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研究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对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深层含义,并就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对国内关于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几种主要观点评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国体育的超越性、制度性和失衡性3个特征,并从体育人口、奥运会成绩和国内体育产业总值(GDS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3个方面探讨了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及必要条件.认为目前我国体育总体上处于大国体育阶段,尚未达到体育大国,而建设体育强国是我国未来体育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刘志敏 《体育学刊》2003,10(2):78-80
对我国普通高校“传统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与爱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连续性,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实施了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它必将成为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最具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及人类学角度对"民族"、"中华民族"、"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进行厘析,提出"大民族"与"小民族"的概念及其指代对象;根据体育与民俗活动的根本目的、本质属性、价值内涵及社会表征的差异,对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及范畴确认;在此基础上,对被称为"民俗体育"的部分民俗活动的体育身份以及传统武术的"民族传统体育"身份进行质疑,并从文化学、民族学角度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何以艰难以及"武术缘何进不了奥运".本研究旨在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范畴进行重新认识,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实践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快乐"和"传统"的学校体育碰撞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快乐体育追求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而传统的学校体育重点强调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和战胜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两种学校体育观念发生碰撞的起因,源于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和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传统的学校体育存在着弊端,这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之处。  相似文献   

6.
现代学校体育呼唤"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教育与体育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演进和发展,随着传统"生物体育观"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淡出,学校体思想进入了"人文体育观"的全新时期."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理念体现对人的关怀,倡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新一轮学校体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2005年第2期刊登了马浩老师的《警惕当前体育课改实践中的几种形式主义》,《体育教学》2005年第4期刊登了刘苗老师的《也谈体育课改实践中的形式主义》,2006年第1期刊登了高胜光老师的《应重视体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这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课外体育教学的地位、课外体育教学与课堂体育教学的关系进行探讨,构建了新的课外体育教学模式.采用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对构建新的"课外体育"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逐步完善和调整新的课外体育教学模式,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注重体育教学问题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生体育知识和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所形成的多种体育教学,对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现代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依据素质教育的现代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注重和加强体育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据此,本文对“一主多辅”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试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源于西方的体闲体育崇尚追求活动的娱乐性、冒险性、刺激性,在健身中娱心。在中国人看来,休闲是心灵的驿站,休闲体育的真谛就在于“静”。本文采用逻辑方法论,对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的概念和定义进行分析、比较, 辨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贾齐  李捷 《体育与科学》2004,25(2):71-74
本研究将作为课程内容的运动(动作)从内部理解为关系性存在,而将包含该关系的运动(动作)作为它的“形态”性存在。在将“关系”作为课程内容的本质理解时,具体运动(动作)的特定“机能”就不再是选择技能类内容的唯一基准,也便于从纷繁多样杂乱无章的运动(动作)中找到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共同性,为从新的角度考虑体育课程内容的体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与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学校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和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应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与中小学新一轮课改的需求,在课程内容加以充实和调整。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程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大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科学知识,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体育运动水平以及陶冶文化情操的基本目的。  相似文献   

14.
体育课程性质辨析——兼评体质(健康)说的非课程化倾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齐  杜晓红  杨学成 《体育与科学》2007,28(3):77-80,76
体育课程的性质如何定位不仅是理论认识问题,同时也是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本研究将“体育课程”纳入“课程”的范畴之中,从“文化—教育—课程教育—体育课程—新人的形成”这一逻辑关系出发,对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以运动文化的传承为平台,使新一代在‘文化化’的过程中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同时,针对体质(健康)说的“非课程化”倾向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中的若干认识问题,包括体育新课改是健康与技术之争、是唯兴趣论、对现实问题的把握和分析存在认识偏差、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模糊了课程目标、缺乏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否定传统教学方法、否定教师评价和结果评价、否定教师教育的主导地位、出现1条错误的问题认识和解决链条等10个方面,对其进行回应,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湛江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亚炳 《体育学刊》2005,12(4):95-97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湛江市进行试验,结果说明“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是科学的、正确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它能有效地革新教师的思想,使体育教学面貌获得时代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陈庆平  李华  陈华东 《体育科技》2012,33(1):146-148
通过调查研究、实验、分析总结,从增加开设新型运动项目、整合重组综合性体育课程、创新体育特色课程与精品课程三个方面着手建设大学体育课程,并探索与实践体育课程"1平台+2模式"的教学模式。该建设模式能适应招生规模扩大的学校"由规模转内涵发展"的转化,使体育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效果得到较好的改善和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运用献资料、调查访问和整体设计针对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改革,建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中体育课程体系,为普通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健康第一”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适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如何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方案的整体优化;关注健康理念,课程内容的编选应有利于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改变重教轻学的现象,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重视教学模式的完善与重构,谋求教与学的最佳整体效益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体育课程与理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教育在发展,课程研究由“课程开发”逐渐转向“课程理解”。通过对传统体育课程弊端的剖析、体育课程概念的新的界定以及运动技术的知识定性,重点阐释了体育课程知识与理解,其理念对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