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行为偏好的相关理论,将成员的互惠行为偏好纳入到团队合作过程中,构建互惠偏好影响下团队成员行为决策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成员的互惠偏好程度、产出能力、利润分享系数等因素对行为选择的影响;分析成员行为选择的演化稳定策略,旨在为厘清成员互惠行为的产生与演化机理,提高团队合作绩效提供理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选择互惠合作的团队成员比例与成员的互惠努力贡献度和团队利润分享系数成正比,与成员的产出努力贡献度、成员产出努力和互惠努力的冲突系数成反比;成员的互惠偏好程度对成员行为选择存在不确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植入DK序贯互惠效用函数,就互惠偏好对多团队系统中子团队间合作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互惠偏好对子团队效用函数的形态产生影响.当互惠偏好较大时,生产努力和合作努力均与子团队协同产出正相关;在不存在利润分享的情况下,子团队的最优合作努力与互惠敏感度始终负相关;存在利润分享的情况下,当回报系数较小时,互惠敏感程度和最优合作努力负相关,当回报系数较大时,互惠敏感程度和最优合作努力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总结团队激励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企业研发团队成员动态报酬激励问题.首先分析研发团队成员报酬影响因素以及员工对报酬的关注点,提出报酬体系设计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将团队成员的工作行为划分为个体任务努力、帮助(拆台)努力以及合作任务努力,并综合考虑员工的风险厌恶程度、公平偏好程度、合作过程形成的隐性监督关系等因素,结合研发工作多阶段多任务的特点,构建研发团队成员动态报酬激励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求解与分析,最后提出企业设计研发团队成员报酬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隐性知识流转网成员相互依存、彼此合作,构成复杂的共生生态系统,研究为隐性知识流转网形成健康、稳定的成员共生关系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运用种群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分析了成员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和共生模式,运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成员知识量的增长规律和演化过程,推演了演化均衡点和稳定条件,并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互惠共生是成员合作的最优模式,成员共生演化稳定状态的知识量与成员共生系数和最大知识规模相关,知识自然增长率和初始知识规模影响成员知识增长速度和路径。成员共生系数受到合作效应和竞争效应两方面的影响,成员的知识贡献程度、价值共创水平及知识还原程度对成员双方共生演化稳定状态的知识量有积极正向作用,竞争因素抑制了成员知识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团队合作中,不同成员工作能力不一样并且具有一定可观测性。工作能力影响员工付出努力的边际成本和员工对报酬的预期,从而影响委托人激励设置。构建团队生产两阶段博弈模型,研究成员的均衡努力水平和协作水平以及委托人的最优激励设置。研究发现,团队成员工作能力越高,团队中的合作状态就越好,成员的努力水平和协作水平均会提升;委托人对团队成员的激励设置根据员工工作能力不同有很大区别,对于团队中的高工作能力的成员,委托人以对团队总产出的激励为主,对个人产出几乎不予以激励;而工作能力较低的员工,委托人会通过对其个人产出给予一定的激励来激发其参与团队合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很多企业都在使用知识管理系统进行新产品开发,知识团队成员接受并使用知识管理系统成为影响产品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用户接受理论和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知识团队成员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接受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前人研究,本文提出了知识团队成员知识管理系统接受及对NPD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通过量表开发、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对概念模型中结构变量间的关系假设进行了验证和修正,提出最终的知识管理系统用户接受及其对NPD绩效影响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互惠关系和管理者支持对用户接受知识管理系统的行为有正向影响;组织奖励对用户接受知识管理系统的行为有负向影响;而知识团队成员使用知识管理系统的行为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经济转型期我国大型复杂项目所特有的准市场组织结构,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探讨项目参与主体基于工程技术服务的合作机制,分析各类技术服务企业合作策略选择的动态演化过程,以及技术合作风险、技术溢出损失等因素,尤其是亲缘利他偏好和非制度惩罚对各类技术服务企业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低合作努力成本、技术合作风险和技术溢出损失,提高合作努力产出和超额收益分配有助于促进技术服务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业主的技术合作。对经原有企业改制而形成的工程技术服务提供者,基于亲缘联结,增强其亲缘利他效用和信任程度;对于新进入者,适度加大开放和完善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增强非制度集体惩罚,可分别起到降低各类技术服务企业对超额收益分配的依赖程度,加强各类技术服务企业与业主合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团队合作所产生的创造力已经成为科技领域的主要发展动力和创新模式。随着团队运作的不断成熟,团队知识创造行为会局限于已形成的惯例、程序和观念,限制了成员创新行为的选择,产生团队核心刚性,导致团队创造力的下降。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基于惯例视角,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团队创造力的演化过程以及演化稳定策略,探讨有利于合作知识创造的成本、收益分配机制以及监督与惩罚机制,并通过数值分析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的有序和持续演化提出了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惯例视角的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队合作所产生的创造力已经成为科技领域的主要发展动力和创新模式。随着团队运作的不断成熟,团队知识创造行为会局限于已形成的惯例、程序和观念,限制了成员创新行为的选择,产生团队核心刚性,导致团队创造力的下降。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基于惯例视角,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团队创造力的演化过程以及演化稳定策略,探讨有利于合作知识创造的成本、收益分配机制以及监督与惩罚机制,并通过数值分析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高校科研团队创造力的有序和持续演化提出了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针对供需网企业间合作创新行为稳定性问题,基于知识溢出这一视角,选择供需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行为为研究对象,在有限理性前提下,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供需网企业合作创新行为演化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供需网企业合作创新行为路径演化轨迹,最后利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影响博弈系统合作稳定性的因素。研究发现,供需网企业合作创新行为的演化与其初始构建的支付矩阵密切相关,也与支付矩阵的初始参数选择有关;知识投入,知识互补程度以及知识溢出系数是影响企业合作演化的重要因素,其中,增大知识投入、增大知识互补程度以及知识溢出系数将会有效的促使供需网企业合作创新行为朝着合作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1.
团队创新已成为组织创新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何激发团队成员创新行为成为企业创新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以知识分享为中介变量,以团队层次的同事间信任为调节变量,构建跨层次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心理所有权影响团队成员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以51个高技术企业项目团队的392名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采用Mplus7.4软件进行统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所有权积极影响团队成员创新行为;知识分享在心理所有权与创新行为关系中扮演中介效应;团队层次的同事间信任在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加强对团队成员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了解,也为管理者通过营造“家”的感觉激发团队成员实施更多创新行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赵道致  吕昕 《软科学》2012,26(6):125-131
探讨了一个批发商与一个产量随机的生产商合作实施VMI过程中的风险分担问题。以随机比例产出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五种不同风险分担契约下的二级供应链模型,通过解析方法给出了最优决策结果。研究发现:最优计划生产量总与需求量成线性比例关系,但比例系数受不同契约影响而各不相同;生产商和批发商对契约选择的偏好不同,因此最终选择结果取决于二者谈判能力的相对强弱;产量的随机性减弱在普遍情况下有利于提高供应链内各成员和总体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随机性增强却能够促进批发商利润的提高。数值分析验证了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戴万亮  苏琳  杨皎平 《科研管理》2020,41(12):246-256
团队创新已成为组织创新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何激发团队成员创新行为成为企业创新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自我一致性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以知识分享为中介变量,以团队层次的同事间信任为调节变量,构建跨层次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心理所有权影响团队成员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以51个高技术企业项目团队的392名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采用Mplus7.4软件进行统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所有权积极影响团队成员创新行为;知识分享在心理所有权与创新行为关系中扮演中介效应;团队层次的同事间信任在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加强对团队成员创新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了解,也为管理者通过营造“家”的感觉激发团队成员实施更多创新行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运用高层梯队理论,从群体决策视角探讨企业高管团队成员背景特征对跨国并购模式选择的影响,同时结合代理理论进一步探讨这一关系受高管团队成员角色(是否董事)的影响差异。基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数据的研究发现,企业高管团队的年龄与企业控股并购模式选择负相关,国际化经验水平和生产型职能背景与控股并购模式选择正相关;高管成员的董事角色存在调节效应,负向调节年龄对于并购模式的影响,正向调节国际化经验和职能背景对于并购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成员的背景特征能够影响对进入模式选择的偏好,但是这种偏好会受到自身角色身份的影响,二者共同作用影响了高管成员的决策选择。基于以往的研究从高管团队成员的角色差异这一角度重新审视团队的结构如何影响其进入模式决策的选择,突出了角色身份这一现实因素的影响作用,结合高层梯队理论和代理理论进行分析,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整合视角。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知识生产函数模型融入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分别建立企业产出分享支付和固定支付条件下的激励机制模型,分析员工知识共享努力程度与知识产出系数和产出分享比例之间的关系,以及产出分享比例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两种模式下的激励效果进行了比较,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劳动合约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团队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科岩  龙君伟 《科研管理》2009,30(5):155-161
摘要:文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我国高科技组织中团队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作用机制。通过对来自4个城市的36家高科技组织的248名团队成员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团队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绩效和团队成员工作满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团队共享心智模式通过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分享行为对团队绩效产生影响,即知识分享行为在团队共享心智模式与团队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进行协同创新中,企业(产方)一般处于主导地位,且对其研究的假设通常也是建立在自利的基础上。引入公平偏好理论,建立横向公平偏好和纵向公平偏好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模型,并分别在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的不同状态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企业主导下的利益分配模型主要受到纵向公平偏好的影响,且伴随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研方)公平偏好程度增加,企业产出和产出分享系数提高显示了公平偏好对于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对现实的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团队层面的高校学科团队创新绩效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惠琴  张德 《科学学研究》2006,24(3):421-427
本文在个人深度访谈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团队创新绩效决定因素模型,并对中国高校86个学科团队的66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团队层面验证了这一模型。结果显示:魅力型领导能力和行为、团队工作偏好、组织内创新环境通过团队创新气氛对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成员创新能力对团队创新能力有直接显著影响;成员创新行为既对团队创新行为产生直接效果,又通过创新气氛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效果。效果分析得出:成员创新能力、成员创新行为和团队创新气氛对团队创新绩效整体效果较高,领导能力和成员创新行为对团队创新气氛影响较高。因而,提高团队创新绩效需从提高领导和成员能力、改善成员行为以及营造团队气氛入手。  相似文献   

19.
高新技术企业中知识分享微观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丙山  赵骅  罗军 《科研管理》2012,33(3):65-71
论文从主从博弈的视角,将高新技术企业运营的基础单位知识团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博弈中的主方和从方来刻画知识团队中成员间知识水平的差异,通过分析各方投入、绩效分配、安全系数等对知识分享的影响,建立起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团队中知识分享决策的主从博弈微观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探索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分享过程中的内在微观机理及其影响机制。论文研究发现成员的知识分享绩效分配系数与知识分享投入正相关,知识分享安全指数对知识分享投入与知识分享收益均有积极的影响;知识团队中知识分享前提条件是知识优势方的绩效分配系数应足够大,且该绩效分配系数与所有跟随者的绩效分配系数之和的比值应大于知识转化系数;研究结论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分享策略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将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团队生产理论相结合,在考虑团队成员自我归因偏差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合作模型,研究企业团队生产中各成员的努力工作程度、最优激励机制以及任务分配,并分析了自我归因偏差对团队生产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团队成员存在相互依赖关系时,部分成员所表现的自我归因偏差不但使其自身对工作热情更高,而且会感染给其他成员,从而降低团队合作道德风险,并提高企业效益.此外,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团队成员将趋于理性,自我归因偏差对团队生产的影响会逐渐减小.该结论在企业选拔团队成员、实施团队激励以及任务分配等方面的运用,能够有效促进团队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