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怎样上好一节武术课为主体,结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来研究武术教学问题,具体分析武术教学课中文化的应用及武术教学内容要点的应用。结论认为:课堂教学应包括以文化引导武术课教学、依武术拳种的特点进行教学、武术课教学中象形文化的应用、“出之贵实、用之贵虚”套路意境的美学特征教学应用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雅文化作为一种较为高位的文化,对武术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于雅文化的影响,技击搏斗的太极拳进而创立了以养生为主的杨氏太极拳,使套路武术开始走向高位;二、当今武术在塑造武术形象时,要高瞻远瞩地树立雅文化意识,避免彰显出武术暴戾原形,努力寻求武术与文化的高度结合,在文化的深化中提炼完善武术,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三、在当今的武术拳种中,要树立当年的“文”“武”之分,以“文”带“武”,以“武”养“文”,公平对待,使武术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求解“何为武术,武术何为”的元问题,需在文化自觉语境中,由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文武分途而教出发,发现当代武术发展的历史根源以及武术人“锻炼行道,练以成人”的文化实践。研究认为,武术人将动作作为求道对象,不仅将拳区分为4种类型,并探索“改变常人拳,三节四梢微观化透视,时空之练”的求道路径,而且在改造身体时变化了气质,终以“武德和功夫”作为“练以成人”的体现。武术人的“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不仅完成其“由社会人而武术人”的成人,而且还以其区别于常人、军人、文人的动作方式,作为文化标识之所在、文化认同之基础。  相似文献   

4.
武术服饰的美学特征及其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常谈论武术之美主要是从技术风格方面来探讨的,其实武术服饰的“肥硕宽大之荑”、“庄重威严之美”、“悬垂之美”和“飘逸之美”更具有独特的传统美学特征。同时,武术服饰几乎涵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已经成为武术文化的几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传统理念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化解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局,针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见解。得出:“回归技击,弘扬文化”已成武术教学改革的共识,但存在“打练并进”和“打练结合”的学校武术发展模式之辩,出现了“淡化”“优化”“强化”武术套路的教学定位之争。认为:(1)“打练并进”符合未来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打练结合”可以改变武术套路教学的枯燥性;(2)将武术散打引入教学体系,实现“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共存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实现“武术技击价值”的真正回归;(3)武术“技击性”教学需要充分保障其开展的“安全性”,应依据“禁止重击”的理念进行技术修订。  相似文献   

6.
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武术文化”与“武术”,由于视域的不同,既相互统一,又各有侧重。“武术”作为现实存在的“技术”形态,表现的更为真实、直接,以技击、表演、比赛等形式存在于社会普遍认知之中。而“武术文化”则侧重于“非技术”的成分,注重“武术”的文化体系、艺术审美、价值功能等方面。两者既非包含与包括,也非融合和互补,而是角度不同的思考与认识。“武术”称之为“武术文化”,源自武术的“中国性”及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因。从广义上,武术文化包括文化遗产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影视中的武术、文学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从狭义上,武术文化专指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及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共同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融合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问等研究方法,针对中小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大中城市中青少年的“习练跆拳道、空手道热”等现象提出了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新理念:传播健康、快乐与文化,并分别从中小学生对健康、快乐与文化需求的必要性和武术所蕴涵的健身功能、和谐内涵、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分析了中小学武术教学新理念提出的依据,旨在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温兵 《精武》2013,(24):155-155,157
少林寺是我固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和禅宗圣地,自古就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称,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精髓,也是所有武术文化形态中曩被人们熟知的武术体系,本文主要论述少林武术与禅宗文化的渊泺,阐述的是少林武术文化中所包孕的禅宗文化。  相似文献   

9.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武术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具有明显的体育特性;在武术教学中要注意突出武术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之既表现出体育的特性,又表现出其固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武术作为华夏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体育之魂,在武术教学中要时刻注意突出武术自身的六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证武术的中华性,在语言学视角的关注下,“武术”、“武技”、“中国(中华)武术”等词语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阐释与说明。研究认为:“武术”词语标识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武技”词语标识了世界各族共同的文化,“中国(中华)武术”词语削弱了“武术”的中华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高校武术套路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建立武术套路教学诉求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武术套路教学文化诉求可以改变武术套路教学单纯的教习技术的现象,转而诉求于武术的文化和精神元素,使枯燥的技术学习转变为丰富的内在的精神追求,利用高校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让武术的精神和文化占领学生的精神家园,使之从内心接受武术文化,并从一个新鲜的视角重新理解武术技术。  相似文献   

12.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走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从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角度对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走向进行研究,探究当前高校武术在教学师资、教学内容、外部影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武术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于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构建最广大的民族文化精英群体。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走向应当改善教学师资,精简教学内容,加强武术文化在武术教学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三个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它不仅促进教学工作,更为繁荣发展武术文化起到推动作用。遵循武术文化发展规律,注重思想环境和运动环境的创造,确立武术文化观念,增添武术文化情愫,浓厚武术文化氛围,推动高校武术文化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在促进体育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同时,更为中华武术文化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武术教育具有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可是,近些年来小学武术教育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下滑现象,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许多学校将武术教学从体育课中删除,已严重制约了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并极不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章试图通过设计一套小学武术分级教学模式,以解决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武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进而达到小学武术教育既增强学生体质,叉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没有突出对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武术课教学内容陈旧,割裂了传统武术文化内涵;武术教学重技能传授、轻理论学习;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是武术的技击性和健身性;对武术课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单一等。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通过高校武术教学传承传统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本研究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了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验,探讨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表明了实施该教学模式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以期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二节棍运动在国内高校较为流行,文章就二节棍进入高校武术课堂教学在传承中华武术文化,迎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武术课教学质量,实现武术课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二节棍进入高校武术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承担着传承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而教育是武术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途经。文章对中学体育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析其发展策略,旨在为中学武术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