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初探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体育俱乐部进行改革能够促进高等学校体育的发展。根据高等学校体育的现状和特点,对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依据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的特征,提出俱乐部管理的改进措施,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波 《体育与科学》2008,29(1):88-93
采用文献综述法和调查访问法,时德国中小学体育和高校体育开展状况及其与大众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关系做了介绍和研究,并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德国中小学的课外体育锻炼主要通过学校与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和中小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来实现,大学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则全部由俱乐部性质的"高校体育"和大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来完成,俱乐部体制是德国学校体育活动,尤其是课外体育锻炼蓬勃开展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中德两国在学校体育方面的可比性,剖析德国学校体育俱乐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参加俱乐部的自主性;2)俱乐部与成员间的互利性;3)俱乐部内部事务参与的义务性;4)俱乐部决策民主性g;5)经营上的非盈利性与独立性;6)维护本俱乐部成员权益的本位性。对此,提出了其对我国高校设立俱乐部的4点启示:1)高校体育俱乐部应以人为本;2)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学生自主参与;3)高校体育俱乐部运作的民主性;4)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的明确界定。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刘志敏 《体育学刊》2003,10(2):78-80
对我国普通高校“传统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与爱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连续性,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实施了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它必将成为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最具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杨斌 《体育世界》2011,(8):11-12
通过对四川地区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基本情况、动机、时间安排以及他们对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态度等。目的在于为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与社区体育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改革具有标志性的课题,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有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课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与社区体育互动作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必要性分析,指出高校体育俱乐部从长远的发展思路上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影响都是巨大。  相似文献   

7.
孙劲松  王永  曾文 《精武》2013,(36):38-39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施体育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实践进行调查分析,阐明了高校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的特点,尝试构建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模式,以期为丰富高校体育现代化的内容和寻求改革创新的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普及化看大学体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提出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卷、统计调查方法,初步探讨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式的教学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的作用,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技术水平、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扩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分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组织吸引力构成要素,衡量俱乐部组织吸引力发展水平,进而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高校体育俱乐部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1.我国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1)高校组建俱乐部开展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产物体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体育教育结构,反映体育教育的“时代性”、“永恒性”、“多样性”的特征。高校体育俱乐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2)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奠定了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必须将高校体育推向市场,通过俱乐部有偿服务,积累资金,改善体育设施、场馆条件和稳定教师队伍,为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提供了物质基础。俱乐部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11.
重新审视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马宁 《体育学刊》2006,13(1):138-140
通过对学生体质下降原因的分析,揭示出学校体育工作中对课外体育锻炼的不重视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学校体育应以课外体育锻炼为中心,以体育课、课外体育训练和竞赛等形式为辅的观点。只有真正提高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才能落实和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任务,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效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探析学生体育学习方法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希周 《体育科研》2002,23(4):45-47
学生体育学习方法的变迁主要表现在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的变迁 ,它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变迁有着重要联系。学生体育学习方法的变迁 ,确立了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教育学的角度,探讨体育测量与体育评价的关系。体育测量属于事实判断,体育评价属于价值判断,测量为评价提供量化资料。素质教育下的体育评价强调体育的教育性功能,侧重于体育的目标评价与个体评价,评价的重点由终结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突出他评与自评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在分析高校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对高校公体教学中学生体育意识教育进行渗透性阐述,以正确审视高校体育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5.
从学校体育的特点和学生保险的特点,分析学校体育与学生保险的内在联系,让人们意识到校园学生保险的重要性,并对学生保险提出建议,使保险为学校体育服务。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训练)中注意问题的提出,什么是注意品质,如何在教学(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怎样运用注意品质进行教学(训练),以达到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结合体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等。  相似文献   

18.
运用比较法和问卷法对华南理工大学2003、2004级部分学生体育课开设钓鱼、攀岩合并课进行探讨发现,高校体育课中开设钓鱼、攀岩合并课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耐性和提高学生体质,且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度极高;同时还分析了高校开设垂钓、攀岩合并课在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具有较好条件,并提出高校体育课应开展垂钓、攀岩课,以丰富和满足学生对多种体育项目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体育教学与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王新华  刘波 《体育科学》2004,24(1):59-60,64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体育教学停留在单纯的技能和身体的层面上,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精神教育。体育教学应由技术、身体的层面,向人的精神层面拓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挖掘体育精神元素,注重对学生的人格精神的塑造,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面对精神式微的当今教育,学生精神铸造亟待体育课程来"补钙"。理性主义虽然是构建体育课程的基本逻辑,但是理性化对人的精神关注极少,并不断解构了体育课程设计的精神内涵,割裂了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与精神的关系,致使体育课程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文精神。"苦"心志、"劳"筋骨和"求真、向善和审美"等精神考量绝不是简单的课程理念转变、课程内容的增减和方法创新,而是一种课程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当代体育课程改革在反思理性主义基础上的一次超越,是完成体育课程"增值"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