后的VAS-MF和VAS-MO指标以及运动能力测试过程中的RPE指标。结果:MF组与对照组干预前VAS-MF无显著差异(P=0.281),干预后VASMF(P=0.002)和干预前后VAS-MF差值(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F组干预前(P=0.385)、干预后(P=0.288)的VAS-MO以及任...  相似文献   

14.
高原训练对我国优秀男子足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男子足球运动员在一个完整高原训练周期内的身体机能变化特征。方法:以11名国家男子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高原训练期间各阶段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机能测试。结果:1)RBC、Hct、Hb氧转运指标在高原训练期间未发生显著性变化;2)BUN与CK会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逐步增大;3)C值在高原训练期间较为稳定,T与T/C表现出高原训练第1周增大、第2、3周逐渐减小的特征。结论:1)4周高原训练未改变运动员血液携氧能力;2)CK与BUN对运动负荷反映较为敏感,可作为日后进行机能评定的重要指标;3)血睾酮水平受负荷的影响较高原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探讨赛前训练周期中武术套路男子运动员肌酸激酶(CK)、血清尿素(Bu)、血红蛋白(Hb)和血清睾酮(T)、血清皮质醇(c)及T/C值变化的规律。在7名男子武术套路运动员为期三周的赛前训练期间,分别在赛前训练周期开始前、训练周期第1周、第2周、3周末测定CK、BU、Hb和T、c值。结果:与赛前训练周期前相比,赛前训练第1周,运动员CK值和c值显著升高;赛前训练第2周,运动员CK、BU和c值显著升高,T和T/C值显著下降;赛前训练第3周,运动员CK值显著下降,BU值显著升高;赛前训练周期中,Hb值与赛前训练周期前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赛前训练周期能对武术套路运动员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通过调整训练,武术套路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得到恢复,表明赛前训练后运动员获得良好的机能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江苏女子篮球运动员在联赛准备期中损伤特征的研究,为有效控制职业女子篮球运动员的损伤风险提供研究依据。方法:以备战2018-2019年WCBA联赛的14名江苏女子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sRPE监控运动员的训练负荷,通过跟踪调查记录运动员的损伤情况,分析训练负荷对损伤的影响。结果:江苏女子篮球运动员的慢性损伤率为100%,非接触性急性损伤高于接触性急性损伤,健将级运动员的损伤风险显著高于一级运动员(P=0.020);sRPE与基于Polar心率带的训练负荷得分(r=0.644,P=0.000)有显著性强相关;以中等负荷组(491~590 AU)为参照,低负荷组(98~490 AU)损伤风险有所降低(OR=0.912),而高负荷组(591~676 AU)的损伤风险(OR=2.174)和极高负荷组(677~1 219 AU)的损伤风险(OR=1.692)有所增大,其中高负荷组的损伤风险显著性上升(P=0.040)。结论:职业女子篮球运动员普遍患有慢性损伤,好发非接触性损伤,损伤部位以膝关节、足踝部和腰部为主;健将级运动员比一级运动员发生损伤的风险明显更高;中等负荷的训练课下运动员有较低的损伤风险,但减少负荷并不能有效降低损伤风险;相反增大负荷会使损伤风险显著增加,而进一步增大负荷时损伤风险又会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杨明祥 《体育科研》2012,33(6):80-83-92
摘要:目的:旨在观察不同训练目的的4周高原训练对不同水平优秀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方法:对8名优秀男子中长距离自行车运动员进行4周高原训练,内容包括公路专项力量、速度和公路有氧耐力,健将级组(c1)组以专项训练为主,一级组(C2)组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每天监测晨脉;分别在高原训练2、3、4周和下高原1周后测试血常规;分别在大负荷训练后、休息后和下高原后2周测试血尿素(BU)、肌酸激酶(CK);分别在高原训练前后测试身体成分。结果:两组晨脉均随运动负荷的变化而变化,并表现出高原训练早期升高后期下降的变化趋势;两组白细胞(WBC)和淋巴细胞(LY)均在高原训练期间有所降低,结束1周后回升,C1组变化幅度更大;两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均在4周高原训练期间持续升高,并维持到结束后1周;C1组BU和CK变化与训练负荷相一致;高原训练后,C1组脂肪和C2组骨骼肌质量分别降低4.5%和3.9%.结论: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对高原训练的适应性变化会受到高原训练经历和运动训练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0 d低氧预适应训练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为新的训练方法在赛艇项目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16名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低氧模拟海拔高度为1 200~1 500 m,采用HiLo训练。高原训练高度为1 500 m。分别于低氧训练前、亚高原训练中、下高原后进行测功仪6 km和6级递增负荷测试,记录测试中的总成绩、血乳酸、心率等指标。训练全程每周进行Hb、RBC等指标测试。结果 (1)红细胞系指标变化:与传统高原训练模式不同,和低氧训练前相比,低氧训练3 d,Hb下降(P<0.05),RBC和Hct保持稳定(P<0.05),三者在高原训练3 d即升高,并保持到高原训练3周(P<0.01),提示,10 d模拟低氧训练加快了运动员对高原阶段训练的适应。之后Hb在高原训练6周和下高原后2、3周出现两次峰值(P<0.01),RBC、Hct一直保持较高状态到下高原后3周(P<0.01),提示机体氧运输能力得到提高。(2)专项运动能力变化:与低氧训练前相比,下高原后测功仪6 km成绩提高2.34%(P<0.01),即刻心率下降2.66%(P<0.05)。6级测试后发现,与低氧训练前相比,高原训练后运动员无氧阈水平下的运动强度增大,乳酸-运动强度曲线发生明显右移。结论(1)10 d低氧预适应干预加快了运动员高原适应;(2)10 d低氧预适应结合8周亚高原训练这一训练模式提高了男子赛艇运动员机体氧运输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日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心率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中国(世居高原),日本(世居平原)各10名竞走运动员在海拔2366m和海拔10m训练期间静息心率和运动心率变化的研究(其间采用了短期去3200m和1570m的训练)发现,经高原训练,静息心率和运动心率的良好变化与运动成绩的提高是一致的,心率变化可作为评价运动员在高原的适应情况和检验高原训练效果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世居高原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各项指标及机能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海拔的交替训练对耐力性运动项目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甘孜州体校世居高原的中长跑运动队队员共28名,将运动员随机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4人.实验组采用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方法,在海拔高度变化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高住高练模式进行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12min跑测试,并记录在规定12min内跑出的距离,然后对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最大摄氧量、血氧饱和度、血乳酸以及血液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进行检测.结果:(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RBC数目增加,HGB显著增加,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RBC增加更加明显,但HGB数量低于亚高原训练后;(2)交替到亚高原训练2周后12min跑成绩提高了12.2%,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成绩降低了2.6%,P<0.05;(3)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心率变化不明显,但高原训练4周后心率有所增加,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水平显著降低,且低于连续高原训练4周后血乳酸值,P<0.05.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显著提高,P<0.01,与高原训练4周后相比,高原—亚高原训练后最大摄氧量和氧饱和度升高更加明显.结论:(1)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后,运动员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而连续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反而降低,可能是长时间低氧环境下运动突破了机体对低氧的耐受极限所致.(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给予机体一定的缺氧刺激,又能避免高原训练中的不利因素,能够保证有一定的训练强度,从而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有氧运动能力.建议: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能够有效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平原地区的运动员到高原进行训练时很难在缺氧环境下保持一定的运动强度,可以让运动员先在高原居住一段时间,等到机体出现高原习服时,对低氧有一定的耐受后再进行小负荷训练,然后再到亚高原进行大负荷训练,从而提高高原训练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