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5年,清政府派出以载泽等五大臣领衔的出洋考察团,是为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考察政治大臣的选拔颇费周折,最终入选者基本上对宪政持认同态度,展示出清政府对待宪政改革具有相当的诚意。同时,舆论界对考察政治大臣的选拔过程密切关注,行使了批判、建言的职责,总体以支持、宣传清政府宪政改革为主,展示出清政府推行宪政改革具有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2.
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出了首批留学生,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向海外派出留学生。这一举动从此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生运动之先河。但令人遗憾的是,原计划15年的留学期在刚进行到第10个年头时,却被清政府突然终止了,留美学生被全部召回。本文拟从清政府当时内政外交各方面入手,对此事件做初步分析与探究,以期能从这一事件中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一、长期的屈辱外交1.近代外交机构的设立。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主管外交中央机构,标志着清政府最终放弃了闭关政策。之后清政府陆续向欧美等国派出驻外使节,同时通过创设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外交人才。1901年《辛丑条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  相似文献   

4.
1916年4月至1918年9月,英国驻中国大使馆领事官员赵锡孟在中国西北内陆地区旅行,对所经过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详细的记录,涉及到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物产和商贸、交通、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城镇和村落、人口和民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研究价值。文章基于对赵锡孟著作《一位领事官员在中国西北的旅行》分析,结合相关中西文文献,论述了此次考察的原因、人员组成、交通工具、区域、路线,以期对赵锡孟的此次考察活动有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5.
1858年,英、法、俄、美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接着,便依据条约的规定先后向中国派出换约和常驻使节。这些使节来到中国,即向清政府提出觐见清帝呈递国书的要求。围绕觐见清帝问题,外国使节与清政府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交涉,多次引起统治阶级内部和中外的激烈争论。回顾这一交涉,探讨清政府力拒和“准  相似文献   

6.
三游湖湘是孟浩然生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直接影响着有关孟诗的系年等问题。章就孟浩然“三游湖湘”的历史真实进行了翔实考察,认为其时间分别在开元四年前后、开元九年岁末、开元二十七年秋日。此外,还订正了若干旧说之误。  相似文献   

7.
李瑶 《文教资料》2009,(6):81-82
中国人认识博物馆,是伴随着晚清"西学东渐"的进程而开始的."博物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两种方式引入中国,一是洋务运动以后.清政府向西方国家派出的官员和留学生将"博物馆"的概念及对博物馆的最初认识写入游记中带回中国;一是自鸦片战争后.从西方来到中国的不少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是中国人见到的最旱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1898年9月至次年1月,英国下议院议员贝思福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华考察期间,贝思福与清政府的朝廷和地方官员进行了广泛的接触.贝思福向清政府提出英国派员来华训练军队的建议.由于戊戌政变后的紧张局势,清政府在以礼接待贝思福的同时,对贝思福的建议持戒备的心态.但是民间绅商,甚至个别地方督抚对贝思福的建议表现出同感的迹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朝野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时期的粤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清政府的八旗兵、绿营兵屡战屡败,于是派出众多官员回籍办理团练、召募乡勇,与太平军对抗,粤勇随之产生。粤勇是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的重要武装。粤勇没有出色的领袖人物,未能像湘勇成为湘军、淮勇成为淮军那样,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重大影响,但在太平天国时期,粤勇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为救亡图存,维系统治,以日为师,派出大批官绅考察教育.在他们的考察日记中,对当时日本教育的宗旨、特点、学制、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都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些记录对中国近代学制的制定,转变学风,创办新式学堂,发展新式教育,聘请外国教习等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教育的转型和近代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化的认识过程中,早期出洋官员是一个特殊的中介群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迫于外交上的需要,清政府开始派官员出洋考察或常驻办理外交。这些走出国门的出洋官员,是最早一批亲身观察和体验西方化与社会的中国人。他们以日记、笔记等形式记录了对西洋明的印象,并将之转达给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中西化交流的媒介。他们对中西化的认识和思考,在近代国人认识西方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铨选,即考察、选用官员。铨选回避制度起源于后汉,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清。本文仅就清代铨选回避制度略加论述。一、清代铨选回避制的内容清代铨选回避制的第一个内容是籍地回避。第一,避本籍:就是官员不得在其原籍(或祖籍)做官。早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就规定:京都户部、刑部属官要回避本省。户部  相似文献   

13.
千山作为辽东名胜,明清时期的帝王官员和文人墨客多有游历。本文从康熙帝游历千山、明清时期流人在千山的游历、明代官员出使朝鲜途中在千山的游历、甲午战争中清军将领与千山、王尔烈、缪润绂对千山的品题等五个方面评述了明清时期的帝王官员和文人墨客在千山的游历情况。  相似文献   

14.
跋《龙山公墓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隋开府仪同三司龙山公墓志》是三峡地区仅见的墓志铭文,记载了奉节一位北周隋朝官员的生平事迹,涉及三峡地区社会历史诸多问题。本文对墓主的姓氏、父祖任官、民复巴州地理沿革、所任官爵和身世等重新作了论证,并对墓主的历史面目和考察此人物的意义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15.
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逃到西安,1901年清政府在西安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清政府又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从“庚子新政”到“预备立宪”都对中央国家机构和职官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却奠定了近现代国家机构的刍形。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19世纪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武力侵略,近代国际法开始正式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给中国带来了不少的影响。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影响,要从考察近代国际法的性质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实际出发,对清政府如何适用近代国际法、清政府官员和学者对国际法的认识和评价、外国人对国际法输入中国的态度等三个具体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代国际法对中国的有益作用甚少,在一定意义上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7.
陈健 《教育》2013,(11):19-23
清末:留学风起青萍之末留学实况1847年春由香港出发赴美学习的容闳等3人,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当时的留学生,大多是跟外国传教士出国和得到教会资助或引见的。从1871年起,清政府开始派遣官费留学生。在1871年至1889年期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每批30名,共派120名赴美留学生,由于当时守旧势力的攻击反对,这批人未满学习期限,就被迫全部撤回;派出留欧学生3批78名,加上一些临时派遣出  相似文献   

18.
在 18 72 - 1881年 ,中国派出了 12 0名幼童赴美留学 ,这是中国近代化征程上的一次初征和远航。其中就有我的祖父梁普照和叔祖父梁普时。其中最有名的是詹天佑 (还有曾任中国第一位国务总理的唐绍仪 )。幼童们赴美留学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历史上留下了美好的篇章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随着中外条约关系的发展及列强在华条约特权的不断扩大,愈来愈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开展游历、传教、经商等活动。为避免或减少由此引发的中外纠纷和交涉,清政府制定并颁行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对来华游历者加以约束和限制。同时,依据相关约章和国际法对外交涉。这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国家主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由于时代的拘囿,清政府仍难以冲破条约的藩篱,从而影响了游历政策的执行和对外交涉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从碑刻和文献等史料出发,探讨清代闽安水师在加强和维护闽台联系方面的表现。清初,为了对抗郑成功,清政府增派水师驻扎于闽安镇,并在当地修建了大量各种军事设施。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闽安水师派出班兵前往台湾驻防,各级军事官员也在两地间流动。这些军事人员,平时在台湾海峡内巡防缉拿海盗,往返两岸运送班兵、兵米和台湾所需要的饷银;非常时期,为了维护台湾的安定稳定以及国家主权,闽安水师也参与涉台的相关军事行动。从现存的一些碑刻中还可看到闽安与台湾的一些水师人员为两地的公益设施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