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使用踝关节护具作为预防踝关节损伤常见方法的效果,旨在系统评估不同类型踝关节护具对下肢各个关节运动学、动力学以及神经肌肉控制的影响。方法:该研究通过广泛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多个权威数据库,系统梳理了有关踝关节护具对下肢生物力学影响的文献,并进行了综合而深入的分析。结果与结论:尽管在运动过程中,关于不同踝关节护具对踝关节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已经取得一定的共识,然而在对其他下肢关节影响方面仍存在较少的一致性和深入探究,特别是对于膝关节和髋关节运动学、动力学变化的了解,以及踝关节护具对下肢肌肉调控机制所产生的可能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明。因此,该研究强调了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运动类型、个体差异和长期佩戴对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以揭示踝关节护具对于整体下肢运动的综合影响机制。这将有助于为运动员、教练员和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建议,以优化运动表现,并最大程度地降低踝关节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现有研究文献尚无有关在着地过程中不同表面倾斜度和踝关节护具效应的运动学、动力学和地面反作用力的综合数据。通过对比25°斜面和平面的着地以及使用和不使用踝关节护具情况下来检测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方法: 11名健康受试者[年龄:(24.6±3.5)岁,身高:(24.6±0.10)m,质量:(65.6±14.9)kg)参与本次研究。受试者在4个动态运动条件下各进行5五次实验:从0.45米高处垂直下落至25°的斜面(IS)或平面(FS)上,使用或不使用半刚性踝关节护具,同时采集三维运动学和测力台地面反作用力数据。利用2×2(表面X踝关节护具)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评估选定的变量。研究结果:与平面着地相比,斜面着地造成较小的垂直和内侧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研究还发现踝关节背曲运动范围、着地角度和背曲速度、最大外翻与跖曲角速度提高,但产生了更大内翻角度和运动范围、着地内翻速度和最大跖曲力矩。踝关节护具在斜面着地时减少了达到地面反作用力第二垂直峰值的时间、着地角度、背曲速度、最大外翻和跖曲速度,但增加了跖曲力矩的最大值。研究结论:斜面增加踝关节额状面的运动范围和踝关节负荷。但是,就斜面着地而言,踝关节护具对踝关节额状面的运动范围和踝关节负荷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运用摄像解析及等动肌肉力量测试的方法,对天津蹦床队6名健将级蹦床运动员的网上空跳高度、无任何上肢运动的空跳高度及肩关节肌群力量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旨在研究蹦床运动员肩关节力量与网上跳跃高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蹦床网上运动员在起跳的过程中手臂由上举的状态快速落下到生理解剖位的动作是有利于运动员增加跳跃高度的;排除下肢力量与网性的情况下,蹦床网上运动员肩关节力量与网上跳跃高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主要运用生物力学的方法研究不同踝关节保护措施对足球运动员侧切时支撑腿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运用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同步三维测力台,对足球运动员在不采取踝关节保护措施、贴扎和佩带护具3种状态下侧切过程中支撑腿有关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侧切过程中,贴扎缩短了受试者从接触地面到达首次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的时间,减小了足最大背屈角度、最大内翻角度和最大内翻角速度;护具显著减小了足最大背屈角度,明显增加了最大内翻角度和踝关节最大外翻力矩。结论贴扎能有效地减小踝关节活动度,但使人体侧切着地初期缓冲能力下降;贴扎能为人体保护机制提供更多的时间来应对踝内翻,也许会减少踝关节潜在的损伤。护具能有效地限制了踝的屈伸活动度。二者的使用并未对膝关节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两组不同离心训练背景的女性运动员在跳深动作中下肢生物力学的特征及运动表现的差异,探讨长期下肢离心训练是否在预防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损伤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方法:招募女性大学生运动员24名,并根据有无离心训练经验将其分为跳跃组(跑跳类田径运动员,n=12)和非跳跃组(游泳运动员,n=12),所有受试者完成优势侧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向心/离心120(°)/s]和40 cm高度跳深动作测试,采集并分析测试动作相关运动学、动力学及表面肌电信号。结果:1)在膝关节等速肌力中,跳跃组表现出更大的膝伸肌离心肌力和膝屈肌向心肌力(P<0.05),但H∶Q无显著性差异。2)在跳深动作中,跳跃组表现出更高的重心腾空高度和更短的动作完成时间(P<0.05)。3)在跳深动作中,跳跃组表现出更小的着地跖屈角,髋、膝、踝关节ROM,膝关节离心功及贡献度,更大的踝关节离心功贡献度和更高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P<0.05),两组运动员着地膝屈角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下肢离心训练能够有效增强膝关节肌肉力量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踝关节稳定程度对侧跳落地缓冲时姿势稳定策略与神经肌肉控制的影响。方法:36名男性大学高水平运动员为受试者,按照踝关节不稳定程度分为12人健康组(CON)、12人隐患组(LAT)和12人不稳定组(CAI),以随机顺序执行4次单足连续侧跳动作,涉及外侧侧向跳动作(SHL)与内侧侧向跳动作(SHM)。使用VIC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KISTLER测力板与DELSYS无线表面肌电收集下肢生物力学参数;使用独立样本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各组在起跳后落地5个阶段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及肌肉激活水平。结果:1)下肢矢状面肌群激活程度与踝关节肌肉共同收缩率,对CAI组的动态姿势稳定扮演重要角色,以SHL落地的踝关节外翻动作能降低踝关节内翻扭伤风险;2)在SHL落地模式下,CAI组髋关节内收动作可能会引起踝关节内翻动作,侧跳落地的踝关节内翻角速度出现较早且快速的特征是CAI组反复扭伤的关键;3)踝关节策略主要影响压力中心(COP)参数,髋关节策略则能改变质量中心(COM);CON组侧跳的落地缓冲与姿势控制能力不及CAI稳定;SHM落地模式是踝关节内翻扭伤的高风险动作。结论:CAI组运动员即便在扭伤康复后,仍存在再次扭伤的可能,可针对踝关节活动范围与神经肌肉控制进行强化与训练,避免反复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跳高运动员足弓刚度对单腿纵跳成绩的影响,为跳高运动员选材及专项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15名男性国家二级跳高运动员,对受试者足部形态进行红外光学扫描,采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和测力台同步采集受试者纵跳动作的下肢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结果:在纵跳表现中,足弓刚度与地面反作用力峰值间存在线性关系,高刚度足弓受试者的峰值vGRF显著大于低刚度足弓的受试者(P<0.05),高刚度足弓组冲击加载率为15.2BW/s±1.8BW/s,低刚度足弓组地面反作用力加载率为12.3BW/s±0.9BW/s,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高刚度足弓组的峰值vGRF时刻踝屈角度(21.24°±4.4°)显著性高于低刚度足弓组的峰值vGRF时刻踝屈角度(24.43°±3.6°),P<0.05。结论:在优秀跳高运动员中,足弓刚度与纵跳过程中的踝膝关节屈伸角度、地面反作用力及加载率有显著影响,且与地面反作用力峰值间存在显著正向线性关系。因此,在跳跃类项目我们应该关注运动员足底肌肉力量训练。在描述跳跃过程中的足部及其生物力学特征时,使用静态足部分类值得纳入考量。  相似文献   

8.
肌内效贴作为一种临床辅助治疗手段,在运动损伤后的止痛和消肿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近年来,人们在关注肌内效贴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的同时,也在探寻其在改善人体运动能力和提高运动表现等方面的作用效应。已有研究表明,肌内效贴对改善人体的静态平衡能力、本体感觉机能以及受损关节的活动范围是有效的,大多研究证据也支持肌内效贴对预防和改善运动性疲劳具有积极效应。而肌内效贴对健康人的关节活动范围和动态平衡能力的改善作用未得到证明,对肌内效贴是否能够改善人体肌肉力量和跳跃能力争议也较大。尽管有证据支持肌内效贴对人体某些运动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矛盾性结论,其作用功效未得到医学和体育领域的广泛认可,所以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在后续的研究中,要综合性考虑因肌内效贴扎方式上不同而造成的作用效能间的差异;引入医学研究技术和方法,来探讨肌内效贴的作用功效和作用机理;研究对象要注意运动员群体的选择;研究的试验设计要更为科学,以确保方法学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退着走的相关生物力学机制,为推广退着走健身模式提供重要的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通过运动学、动力学、肌电等手段同步测试相关生物力学参数,并运用逆动力学计算获得步行中髋、膝、踝关节力矩和关节功。结果:与正着走相比,退着走受试者受走向的影响较大,因此退着走在步速、步频、跨步长等方面显著变短,单步时间、双支撑时间、第1双支撑时间则显著变长,而2种走模式下的相关关节角位移表现惊人的相似性;正着走时,踝关节力矩模式与时相反转后退着走亦表现惊人的相似,而膝、髋2关节却没有如此雷同;2种走模式下的踝、膝、髋关节功率差异明显,并推断退着走的主要推动力及震荡吸收来自踝关节,膝、髋2关节几乎不能产生推动功率;正着走时,受监测的大腿肌肉中,除股直肌肌电活动低于退着走外,股二头肌、股内肌及股外肌活动显著高于退着走;4块小腿肌中,退着走时,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胫骨前肌及比目鱼肌的肌电活动均显著高于正着走,进一步左证退着走的动力源来自踝关节,而正着走,其动力源主要由髋与膝关节承担。结论:退着走练习可修改神经机制而有助于运动学习,这对受损的肌肉骨骼功能再教育是有益的;退着走髌骨-股骨关节承受来自地面的反应力要低,因此,退着走对下肢过度使用受伤的病人康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向(前跳、斜跳与侧跳)单腿跳跃落地侧切变向及运动疲劳对踝关节扭伤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与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15名男性大学生业余球类运动者在疲劳前后完成3种不同方向单腿跳跃落地侧切变向动作时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结果:在触地时刻,不同方向落地侧切时踝跖屈角度和踝内翻角速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侧跳最大,前跳最小在缓冲阶段中,最大踝内翻角、最大踝内翻角速度、最大踝内翻力矩和最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指标在不同方向落地侧切时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侧跳最大,前跳最小。疲劳前后不同方向落地侧切的各项指标中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方向落地侧切动作可对踝关节动作模式造成影响,侧切变向角度增加可能导致更高的踝关节扭伤风险。运动疲劳可能不会增大男子落地侧切动作踝关节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11.
肌肉代起止点是确定肌肉长度、拉力作用线和肌力臂的关键因素,在人体运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定量分析、在体肌肉工作形式的确定、建立生物力学模型、定量评定肌肉功能等研究中有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方法进行下肢肌肉附着点的标记。下肢作用于髋、膝、踝三个关节的共38块肌肉中.具有代起止点的肌肉为73.68%。研究结果表明:肌肉代起止点对确定肌长度、肌拉力线、肌力臂和定量评定肌肉功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不同水平加压训练对训练过程中人体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以及训练后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影响效果。方法:受试者为25名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1.7±2.1)岁。对受试者右侧下肢分别施加100、120和180 mmHg 3种压力,以训练负荷为单次重复最大力量的20%进行仰卧腿举训练。用表面肌电仪记录受试者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即刻、训练后10、20和30 min的双侧下肢股直肌和股二头肌的原始表面肌电信号。利用便携式超声诊断仪记录训练前后肌肉厚度变化情况。结果:加压侧肌肉均方根肌电百分比显著高于非加压侧。训练结束后,非加压侧股直肌中值频率显著大于加压侧,加压侧股二头肌中值频率显著大于非加压侧。训练结束后30 min,加压侧股直肌与股二头肌中值频率均未能恢复到训练前水平,且与非加压侧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加压训练结束后,股直肌肌肉厚度显著增加,且持续效果超过30 min;股二头肌肌肉厚度显著增加,在20 min后恢复至训练前水平。结论:低负荷抗阻训练与加压训练相结合,可以提高肌肉激活水平,增加下肢主动肌表面肌电信号中的高频成分,诱发肌肉中Ⅱ型肌纤维疲劳度增加和训练后肌肉肿胀的持续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内效扎贴对预防新兵下肢军事训练伤的疗效.方法:某部队入伍新兵50人,随机分为研究组25人和对照组25人.两组均参加常规军事训练,研究组同时使用肌内效贴布进行保护.新兵3个月集训结束,统计士兵下肢训练伤发生的数量.结果:肌内效扎贴组军事训练伤发生3人,对照组训练伤发生9人.研究组军事训练伤发生数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布能有效减少新兵下肢军事训练伤的发生.肌内效贴布对其它军事训练伤的预防作用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肌内效贴贴扎小腿腓肠肌对纵跳动力学特征及小腿其他肌肉活动的影响,本文对10名国家二级及以上水平运动员进行无、有贴扎纵跳实验,每组5人随机进行纵跳实验,重复3次,选择最佳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肌内效贴能够提高纵跳高度(P<0.01),增加最大蹬伸力和最大缓冲力(P<0.05),对蹬伸时间和最大蹬伸力梯度也有影响(P<0.05);同时,在蹬伸阶段,肌内效贴贴扎使双腿内侧腓肠肌积分肌电(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增加(P<0.05),使一侧胫骨前肌iEMG和RMS减少(P<0.05)。但在缓冲阶段,对小腿各肌肉IEMG和R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肌内效贴使部分纵跳动力学特征发生改变,对小腿内侧腓肠肌肌肉活动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弹跳力是指通过下肢蹬地和全身协调用力,使人体迅速弹起腾空的能力。它是运动员的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是各种运动项目的基础。一个人弹跳素质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下肢和腰腹的肌肉力量,速度、灵敏和协调性;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更主要的是练习方法。发展弹跳力的关键是在肌肉用力时做到爆发用力,使肢体,特别是下肢充分用力蹬地伸展后,又能做瞬间的充分放松、跳跃是由伸膝、髋、身干肌群和屈足肌群爆发性收缩完成的,它的用力性质属于速度力量,也称爆发力。在发展下肢力量时应以伸膝肌、伸踝肌(踝屈肌)为主,注意提高腿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法测试踝关节贴扎前后患有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国家男子橄榄球队(15人制)运动员的下肢运动素质,了解踝关节贴扎给运动员带来踝关节保护的同时,踝关节贴扎对运动员下肢运动素质的具体影响。结果:贴扎对七人制橄榄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和灵敏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对运动员的速度、平衡素质没有影响(P>0.05)。结论:踝关节贴扎对患有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男性橄榄球运动员下肢运动素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下肢爆发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足部形态学特征与踝关节肌肉力量及运动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65名成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8.85±7.95)岁,平均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6.66±3.62)kg/m2。足部形态学特征使用三维足形态扫描仪进行测量与评价,踝关节肌肉力量(包括跖屈、背屈、内旋、外旋)使用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仪进行测量与分析,受试者运动能力使用灵活性、跳跃能力、本体感受性测试项目进行测量与评价。结果:校正年龄和BMI后发现,足长度、宽度、围度和高度等形态学指标与踝关节跖屈、背屈、内旋和外旋肌肉力量显著相关(r=-0.27~0.57,P<0.05),但未发现拇外翻角度与踝关节肌肉力量指标显著相关;足长度、宽度和围度指标与灵活性和跳跃能力指标显著正相关(r=0.25~0.44,P<0.05),足弓高度指数与纵跳高度呈显著负相关(r=-0.29,P<0.05),所测足形态指标均与本体感受性指标不相关。结论:足长度、宽度、围度和高度与踝关节肌肉力量以及运动能力之间具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局部肌肉疲劳对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秋霞  张林  王国祥 《体育科学》2011,31(3):68-73,80
目的:通过分析局部肌肉疲劳前、后踝关节在矢状面内运动的位置觉、肌肉力觉的变化,探讨局部肌肉疲劳对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为踝关节损伤防治和康复训练提供基础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14名无踝关节疾患的受试者为实验对象,踝关节位置觉采用对踝关节跖屈5°的被动定位、被动复位能力进行测试,肌肉力觉采用受试者踝关节对跖屈肌群25%最大等长峰值力矩值的复制能力进行测试;疲劳测试采用60最大等速向心运动模式;对于局部肌肉疲劳前、后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对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结果:踝关节的位置觉(VEJPS和AEJPS)和肌肉力觉(RVEFS和RAEFS)在局部肌肉疲劳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最大等速向心运动至局部肌肉疲劳后,踝关节的位置觉均较疲劳前下降;2)最大等速向心运动至局部肌肉疲劳后,踝关节的肌肉力觉均较疲劳前下降;3)踝关节最大等速向心运动至局部肌肉疲劳后,受试者的中枢控制策略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低帮篮球鞋对落地时踝关节内翻的运动学、地面反作用力及下肢主要肌群活动的影响,尝试理解高、低帮篮球鞋与踝关节落地稳定之间的关系;方法:13名受试者分别穿着高、低帮篮球鞋,手抓杠悬于空中,从40 cm高度分别垂直下落至内翻15°、内翻30°、内翻25°伴随跖屈10°(25°+10°)、内翻25°伴随跖屈20°(25°+20°)的倾斜面上,分析其踝关节运动学、地面反作用力及小腿主要外翻和背屈肌群(胫骨前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的肌电活动;结果:高、低帮鞋对内翻角度的变化、最大内翻角速度和地面垂直及水平冲击力没有显著影响;在15°倾斜面时,穿着高帮鞋出现预激活时间比低帮鞋晚(P<0.05),同时,在15°和25°+20°下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落地前50 ms的平均振幅更小(P<0.05);结论:选取的高帮鞋对踝关节的运动学和冲击力的改变不显著,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围肌肉的预激活,对限制踝关节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10s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过程中股直肌sEMG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信号指标探索全力蹬踏功率自行车运动过程中股直肌神经肌肉活动特征.方法:以8名专业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记录受试者以自身体重8%的负荷全力蹬踏功率自行车运动过程中股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利用时域分析、小波包分析、非线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记录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提取RMS、MNF、10~50 Hz频段能量、C(n)指标,通过观察不同运动阶段内各分析指标的变化规律,探索股直肌神经肌肉活动特征.结果:RMS 和C(n)表现出随运动时间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0~50 Hz频段能量在蹬踏启动后快速衰减,之后保持稳定.MNF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变化不大.结论:10~50 Hz频段内的能量随肌肉力量的减小而递减;神经系统对股直肌支配的紧张度降低、股直肌收缩和舒张的转换节奏加快等原因引起c(n)在开始阶段增加,而其之后的下降可能与肌肉内ATP、CP耗尽引起的肌肉疲劳有关;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温度的变化、肌肉深部和浅部运动单位募集数量变化、肌肉力量和肌肉硬度的变化是RMS产生变化的原因;整个过程中MNF在不同阶段内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运动过程中影响MNF不同因素的作用相互抵消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