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由来已久,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太重视对教材的“三透”处理,即教者要吃透教材、讲透教材,学生要学透教材。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绝不能用一节课或几节课“讲学”一篇现代文,而应用一节课或几节课“导学”一篇或几篇现代文,让学生“多读、多记、多写、多练”仍然是学好语文的最古老、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又不能丧失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有选择性地“教”,做到“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如何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决定“教”的内容和方法,又能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做到“不教”,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尝试的空间和时间?5月,我在南京市金陵中学做了一节公开课,课的内容是《收发电子邮件》。在分析了教材、学情后,我对本节课“教”与“不教”的选择做了一些尝试。一、“教”的处理片断1:你能告诉大家你的电子邮件地址吗?电子邮箱的用户名和电子邮件地址格式看似简单,学生经…  相似文献   

3.
相同教材中的一同段话,不同的老师教起来,在课堂上体现的“价值”却迥然不同,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教材特性的思考。在研讨“教材观的反审与新认”这一问题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区培民副教授从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一册《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这篇课文中抽出一段话,请听课的老师(多为有多年教学经历的一线教师)当场登台,展示自己课堂上对此教材的处理,六位老师的即兴“表演”成了教师教材观的活生生的研究案例。“教材”如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老师1和老师4对教材特性的认识有些相似。老师1用“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引发学生思考此处的语言之美,很显然,教材成了语文知识的载体,教教材就是教学生知识。老师4用课堂上老师的“套路”提问“:这段话写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说话者有何感情?你写这段话想表达何种感情?”这四个问题侧重引发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知识,提问虽有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但提问的方式太老套,答案也是惟一的、预设的。教师俯瞰文本,情感没有沉浸于文本之中,当然也难激发学生产...  相似文献   

4.
王艳 《语文天地》2015,(11):32-35
龙玫译著《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提到一个发生在澳大利亚的故事:一位语文老师问历史老师是否教历史,历史老师回答“我不教历史,教学生”。以此类推,语文老师教语文还是教学生?文言文教学是教文言文知识还是教学生学文言文?答案是肯定的。文言文教学应重点提倡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指学情,也指体裁。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教学重点要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掌握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篇试从讲读的角度,结合几篇现代文,就这个问题粗浅地谈几点看法。一谈到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先说重点。确定一篇教材的重点,不能离开教材特点、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这三者对确定一篇教材的重点说来,它们都有制约作用,不可缺一。只有结合这三方面全面地考虑,确定的重点才能比较地符合客观实际,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自学辅导法”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心理规律,以教材为依据,借助参考资料、工具书等。学生独立或半独立的掌握新的知识,获得技能的课堂教学。下面通过“自学辅导法”教学的几个环节,谈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引导学生自学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所谓教学,就是指教师教会学生所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摆正“教”与“学”的位置。我认为:“教”是手段,“学”是教的目的,是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自学,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可是,在实践中,往往又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读书自学以后,提不出什么问题。这是不是学生把教材的内容全部理解和掌握了呢?从一般的情况来分析,是不可能的。这只能说学生还没有深入教材,深入内容。因此,从教者方面来说,我不仅在讲新课之前,总要运用上堂课的内容导入本堂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围绕教材,出示自学提纲(编写自学提纲,我遵循了这样三条原则:第一,反映本课堂的重点;第二,纲目明确,能体现出教材的脉络;第三,要有趣味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思维),在出示自学提纲时,我还有意的暗示教材的重点、难点、设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两大部分,阅读部分共六个单元,现代文与古代散文各占三个单元,编排不分文体,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选自第二单元,是一篇现代散文,属自读课文。学习本文,要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28日至7月30日,作为大赛评委组组长,我聚精会神地聆听了“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18位选手的参赛课。下面着重谈三个赛课者与听课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一本届大赛的参赛篇目中文言文有10篇,现代文有8篇,文言略多于白话,符合当前高中语文教材实际。大赛间隙,不少教师问我:“为什么教文言文,课比较容易出彩,而教现代文,课一般比较平淡?”我想,大概教文言文,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而教现代文,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学生知得深与知得浅的矛盾。从课堂教学论角度审视,后者显然比前者难度大…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但要懂得怎样指导学生去学,而且更要知道自己怎样去教,怎样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因此,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那么怎样钻研数学教材呢?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想一想。一、通览全册,了解全貌,想一想这册教材主要讲了哪些内容?重点、难点是什么?本册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怎样?准备怎佯进行教学?例如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应用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本册的重点。其中应用题教学是本册的难点,因为它是从一步计算应用题向多步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两大部分,阅读部分共六个单元,现代文与古代散文各占三个单元,编排不分文体,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选自第二单元,是一篇现代散文,属自读课文。学习本文,要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当前,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抄教案”。照搬教参,从而使备课流于形式,这种现象较为普遍;二、备“形式”超过“内容”,刻意追求“合乎潮流”的教学形式,而对所教课文没有花多少时间去研读、领悟;三、一味地模仿名教师、名教案,不切合学生实际,缺乏个性“。备课”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有探究性的行为,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那么语文教师平时在教一篇课文前究竟应该作哪些准备呢?一、备课文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应“朗读在先,感悟在先”,要想感动学生首先得先感动自己。好的课文和精彩段落甚至应该朗读…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教材观是教师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书上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教师就不敢教;书上写了的,教师不敢不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越来越深人人心。老师们也认识到,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仅要做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13.
文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担负着传承文化,打好学生“精神底子”的重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新世纪重构语文教育理念,对文言教学目标作了更为科学的界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为此,2003年秋季,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单元作了相应调整,精选并科学编排了诸多名篇。笔者有幸成为新编教材的实践者。然而,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欣喜之余,有时也不免郁闷:一篇通俗易懂的文言文,教材何以仍要有如此多的注释?教材这种“嚼烂了喂”的做法,是否也是当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种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单元教学的“序”?怎样调控组序?如何循序施教?这是单元教学中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教学中从单元整体性出发,紧紧抓住单元中各篇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各知识点的制约关系,着眼优化组合,有机调控课次,依次施教,这就是单元教学的“序”。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每一单元中的各篇教材(包括知识短文和作文训练),其排列顺序都有一定的逻辑性、层次性,体现了认知的一般规律,反映着教材编者的意图,教者循此序而教,理所当然。但也忌绝对化,忌每个单元都循例而教,殊不知事物(学生、教师、环境)是千差万别的,是发展变化的,教学的套路是不断改革创新的。对于某一单元而言,由于具体教情、学情的不同,受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制约,教学顺序就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学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高考命题也应遵循“用教材考”而不是“考教材”的理念,即试题的内容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里所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内容要源自于教材、课标或学科知识,如果游离于三者之外(本文且将三者合一为“教材”),学生的备考和教师的教学就没有了方向,教材和课标也就失去了其权威性地位;  相似文献   

16.
现行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每篇教读课文和课内自读课文的标题左下方都列有“学习重点”。大部份课文的“学习重点”列两条文字,少部份课文列三条。无疑,所列的学习重点都是要教会学生掌握的。教学时怎样落实一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呢? 首先,要从课文里找准“学习重点”。要找准,先要明确课文前所列的“学习重点”的条文与课文里相应内容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学习重点”的条文是课文里相应内容(含表现手法等)的理性概括,课文里的相应内容(含表现手法等)则是“学习重点”的条文的感知材料。这样,就可得出从课文里找准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教学的 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往的过 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 “心理换位”。对提高教学效果是 大有裨益的。 一、思学生所思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思维触角,深入到学生思维过程的领地,进行发掘、研究、探索。备课时可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理解教材。首先,像学生一样阅读教材,阅读时要体味每句话,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要深,考虑问题要全,使教材烂熟于心;其次,像学生一样提问题,边阅读边想:这节教材哪些地方是已学知识,哪些是新知识,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是什么?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和关键是什么?我  相似文献   

18.
新编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知识新颖,给初中语文教学送来了福音.同时,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繁重的教学负担,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上来一场“革命”,改革传统的“注入式”的单一授课法,代之以“单元教学法”。单元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种种不同的教法,如导读式、组合式、提纲式、一次多篇式、短文开路式、以练带讲式等等。但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千条江河归大海”,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达到“不教”的崇高教学境界呢?我作了以下的点滴  相似文献   

19.
“课改中的教学怎样进行”?一个老师的理解,主要集中反映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上。 首先,体现在教学思想的转变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任务完成的标志和评价师生的依据。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也是对人类文  相似文献   

20.
周兵 《科学课》2009,(4):12-13
传统的教材观是教师只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书上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教师就不敢教;书上写了的,教师不敢不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越来越深人人心。老师们也认识到,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不仅要做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使教材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