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青年毛泽东的世界观经历了由唯心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嬗变。这既是青年毛泽东主观情感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影响和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文化认同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最终选择。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机制给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然而,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在五四前后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呈现出五四时期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研究胡适五四前后的思想及其方法对深入理解中国近代的文化革新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引导当今文化改革工作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意义的评价,关涉"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在"五四"评价问题上分歧越来越大,产生了以毛泽东与胡适为代表的两种"五四"评价观。近30年来,一些自由主义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者针对毛泽东的"五四"评价观提出了种种不同见解。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的"五四"讲话,继承、维护、发扬了毛泽东的"五四"评价观,代表了"五四"评价问题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导向,对于正确评价"五四"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批判,甚至有偏激情绪,有将唐宋以后之文集诗集焚诸一炉的想法,认为中国号称是四千年文明古国,而中国人在这四千年里不知道干什么去了,但同时他又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上占有半壁的历史地位。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批判并克服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五四学人在文化问题上所存在的片面性,充分地肯定了中国文化的长处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西方近代文化,毛泽东肯定其是超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但又不满足于西方近代文化,由此而走向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要以人民群众为文化主体,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的系统结构,以民族、科学、大众作为评判中西文化的基本标准,批判地吸收中外古今文化的精华,创造性地建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之前两年内,新启蒙运动学者、延安文化人、共产党理论家对文化运动的民族化以及马列主义中国化、具体化问题多有论述,但大多是从某个局部提出问题的.从该命题提出的场合、立论的高度以及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来看,可以认定毛泽东是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第一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是中国革命运动的必然,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也是毛泽东个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必然.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作是压制王明和党内留苏势力的"花招"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该命题的提出有着不可忽视的国际背景,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后续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联系的。回顾一下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对进一步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使史学更好地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是有现实意义的。(一) “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提倡科学与民主的伟大群众运动。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文化思想上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正如毛泽东同志说:“在‘五四’以后,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近代中外文化冲突交融的最重要的精神成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致思实用、知行关系、一分为二、内圣外王、民本主义等思想和精神,经过毛泽东的批判、改造和继承,成为毛泽东哲学的精华,使毛泽东哲学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性格和中国哲学精神.它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形式,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和成长开辟了广阔的前途,而且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智慧,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中西文化大会战、新旧思想大较量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运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使一批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思想方向的转变,从而造就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杰出人物,毛泽东便是其中之一.一“五四”前夜,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帝国主义疯狂掠夺瓜分,国内军阀混战不已,使古老中华满目疮痍,遍体鳞伤.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看到国家民族这种危急状况,忧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革命中的运用和发展,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0.
青年毛泽东历史观的演变是其思想转变的核心。“五四”前,青年毛泽东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分为两个阶段:“圣贤救世”的唯心史观和“唯我主义”的唯心史观。“五四”后,毛泽东开始走向唯物史观,但并不顺利,因为社会改良思潮的牵制力量太大。通过对各种主义的反复比较,通过与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思想交流,更主要是通过他自己在实践中对改良方案的彻底绝望,终于在1920至1921年间,青年毛泽东实现了历史观的根本转变,信仰唯物史观,趋归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对妇女解放的看法。毛泽东作为湖南新文化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赵五贞事件”发生以后,充分利用《大公报》等舆论资源,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看法,初步形成了他的早期妇女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曾先后有意赴日本、法国和俄国留学,但最终均未施行。毛泽东多次放弃出洋留学的原因和理由虽不尽相同,但都从某个侧面体现了他思想的发展轨迹,反映了毛泽东正在比较和鉴别中迅速向着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但毛泽东的晚年却不自觉地离开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正确的思想,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从整体推进的层面全面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研究两位伟人的思想脉络,对于认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当代中国的国情与时代特征,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思想中的“五四情结”是由个人在历史事件中的感受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在需要决定的。五四时期色彩斑斓的社会大变动,对毛泽东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毛泽东思想的完善也需要对五四运动进行符合时代意义的理论解释。本文认为:五四时代呈现的变革创新精神、民族解放意识对毛泽东等人的影响是毛泽东思想中“五四情结”产生的历史原因;而中国革命的需要则是这种情结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五四前后,社团众多。中共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党成立之前,大多曾参与过进步社团的活动。本文通过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社团活动的轨迹的探讨。旨在说明这些社团活动,为日后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新文化在20世纪30—40年代发生了新变,主要是新文化与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运动和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密切的联系。这一变化主要由毛泽东带来的。毛泽东以实践理性思想从政治上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隐藏的社会政治革命的维度突出来,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精神作了合乎时代要求的改造,或者说重构。他还从文学上以《在延安文艺产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范本,将文学革命化,强化了文学的组织原则和党化特征。这些改造一方面受当时抗战大环境影响,更主要是受毛泽东本人的个性气质影响。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风水文化的认识有一个变化过程。在早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风水文化持否定态度。1930年5月作的《寻乌调查》中,采访了几起风水案例,认为风水是农民习惯的生活方式。同年9月作兴国调查时,则专门采访了一位兴国的职业风水师,逐渐改变了对风水文化的态度。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委托兴国的周彬将军专程去修复父母的坟,1959年毛泽东同志回韶山修复了滴水洞的祖坟,对中国传统的风水文化采取默认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其文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繁荣中华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弘扬毛泽东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文化知识分子的作用,不断创新,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傅斯年的思想世界异常丰富,有不少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这些论述是在近代中国心灵秩序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傅斯年寻求确定性的思维取向,也展示了他生命的前半期的生活、思想与精神历程。五四运动之前,傅斯年经历了"小孩子"到"弄潮儿"再到"夜猫"的身份转换,并开始探索人生观以解决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但因五四运动的刺激,他的人生观出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危机,因而他决定赴欧留学,研究心理学以寻求"真我",但终无果而逐渐回到了历史学的实证研究中。在寻求过程中,傅斯年从构建个人、社会与历史的秩序到"改造自己",从信仰到怀疑再寻求,终未跳脱科学实证论的笼罩。他以科学实证论为确定性,却难以安顿人生,这构成了他生命的矛盾,也表征了五四时代知识人的心灵秩序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