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而优则仕"是指在当今教育管理体制中,从事教育管理的领导干部,往往是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中提拔的现象。在当今的教育管理体制中"教而优则仕"的现象广泛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提拔任用优秀教师成为管理者是一种激励机制,因为在现实中从事教育管理的领导干部无论是从工资待遇还是社会地位,都不可避免地优于普通教师,能够得到提拔任用,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2.
如何看待"教而优则仕"的现象?如何让"教而优则仕者"在新的管理岗位上获得后续的再发展?文章结合具体数据对这一现象做理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了让教而优则仕者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教而优则仕”之忧○曹伴好近闻某校一青年教师,多年来潜心教改,教有专长,成绩突出,前不久被有关方面破格提拔到学校的领导岗位上来,以示肯定和表彰,并美其名曰:“教而优则仕。”好一个“教而优则仕”!让我初闻而喜,细想则忧。欣喜的是,当今校园,教改之风日炽...  相似文献   

4.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时代的号召,后来成为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政治诱惑,也是现在许多受教育者追逐的目标,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笔者在这里分析"学而优则仕"和"研而优则仕"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影响。一、简述"学而优则仕"的含义变化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学"在这时主要是指学做人、学做人的道理、学做人的规范",优"是指宽裕、充裕。"而"是连词,"仕"做官为宦。孔子时代,仕者多为贵  相似文献   

5.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现象古已有之,引人深思的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与自古以来把"学而优则仕"异化为读书做官,以及现在社会流行的"官本位"有关,其实,"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所体现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正本清源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值得我们今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将优秀教师安排到教干岗位,已是当下教育界的"自然规律"。学校的教干与校长均须从优秀教师中产生,但优秀教师不一定非要当干部。若在教师队伍中继续强化"优"则"仕"的理念,将"仕"作为对"优"的肯定与安抚,势必会严重制约教育的发展。如何让优秀教师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为教师自身发展提供保障,是学校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而优则仕现象既有利也有弊,其成因有:学而优则仕遗风的影响,教育管理干部选用机制存在欠缺,优秀教师发展空间相对狭窄,当官相对比较实惠等。应对教而优则仕的策略有:大兴尊重专家之风,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干部选用机制,尽量扩大优秀教师发展空间,优秀教师必须学会冷静对待提拔重用的机会,尽量减少当官的显性与隐性的实惠,努力提高教育专家的实惠等。总之,让适合从政的优秀教师,从政为官;让适合从教的优秀教师,成名成家。这才是应对教而优则仕最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中小学干部体系中,中层干部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教而优则仕",从优秀教师中提拔中层.这样的做法原因有两个,一是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在学校教职工中有一定的知名度,从中提干可以服众的同时还有榜样作用;二是这一举措本身就是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和肯定,对于留住人才或是激励广大教职工都有好处.这种做法,看上去顺理成章,但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这些教师精英甚至产生了离开岗位,回归普通教师的冲动,为什么会产生中层干部的岗位倦怠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教而优则仕”和“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缺失”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校名师制度”的概念,认为科学合理的校名师制度,应按照特定程序,在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每年从学校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中评选出约定数量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上有突出成绩的教师为学校名师,给予特定待遇。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领导均是由于“教而优则仕”而走上学校管理岗位的,他们兼具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教育教学实践者的双重角色。就理论上而言,教育教学管理与教育教学实践并不相悖,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  相似文献   

11.
中层干部往往来自教学一线,曾经是学科教学上的佼佼者,在教学上取得骄人的成绩.教而优则仕,因为教学实绩突出,劳苦功高,受到校长的赏识而得以提拔重用.由于是学科教学上的"把关"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所以虽然走上了管理岗位,但课务量并不会相应减轻.  相似文献   

12.
提到听课,我想但凡做过教师或者熟悉教育工作的人都不陌生,因为在学校里,听课是教学交流最常用而且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从事数学一线教学十五六载了,如今也"教而优则仕",走上了领导岗位,平时听别人的课是家常便饭。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高徒子夏是儒家经学的重要传承者。他在治学从教的一生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学"的思想,诸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成为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他的这些思想至今仍为人们求学路上一盏闪耀的指明灯。  相似文献   

14.
现在,有很多"教而优则仕"出身的校长,他们不仅书教得好,而且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些社会精英大多怀揣远大的教育理想上任,理应成为引领一方教育的教育家。但作为一名有行政级别的政府官员,他们又不得不花费很多精力在官场上运作、参加各种活动,对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同感和政府的评价充满焦虑,这一现实使得校长离教育越来越远,离师生越来越远。因此,让校长静下心来办学,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师生的殷切希望。  相似文献   

1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重视科研忽视教学、研教优则仕现象突出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培养力度、加强学术氛围建设和树立正确的评价选拨体系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侯颀 《天津教育》2007,(3):22-22
现在学校中较普遍地存在着一种现象:一些擅长教学的优秀教师在教学方厩做出突出贡献、获得荣誉后,便被安排到行政干部岗位,担任主任或校长等职务。这似乎成了一种“教师一优秀教师一管理干部”的发展模式,也就是“教而优则仕”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它又有何利弊昵?  相似文献   

17.
<正>·主持人语·管理层教师往往因"教而优则仕"。所以,他们是学校里最优秀的一群人。管理层教师同时兼顾着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所以,他们也是学校里最忙碌的一群人。管理层教师都深知:教育教学乃安身立命之本,管理就意味着奉献与付出。所以,他们更是学校里追求崇高、最具情怀的一群人。  相似文献   

18.
王益民 《河北教育》2007,(12):25-25
很多校长都不是职业管理者,只是因为"教而优则仕"罢了,因此管理方式很多是借鉴于当初自己管理学生的方式,像对员工的表扬,通常选择公开、指名、诉说缘由、评论等一般结构方式,且语言诚恳,冷不丁还会冒出"真棒"、"很优秀"、"我为你感到高兴"等课堂激励性语言.  相似文献   

19.
归去来兮     
“教而优则仕“.教育系统许多优秀人才都想走、都在走这一条路,毕竟这是众人眼里的一条“康庄大道“.然而,离“家“不久,我就产生了“回家“的念头,我很难走出自己理想、个性等的“半径“,我更不甘愿向另一个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的自我投降.……  相似文献   

20.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未必仕,但仕而优必学,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古人云:为官不学半个盗。仕而优则学,仕而优必学。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其意思是说,官做得好,就应该更深入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地管理国家和人民;学有所成,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礼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