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柑桔属及其5个近缘属108个生物型的过氧化物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四唑氧化酶,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6一磷酸葡萄糖变位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苹果酸酶以及酯酶等8种酶系统同工酶。  比较了属间,种间的酶谱差异。 运用数量分类学的原理及方法,对柑桔属、金柑属,枳属的同工酶资料进行了相异性类平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属之间,酶谱差异十分明显,各属都有独特的酶带。根据同工酶及形态分析结果,提出将柑桔属分为大翼橙亚属,宜昌橙亚属和柑桔亚属共包含七大类的观点。 富民枳可作为枳属一新种看待,它是联结枳属与柑桔属的桥梁。小果类桔是宽皮柑桔的原生类型;中国原产宽皮柑桔的代表以马鼻桔或细皮狗屎柑为佳。柑的来缘中有两条途径,即桔与甜橙的杂种以及桔的单元演化。依据同工酶研究结果,认为长寿金柑是金柑属与柑桔属的属间杂种;温州蜜柑来源于黄岩本地广桔的实生变异;香橙系宽皮桔与宜昌橙的杂种;酸橙则可能是柚与宽皮柑桔的杂交后代;枸橼和宽皮柑桔参与了红(木+黎)檬的起源。最后推测了柑桔类植物的系统发育趋势,初步绘出了演化图。  相似文献   

2.
中国柑桔数量化学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数量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柑桔83个生物型叶片可溶性蛋白质电泳谱 带的相似性。对属、种内的部分生物型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 探讨了金柑属在柑桔分类中的地 位, 对一些起源不明的生物型的可能祖先作了推断。从叶片蛋白质谱带相似性聚类分析树系 图上,可发现柑桔由枳到柑亚类的大致进化趋势, 作者认为,将宜昌橙归入大翼橙类要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聚丙烯(月+先)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5属28种竹叶的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三种同工酶。测定结果表明,GOT同工酶比较稳定,对于竹子分属有较好的意义;POD与EST同工酶种间分化大,可作为竹子分种的参考依据。根据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及相似系数分析,结合经典分类,对丛生竹分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柑桔属,金柑属106份种质资源的阳极(酸性)过氧化物酶同工 酶。认为该酶为单聚体,由一个基因位点控制,有A、B、C、D、F五个等位基因被发现。分析结果,认为中国、日本及印度的宽皮柑桔并无酶谱基因型差别。本文还对部分种类品种的过氧化物酶谱基因型及其分类学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柑桔植物的数值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系统聚类法和对应分析法对59份柑桔及其近缘植物枳和金柑三个属的分类群进行了数值 分类学研究。  结果表明,在栽培柑桔中,枸橼Citrus medica、柚Citrus grandis、宽皮柑桔Citrusreticulata是三大基本类型。  本文还对些种类的分类地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柏木属9个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属内种 间具有明显的酶谱差异,每个种都有其特征酶谱。并用排序的方法对柏木属9个种酶谱的相 似程度进行了研究,据酶谱的排序结果把9个种分为5个类群。其中:巨柏、西藏柏木、干香 柏、岷江柏木和剑阁柏木为一类群; 地中海柏木、柏木、墨西哥柏木和绿干柏各为一类群,从分 子水平上论证了前人对于柏木属各种间亲缘关系的论述。研究结果还表明,柏木属植物近缘 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相似程度的替代与近缘种间的地理替代表现出强烈的映射关系,这 种关系可以用来揭示植物地理替代的规律。柏木属内种间平均酶谱距离为0.75,推测其地质 发生年代为侏罗纪。本文还发现用排序的方法研究同工酶谱可以达到定量比较的水平,在实践中有较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植物类群的地理分布与系统发育相统一的原理,本文讨论了以礼草属的分布中心、起源地、 起源时间和现代分布格局的形成。以礼草属全世界约26种、6变种,隶属于3个组,主要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伊朗也有分布。其中,中国的青藏高原汇聚了该属的大多数种类,且不同等级和演化水平的类群均集居于此,使其成为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而该属的原始类群、以及与原始类群很近缘的鹅观草属却分布在这一中心之外的天山地区,加之天山地区自新生代的晚第三纪再次抬升以来,具备了以礼草属发生和繁衍的自然条件,因而天山地区很可能就是该属的起源地,起源时间也可能在晚第三纪或第四纪初。以礼草属自天山起源后,扩散的途径大概有3条,其中西南向途径和东南向途径从东、西两侧侵入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得到极度发展,并随着高原的继续隆起,进一步衍生出最高级的类群短穗组,从而形成了以礼草属现今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讨论山豆根属植物的分类、分布、系统亲缘及起源等问题。对本属的分类历史和”山豆 根”一名的由来作了回顾和考证.按中国古典植物文献,”山豆根’指的是Euchresta japonica 。     我们对山豆根属进行一次清理,在本文共报道4种3变种,其中发现一新变种——短管山豆根 E.tubulosa Dunn var.brevituba C.Chen,井以萼管的有无建立I.山豆根组sect.I.Euchrestae(3种1变 种)及II.管萼组sect.II.Tubulosae(1种2变种)。     山豆根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在我国中部及南部,可能是第三纪或略早一些的古热带山地森林植物区 系的成员。推测本属可能出现于晚白垩纪,可能是华夏起源。本属的分布区正好处于 “华莱士线”的西 侧,从古地理的资料告诉我们大约在五千万年前,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还处在向北移动的状态,这时本 属已遍布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因此,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等地没有本属的分布,这一分布格局正好又一 次证明,在这一地区的诸多的生物地理分界线中,”华莱士线’更符合自然,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华莱 士线”的实际意义不仅是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的分界线,而且还是亚洲与澳大利亚地区劳亚古陆植物区系与冈瓦纳古陆植物区系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9.
国产十种乌头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我国产毛茛科乌头属的10个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根据该属染色体基 数为8(x=8),可将这些种归为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和八倍体种。  10种乌头的染色体在数目、大小、结构上表现出相关性。其中具根状茎而多年生的种多为二倍体,染色体形态较大,第3-7号多为近端着丝点(st)染色体, 具块茎而二年生的种多为多倍体,染色体形态较小,第3-7号多为近中着丝点(sm)染色体。染色体演化方向可能是二倍体→多倍体、大→ 小、st→sm。这进一步证明根状茎种较块茎种原始。根据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又可将这些种的染色体分为两类。这进一步支持了目前分类学上的牛扁亚属和乌头亚属的划分。本文还讨论了这些种的有关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色谱一质谱联用法分析了巴柑檬及其有关近缘种——来檬、尤力克柠檬、摩洛哥酸橙、代代酸橙和蚌柑酸橙等植物的叶片和果皮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巴柑檬叶片精油的化学组成与三种酸橙叶片精油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而与来檬或尤力克柠檬叶片精油的化学组成相差较大。但巴柑檬果皮精油的化学组成不同于酸橙、来檬或尤力克柠檬的果皮精油的化学组成,而是介于酸橙叶片精油和来檬果皮精油化学组成之间,它既含有像酸橙叶片精油中那样大量的芳樟醇(22.20%)和乙酸芳樟酯(32.66%),又含有像来檬果皮精油中那样较大量的柠檬烯(29.94%)。说明巴柑檬与酸橙和来檬特别是与酸橙有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可能是酸橙与来檬的自然杂种。这一结果支持了Sinclair,W.B.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板电泳分析了杨属全部5个组26种又3变种,及其他欧 美杨无性系、人工种间杂种的阳极同工过氧化物酶。实验表明,叶柄和茎的酶谱 相当稳定。整个酶谱分5组。c组酶为整个杨属所共有。b组只限白杨组各种, 而且只有白杨组才缺乏a组各酶带。d组酶带最多、最复杂,充分显示出种的专 一性。根据酶谱可以鉴定种、变种,甚至某些无性系。看来,杨属植物在形态进化的同时,发生了过氧化物酶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苹果属花粉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和进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苹果属Malus 26种及5个杂种的花粉形态,描述了外壁纹饰形态特征的 变化类型,并对其进化趋势作了推论,指出外壁纹饰类型具属内分组意义。苹果属花粉在形状。大小、沟孔位置及数量、外壁纹饰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外壁纹饰的主要演化趋势可能是:由密的细条纹型到具有穿孔的、较少条纹型。杂种的外壁纹饰对于判断亲本种的关系有一定意义,属内种间的杂合导致了多倍体种、新变种、栽培种的大量出现,甚至是新种产生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冬青属苦丁茶名实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冬青科饮料植物苦丁茶的考证,将苦丁茶Ilex kudingcha C.J.Tseng并入扣树I.kaushue S.Y.Hu中,对新种五棱苦丁茶I.pentagona S.K . Chen,Y.X.Feng et C.F.Liang作了描述,并提供了4个相近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a robust adaptive control scheme is proposed for the leader following control of a class of fractional-order multi-agent systems (FMAS). The asymptotic stability is shown by a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 (LMI) approach. The nonlinear dynamics of the agents are assumed to be unknown. Moreover, the communication topology among the agents is assumed to be unknown and time-varying. A deep general type-2 fuzzy system (DGT2FS) using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 (RMB) and contrastive divergence (CD) learning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estimate uncertainties. The simulation studies presented indicate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 method results in good performance under time-varying topology, unknown dynamics and external disturba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DGT2FS is verified also on modeling problems with high dimensional real-world data sets.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部植物与日本植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Many plants  in eastern China are conspecific with those in Japan,for example,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Magnolia sieboldii, Lindera praecox, Kirengeshoma palmata, Platycrater arguta, Oxalis obtriangulata, Orixa japonica, Ilex porpurea, Acer nikoe- nse, Meliosma myriantha, Eurya japonica, Styrax obassia, Comanthosphace japonica, Rabdo- sia longituba, Mitchella undulata, Croomia japonica, Cypripedium japonicum, Galeola septen- trionalis etc.      Especially, Peltoboykinia tellimoides and Petrosavia sakuraii were formerly considered as being confined to Japan and Yoania japonica as distributed only in N. India and Japan, but the specimens of these species have recently been collected from Jiulong-shan in Zhejiang Province.       (2)  Though the genera Cunninghamia, Glyptostrobus,  Metasequoia,  Liriodendron, Sassafras, Liquidambar etc. existing now in eastern or central parts of China are extinct from Japan, the fossils of leaves, fruits or seeds of Cunninghamia protokonishii, Glyptostrobus europaeus,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Liriodendron honshuense etc. have been discovered from Japanese Tertiary Strata, which seems to indicate that the floristic relationship be- tween Japan and eastern China was closer in ancient time than it is now.       (3)  The fact that some species in Japan have close relatives in Nepal, Sikkim or Bhu- tan may suggest that the western edge of the Sino-Japanese Floristic Region extends probablyto the Himalayan corrid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