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词情感特征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词情感特征突出。彻底享乐、坦直言情、极情尽致地抒写亡国感受,表现着他的真率;成长环境、文化素养、个人经历、诗人天赋,造就了他的敏锐;自然感发之情,世路飘忽之感、河山社稷之悲,合构成他情感上的巨大负荷。而这真率、敏锐、大负荷的情感特征,正是李煜词作具有经久不衰的感人力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是对苏轼黄州时期咏花诗的审美解读。黄州贬谪是苏轼人生旅途中的非常重要时期。他的感情,他的人格操守,他的内在精神,通过咏梅花、海棠、老枳等得以寄寓。章从三方面对其黄州咏花诗予以赏解,指出咏梅诗是其精神格调的映射;咏海棠诗是其灵魂道德的投影;咏老枳诗是其美学情趣的展现。由此也能看出苏轼对诗品与人品、物与我等关系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3.
刘克庄是我国南宋后期的重要文学家,虽然他的诗作远远多于词作,但人们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词作,尤其是关心人民疾苦和国家安危这一类词。历来认为他是南宋继辛弃疾之后的又一位爱国词人,词作主调是爱国的,激情高昂,风格豪壮。事实上,受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影响,他的前期词作壮怀激扬,志深意长,而后期词作则低吟消沉,遁迹避世。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智慧是早熟的。他早年所受的教育使其形成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早年寄子由诗中已见出他稳定的价值观;乌台诗案后的黄州时期,达到理性的高峰。苏轼吸收儒、道、佛三家思想,又不以任何一家为宗,只遵循自我本性。这是应对个体命运的根基所在。而这种根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灵中。  相似文献   

5.
论杜甫对道教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与道士的交往和对道术的选择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是为他疗疾服务的;他对金丹道的一贯关注既来自李白的影响,也有对生命眷恋的心理原因;对上清派的漠视则出于他对玄虚的怀疑和否定,是他不能也不愿遁世的人生观的曲折体现;对方仙道的注意则出自一种诗学的关注,无关乎他对道教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6.
梁忠义先生一生默默耕耘、不事张扬,潜心研究、治学严谨、品格高尚,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成为学生与同事们的良师益友。我们学习他的治学态度与为人品格,是为了更好地做好他的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7.
清代诗人黄仲则一身漂泊无依,生活困顿,但他依然保有对自身价值的强烈肯定,充满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强烈自信.反映在诗歌当中,一方面是寒士的嗟贫叹卑,一方面是名士的高迈健举,二者颇具张力且相互映发,共同构成了黄仲则感愤诗歌的主题取向.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被贬作于滁州知州任上的《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两篇散文,以其丰富的意蕴昭示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即:表层抒写作者的山林之乐;次层抒写作者与民同乐,并自我肯定在滁州建立的政绩;深层则表现出作者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遭际,体现出一种积极有为、乐观旷达的精神。从两文中透露出的是作者政治上和创作上不凡的识见,更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
曾卓是一个用自己内心的爱进行诗歌创作的诗人,相比文坛的许多大家来说,他并不为人所熟知,诗歌也从来没有带给他荣誉,带给他的甚至只是厄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对诗歌的热爱,一直满怀感情地执著着自己的诗歌创作。1955年-1976年的诗歌创作是他几十年诗歌创作生涯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是他的生命,心中的爱帮他延续着诗歌,爱是诗人在那个特殊年代不变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完美艺术的追求、失败、焦虑以及防御构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作为追求完美的艺术家,他的理想化自我是成为伟大的作家,但是完美主义者对创作的苛求使他经常陷入作家身份的焦虑中成为失语的作家;爱情作为防御的手段在缓解焦虑的同时又引发新的危机,伴随婚姻而来的丈夫与父亲的身份与作家身份形成新一轮的冲突,防御的需要使卡夫卡成为一个不断邂逅爱情的逃婚人;在不断降临的危机中,卡夫卡产生了强烈的自杀冲动.而维护理想化自载的需要使他成为充满自虐的死亡幻想家。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咏史诗所表现的并非单纯的怀古、崇古意识,而是意图使历史的光芒进入并照亮现实,将古人的事迹纳入现实性语境当中,以古现今。陶渊明怀古是以古人的境界来反衬自己的情怀,以古人的穷通得失之际遇抒发个人出处仕隐的志趣。这些作品对历史人物活动的复现,是借历史以保存现实,隐喻地展现了自己的情操与思想。诗中之古以现实之今为背景,古人其实是现实人生的镜像,虽日怀古、咏史,实质乃为咏怀。  相似文献   

12.
南宋金丹派南宗第五代祖师白玉蟾终生云游。避世隐逸,志在林泉,得道成仙的理想和寻师访道、交友论道、授徒传道的人生目标构成他云游的主要动机。他由此踏上了求道和文化传播的云游之旅,其足迹几乎遍及南宋辖区。云游促使他形成了恬淡诡异的隐仙人格,身通三教、学贯九流的思想人格和为文制艺无所不能的艺术人格。  相似文献   

13.
薛侃是明代潮汕著名的儒士儒官。他事亲至孝,事君至忠,事师至敬,治学至专,待人至诚。因上疏请稽旧典,择亲藩贤者居京师,慎选正人辅导,触帝讳而下狱,遭到迫害。但他刚正立朝,操守高尚。他师崇王阳明,治心性之学,卓有成就,为阳明最得力之入室弟子之一,也为传播王学之岭表大宗。他居乡则思益其乡,为乡梓筑堤开溪、修路造桥,做了很多造福乡梓的实际贡献,实践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4.
杨亿,北宋文臣,生于信州玉山县县斋。七岁能著文,十一岁时,太宗亲试而授官,自此一生以词艺进,官至翰林学士。然亿性刚劲寡合,仕途起伏跌宕,晚年被群小所攻,遂生挂冠归隐之思。天禧四年(1020),受宰相寇准密令,草表请太子监国,事泄受累,忧惧而终。而作为西昆体的代表作家,其文学作品由前期的终身立朝之志、爱国忧民之心到后期的唱和酬答、借古讽今。究其原因,与其生平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天祥是以其与金石同坚的忠肝义胆流芳千载的。人们交口赞誉的,无非是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坚韧不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勉力支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刚正坚守,以及以死尽忠的民族气节。然而,究其一生的艰难历程,甚至是在挽狂澜于即倒的征战与奔波之中,忠君与事亲、庙堂与江湖也都难以割舍地共处在他的意识深处。他至死不肯仕元,却衷心地希望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员;他积极用世,但也向往山水田园。这种丰富立体的情感人生,铸就了文天祥的伟大与真实。  相似文献   

16.
"诗佛"之称,让我们对王维其人其诗产生了很多误读,实际上他并不是一直如《辋川集》中所表现的那般安然恬淡,感伤情绪在他的作品中时有流露。其感伤情绪或者表现为人伦上对亲友分离的感慨和悲伤,或者表现为个人政治遭际中名声受累的失意和愧疚。诗人投身山水、寄身宗教,以消解感伤,但终其一生,也未能解开情感之结。同时,感伤情绪的融入,也让王维诗作中增添了"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7.
按语音差异,笔者将荣县境内的方言划分为3个大的片区即东路、中路和西路三片。中路话以荣县县政府所在地旭阳镇的语音为代表。西路话以长山、双古、新桥三镇为代表。东路话以成佳、五宝两镇为代表。西路话有不同于中路话和东路话的语流音变,主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中路话是典型的荣县方言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湘军理学家罗泽南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他从戎前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出生到1824年,是罗泽南的少年时代,是他求学的阶段;第二个时期,从1825年到1835年,是罗泽南的青年时代,是他授徒谋生与继续求学的阶段;第三个时期,从1836年到1851年,是罗泽南的中年时代,是他独立治学与继续从事教育活动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青田隐居是刘基由仕元到仕明的转折点,其中的疑点也颇多。我们认为,刘基辞官隐居的具体时间是至正十九年春夏之际,其原因包括元王朝崩溃、自己被降职等多个方面,但与方国珍无关。在隐居青田期间,刘基的心态经历了前后三个阶段的变化,对朱元璋集团的态度也由排斥转变为支持。刘基本无出山的打算,在朱元璋集团的多次邀请下才勉强出山,并成为朱元璋手下的重要谋臣。  相似文献   

20.
大学时代是格拉斯顿思想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格拉斯顿从政前的最后准备阶段。其间,围绕未来人生道路的方向选择——"职业选择问题",格拉斯顿经历了从执意充任圣职,到最终转变观念打定主意从政的曲折过程,这一过程深刻反映出当时的格拉斯顿对于宗教和政治的基本态度及其对宗教-政治之间关系的认识变化。格拉斯顿的"弃"教从政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宗教理想,相反,出于对政治与宗教之间工具-目的关系的内在考虑,格拉斯顿把从政视为服务于宗教的有效途径。他深沉的宗教气质预示着政治生涯早期宗教将对他的政治观及政治立场起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