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不同,使人们在心目中形成了这样一种看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科学,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因此,也谈不上什么结合。自然科学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也  相似文献   

2.
教育科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是科学,由此实验科学的实证、假设可以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哲学的融通、革新观念应当成为教育理论建设重要理念,科学家品性也必须成为教育研究者基本素质。目前需要从研究生阶段理解科学研究,提高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3.
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江泽民思想宝库中的一个鲜明而重要的内容。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做法,就是要努力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兼容并重。一、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兼容并重;二、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科学工作者的工作和学习生涯中兼容并重;三、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兼容并重。  相似文献   

4.
自工业革命兴起,自然科学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之方法论也无可置否地占据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空白,随之而来的则是教育研究于科学实证、数理统计、逻辑演绎之桎梏,教育研究更加科学理性化,失去了人性本真。关注学生生活,走向学生生活体验的研究,才是教育研究的灵魂与归宿。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这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波普尔从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发现的方法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比较中对社会科学的性质作了逻辑规定,得出结论——社会科学是科学。  相似文献   

6.
科学的发展要求人们要跨学科、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美学属于社会科学,从美学的视角研究数学,着重论述了数学美的三大特性:简明、新奇与和谐,进而说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两大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也谈社会科学与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是生产力诸因素有机结合的产物。自然科学可以通过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伪因素,社会科学则通过管理转化为生产力的因素。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不可能全部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生产力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科学,是指与生产过程有密切内在联系的科学,既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我们应把握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不应笼统地说“社会科学是生产力”或者“社会科学不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仲献荣 《文教资料》2006,(16):125-126
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的程度也越来越强,用自然科学理论来研究社会科学的问题,不仅拓宽了人们思维,也有利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本文用协同学的观点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术界对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这一问题一直存在激烈争论。研究发现英语social science被误译为"社会科学"使"社会科学"变成科学而引起争论。将英语意为"社会研究"的social science翻译为"社会科学",违背了翻译的基本原理,脱离了英语science的词义。误译"社会科学"产生了方方面面负面影响。主要影响是,自然科学强调追求客观规律;社会研究(social science)突出特色、个性、民族性,强调具体国情,不强调追求客观规律;将social science翻译成"社会科学",于是"社会科学"被误认为科学,与自然科学并列为科学,也强调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纠正误译,变"社会科学"为"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研究(social science)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植于中华民族,突出中国特色,展现中国个性,紧紧贴近中国国情,支持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都认为哲学是高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并将之神秘化。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妥当的说法。哲学并不高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只是能够解决它们这些学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科学所能研究的问题哲学是不能研究的,但科学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科学能够解决的,就像我们今天所谈到的价值问题、伦理问题,就是科学永远也研究不了的。  相似文献   

11.
一、国内外经济与科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一)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为实践所证实。但科学技术的内涵往往被人们片面地理解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逐步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诸如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开发等等,涉及到技术、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因此,科学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新的观念,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事实上这一观念,早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就有预见和阐述,“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中的“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而广义的社会科学包括“人文科学”,进而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生产力的结构、为自然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指导、为自然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创设机制、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供可行性方案、为生产力的发展化解阻力等方面论证了“人文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文章最后强调:在重视自然科学的同时,应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并提出了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7.16”讲话中,江总书记特别强调,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两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这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在处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的关系上,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不可替代。自然科学是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使自然造福于人类的科学;社会科学则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的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上,第一,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上的指导;第二,社会科学为自然…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以来,出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汇的强大潮流。随着数学方法与电子计算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日益普遍,社会科学出现了数学化、模型化、精确化的趋势,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断科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广泛为社会科学所吸收。在教育科学领域,数学方法也被广泛地运用。一、数学方法及其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意义数学方法是进行科学抽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应用数学概念、方法、技巧,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计算和推导,以期对研究对象作出定量  相似文献   

15.
目录学在古代一直困于文史之域,近代仍未脱离,现代已从社会科学渗透到自然科学,发展成横断科学.目录学是以目录信息概念、目录检索工具、方法、目录活动这研究对象的转移与综合给各学科相关生长,成为横断科学的.自然科学文献信息交流,隐含着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浓缩整库存贮检索控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信息的目录活动划归社会科学,它横断一切科学.目录学以目录信息为逻辑起点和核心概念,构造着目录学体系中的概念、系理、方法范畴体系,从而成为一门横断科学.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大确定把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作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全面高涨的战略重点之一,并指出“科学”是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的两大门类,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但是,我们有一些同志一讲到科学,就认为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自然科学重要,社会科学则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还有的人认为社会科学是“远水不解近渴”。在部分理论工作者中也有所反映,觉得搞社会科学不受重视,没有地位,没有奔头。  相似文献   

17.
一、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自然科学通过技术,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提高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则通过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以其伟大的精神力量改变社会形态和人们的观念,使人类的历史迈向文明的未来。虽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都属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科学范畴。但是,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各种规律,目的是为了改造自然,可以为  相似文献   

18.
“代表性学术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讨论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指标问题,包括一些重点高校的评价指标以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究竟如何。根据清华大学的自身实践,我们越来越看到“代表性学术成果”在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中的意义。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必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为什么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社会科学的本质决定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较,自然科学对自然规律的描述常常是定量的,具有可验证性,这使得对它的评价也是量化的。定量的评价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这是因为“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相似文献   

19.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成人文社会科学有其逻辑的必然,内在动因是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科学精神的成长。现代科学精神促成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化,使其具有越来越高的客观性和理性,在方法论上也越来越科学化。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科学存在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可能。  相似文献   

20.
当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被移植到社会科学中,社会科学的成果也推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一体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两大科学研究方法日趋一致性。本探讨了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并介绍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