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理性批判,抓住了人类主体体现自身本性最重要的支点——理性,对理性自身进行了批判。启蒙理性批判,不仅把工具理性的合理性概念用于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而且用于解释并证明,在人类早期神话中理性的异化就已初露端倪,从而揭示了理性异化的生存论根源。启蒙理性批判发展为法兰克福学派独具特色的工具理性批判。启蒙理性批判,继承了卢卡奇关于资本主义物化与科学技术合理化批判,拓宽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视野,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自身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2.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3.
把理性还给人类是近代启蒙运动的进步。然而近代理性主义的极致又引起人们不断地对其"合理性"进行反思和批判。哈贝马斯对现代工具理性导致当代社会异化进行批判,通过提出交往理性重构价值理性,重现社会的合理化。必须看到,现代性发展折射出人类物质温饱富足和精神失落、价值虚无的双重现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矛盾的尖锐对立,最终揭示出构建和谐理性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理性与和谐的结合是人类的渴望和追求,尤其是马克思哲学对实践理性的解读,为和谐理性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价值观是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了严厉批判。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复合生态系统都具有整体价值,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一员。生态女性主义秉持一切平等的价值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强权与奴役,主张既尊重男性,也尊重女性;既尊重人性,也尊重自然;既注重“工具理性”,也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是超越“强权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导向,对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合是人类意识的重大进步。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具理性在当前已有膨胀趋势,而价值理性在当前则呈现出衰退趋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如何相融合、相统一,是当今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写了影响深远的“三大批判”,第一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讲了自然界受自然必然律支配,揭示了科学的本质是求真;第二批判是《实践理性批判》,讲了人类社会服从道德或自由律,揭示了道德、宗教和社会的本质是求善;第三批判是《判断力批判》,从人性和教育的广阔视野论证了美育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是对现代性理论及其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实践进行批判反思的积极成果。当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建构应重视其"出场路径",在批判现代性主体性、理性、价值观、制度观等的基础之上,建构不同于现代性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自然"生态主体观,不同于现代性工具理性、经济理性的"人类—自然"生态理性观,不同于现代性人类价值本位的"人类—自然"生态和谐价值观,以及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制度观。  相似文献   

8.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指出,人类为了自我持存的需要,从臣服自然转向统治自然,实现了人对外界自然的统治;理性的人为了自我持存的生存需要,对自己的内在自然进行了自我约束,在确立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了人对内在自然的统治;为了社会的自我持存,在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基础上,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彼此作为人性自然的统治关系。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采用自我持存原则检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讨论了人与自然的统治关系,对理解人统治自然的工具理性逻辑及其对法兰克福学派后续理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说《万能房子》像一则关于人与理性的现代寓言,从中可以透视出对理性主义文化的批判与反思。目的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导致社会的非理性物化局面和价值的缺席,为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小说警示人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依然需要持定价值立场,做出真正上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人的价值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文艺复兴以降,人类进入了摆脱宗教神学束缚的理性时代。随着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能力的空前提升,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证。理性铸造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文明,一方面使人的物质性活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另一方面却以工具理性膨胀、物化意识侵袭、科学技术奴役的方式,使人与自己的价值本质渐行渐远。这一矛盾所引发的焦虑与困惑,迫使我们不得不再次反思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工业社会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关注局部价值,忽视全体价值;重视个体价值,轻视群体价值;热衷短期价值,疏远长远价值。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观念”是产生这些特征的关键因素。在“现代性”的氛围中,技术创新表现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人的意义”、自然的“感受”、长远价值在工具理性的压抑下,已经失去了张力。  相似文献   

12.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是人类理性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现代社会随着物欲的恶性膨胀以及工具理性的片面发展,导致二者关系的扭曲与断裂,引发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矛盾。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关系的统一与整合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重新整合二者的关系,就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理性是存在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综合与辩证统一,这种视界在逻辑上决定了应从存在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辩证统一的层面上来理解。本文通过对西方理性主义初具形态过程的历史考查指出,西方文化的理性观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理性从存在理性、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向工具理性的转化,其根源在于西方的理性观在起源时就是不完备的,它把理性仅仅理解为思辩理性,从而,随着人的信仰和人的感性的发现,理性沦为工具,而人自身也发生了分裂  相似文献   

14.
韦伯虽然看到资本主义条件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但对价值理性的回归,却陷入悲观。马克思主义对所谓理性作了全新的阐释,指出是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造成了人的价值的丧失,人类将最终消灭剥削,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真正理性的发展,有力地回答了为韦伯所绝望的“理性”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法兰克福学派以工具理性批判问题为切入点,从启蒙理性、工具理性和合理性这三个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深入批判,并揭示出启蒙理性、工具理性和合理性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6.
重建当代价值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理性是人类在自身实践活动当中对于价值和价值追求的自觉理解和把握。在世界的现代性过程中,随着工具理性的过度扩张和价值理性的萎缩与迷失,形成了人类的价值理性危机,并由此而导致了人类生存的危机。因此,重建价值理性是人类摆脱生存危机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关系的异化是当代西方人面临的深层次的生存困境。以工具理性的极度张扬与价值理性的日益被边缘化为表征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当下断裂,是产生这种困境的根源。因此,在积极发展工具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优秀人文精神(价值理性),是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8.
颜强 《九江师专学报》2014,(1):66-68,77
一旦从文化系统的高度来审视科学技术本身,采取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的方式,把握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并对科技的负面效应进行批判,就能在此基础上,探究科学技术以实验室这种单向度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特点,并找出科技负效应的根源,探索从多方面来控制与平衡科技的负面效应,消除与限制可能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从而实现人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和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呼唤引进现代性的人性,宣扬优美健康自然的理想人性;另一方面又对现代性的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内部功能的相互僭越而导致的人性异化、丑陋和麻木表示抵抗与批判,背后流露的更多的是作者对湘西未来社会的忧虑与悲痛,又对之有着一种预警和价值设防.由此,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与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从历史分离到现实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协同作用将构造出人的良好精神世界,并影响着“人——社会——自然”大系统的运行状态。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越位和价值理性的失落有着哲学上的深层次原因。要重新整合二者的关系,妥善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就要在哲学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实现人类观念和活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