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语法史的研究上一般认为,汉语处置式的产生是在唐代。本文通过大量语言材料,论证了早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产生了完备的处置式,它以介词“以”作为标志。这种处置式和后来的“把字句”在主要的语义特征和语法特点上是一致的,这些特点包括:提前宾语的功能;动词的处置语义;“以”字宾语的有定性等等。本文还同时讨论了上古处置式从主要动词上分出的不同类型、它们所具有的专门的语义和语法特点、最后探讨了这种处置式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方向性论元结构时没有显著障碍,但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方向性论元结构时存在过分概括或是草率推广的错误。本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上述习得表现进行预测和解释。此研究不仅对预测以及提高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的表现有指导性作用,而且为汉语方向性介词短语中存在功能层提供支持性证据。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诸类短语中,介宾短语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短语类型,在学术界,由于对“介宾短语”主体——介词词性的理解不同,有关介词的组合能力以及语法功能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而这种争论直接影响到对介宾短语结构特征的认识。因此,我们认为,研究介宾短语必须以认识介词的性质作为切入口,分析介词的组台能力、介宾短语的功能及结构特点。本文拟从这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配价理论和论元理论出发,对汉英运动类"准二元Vi"及其宾语构式进行探讨。我们发现正是"准二元Vi"本身的特殊性,即由不及物动词向及物动词方向飘移,引起了宾语构式的变化。通过比较,本文发现汉语运动类"准二元Vi"及其宾语构式和英语运动类"准二元Vi"及其宾语构式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表达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两者都是通过介词隐现改变宾语构式和突显语义焦点,汉语的句法结构比较复杂,但介词隐省前后的语义变化不大;而英语运动类"准二元Vi"在介词省去前后的语义变化相对明显,句法结构变化却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5.
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古老的句法现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它是汉语语法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介词将宾语提前,使句法关系更加合理,语言富有节奏感,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文章主要介绍了处置式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以求对汉语处置式做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处置式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古老的句法现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它是汉语语法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介词将宾语提前,使句法关系更加合理,语言富有节奏感,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文章主要介绍了处置式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以求对汉语处置式做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10-113
现代汉语中的"把"多用来作介词,是把字句的典型标志,可是在唐代以前"把"字却只是纯粹动词。把字句是在唐代出现的,对唐宋诗歌中的"把"字进行分类研究,包括动词、名词、量词、介词,而侧重点是介词"把",进一步总结出唐宋时期的把字句主要类型,即处置式和工具式,以及处置式把字句的基本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8.
汉语语法学界对介词历来有着不少研究,作为介词的"从"及其相关问题也得到了关注。但对"从"字框式结构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从+某X+准助词"的研究不够细致明晰,未能作深入探讨。为了进一步发掘"从+某X+准助词"在言语交际及语篇中的功能和作用,本文对其进行了界定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了该结构须与"对(于)""拿""用""以"等介词领起的框式结构区别开来,认为它往往做独立成分,同时具有引起话题、提出观点的作用以及一定的话题倾向。  相似文献   

9.
汉语介词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有的材料看,汉语的介词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真正把介词作为语法学体系中的一个类来进行研究,还不到一百年。本文打算从语法学史的角度,对汉语的介词研究情况作一大概的回顾。§1.介词体系的初建时期(1898—1935) 汉语的介词研究的开始是以《马氏文通》的出版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10.
根据传统的论元结构理论,汉语中一些话题不是动词的论元,跟述题不能通过空位或接应代词建立联系。这种话题被称之为汉语式话题。汉语式话题内部并不同质,有的可以关系化,而有的则不能,这说明它们有不同的结构来源。根据最简方案,提出前者由轻动词引进,后者由话题功能范畴引进,为Chomsky近年来关于论元结构由外部合并决定的假设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中的“-につぃて”“-にぉぃて”“-につれて”“-にしたがつて”等由动词转换而来的表达形式.通常被称为“复合辞”“复合助词”“后置词”等。该文选择“复合助词”的说法,考察源自动词的这一表达形式的语法化情况。主要参考汉语中相关介词方面的研究,分析日语动词语法化的诱因、前提条件,考察动词语法化的复合助词与原动词的关联。结果表明,在意义用法方面,复合助词与汉语的介词基本呈对应的情况,但在词义范围和细节表达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相对于汉语的动介兼类词的概念,日语中也有必要对兼具复合助词功能的动词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比了留学生真实口语和本族语者口语中汉语介词的使用状况,发现除“把”以外留学生口语中使用的高频介词与本族语者比较一致,但介词种类总数不及本族语者丰富。另外,留学生口语中介词的后接成分以单纯成分为主。文章以言语生成理论中的“利己性”假说为基础,具体分析了频率、组块效应以及编码复杂度对留学生口语中介词使用特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介词框架是指由介词和方位词、名词、连词、助词、动词、介词、准助词等词语前后搭配使用而形成的固定格式。汉语语法学界过去未进行过系统研究。文章以“在/当X时/时候”这样的介词框架为研究对象,对其句法功能及框架前后项的隐现规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择汉语和韩语中书写格式相同,功能和用法却不同的标点符号,对它们的语用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汉韩语写作和汉韩互译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英汉介词与介词短语有相似之处:介词在句法中都起定位、粘着作用;介词短语的主要句法功能都是用作状语。不同之处是:在句法结构方面,英语介词与介词短语的句法特征说明英语语法以形统意;汉语介词与介词短语的句法特征说明汉语语法以意治形。在句法功能方面,英语介词短语的语序不影响句子的语意;汉语介词短语的语序决定句子的语意。英汉表示时间与地点的介词短语的语序反映了两个民族认知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介词虽是虚词,在句子中不作任何独立成分,但有些介词具有动态意义,可表现出动作的过程、趋向等。以to和from两个方向性运动介词为例,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有关理论成果——认知语境,对其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同其他语言相比较,英语介词格的概念比较淡化,它们的功能由于名词格的淡化也显得相对模糊,正确理解介词勾画的意象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文章尝试从认知角度将英语方位介词的功能简化为静态和动态两类,并分析它们在定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时间、处所、方位介词是汉语介词类中的重要类别,从这3个角度对《东京梦华录》中的介词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考察《东京梦华录》中这3类介词,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勾勒出《东京梦华录》中时间、处所、方位介词的概貌,总结出《东京梦华录》中这3类介词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不规范语言带有明显的语域标记。语域标记蕴涵着一定的文体和社会功能。在翻译时,由于译者对语域标记功能解读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运用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分析现有各种翻译策略的得与失,进而指出语域理论对于翻译批评的贡献和局限。  相似文献   

20.
介词在句法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介词的数量和虚化程度是不同的。介词主要由动词语法化而来,尤其是赋元动词。“以”、“用”、“持”、“取”、“捉”、“著”、“将”、“把”、“拿”、“使”这十个介词都是在连谓结构中由动词虚化而来,它们的宾语经常是工具成分,所以称之为工具义介词。这十个介词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标记相同的成分,但是它们的出现时间、发展过程以及发展结果都不尽相同。“以”和“用”产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直到清代后期才消失,而“用”至今还在广泛使用。“持”在西汉萌芽,“取、捉、著、将”出现在中古汉语阶段;“把、使、拿”在唐宋时期才出现,相对较晚。除了“用”之外,其他介词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最终都没有在普通话中保存下来,“捉、使、拿”在方言中仍有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