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教学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总感到学生掌握起来很费劲。在作文中,混用“的”、“地”、“得”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比比皆是。这主要是因为“的、地、得”在口语中的读法相同,都念轻声de。其实,“的、地、得”的掌握与运用并不难,关键在于找出“的、地、得”使...  相似文献   

2.
曹丽娟 《甘肃教育》2020,(5):191-191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分不清“得、地、的”的用法。在“得、地、的”中,“得”的用法最为复杂,必须认真研究才能准确把握。一、如何从语义语法上区分“得”的用法“得”(dé)是会意字。右边是“贝”(财货)加“手”。由此可知,“得”的本义是“得到”、“获得”,词性是动词。这个意义自古沿用至今,它的用法大体上可以固定为以下六种:1.作动词。  相似文献   

3.
名词前面白勺“的”,“的”宇前面定语多。“哗哗的流水rl前过”。形容词后土也“地”,“地”字前面状词多。“高高兴兴地唱起歌。”形、动词后双f“得” “得”字后面补语多。“坏蛋吓得直哆咦”。逢到用时细斟酌,写话作文勿用错。的、地、得用法口诀@杨万翔  相似文献   

4.
助词“的”“地”“得”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它们的正确用法.本文通过对汉语中常见助词“的”“地”“得”的用法进行考察,正确分析“的”“地”“得”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更好地将它们运用于我们的语言文字之中.  相似文献   

5.
“的”、“地”、“得”都是现代汉语里的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都是放在中心语之前起连接作用,比较容易区别。但“的”和“得”则容易相混。“得”是补语的标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6.
“的、地、得、所”,在现代 汉语里都是结构助同。其中“所”字是一个文言词,它跟其它的结构助词不同。“的、地、得”一般用在词、词组或句子的后面,“所”字则用在动词的前面;“的、地、得”都读轻声,“所”字则不读轻声。  相似文献   

7.
助词“的”“地”“得”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它们的正确用法.本文通过对汉语中常见助词“的”“地”“得”的用法进行考察,正确分析“的”“地”“得”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更好地将它们运用于我们的语言文字之中.  相似文献   

8.
陈琨 《文教资料》2006,(33):178-180
本文主要探讨淮阴方言结构助词“得”。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后边的成分是补语。淮阴方言的结构助词“得”后可以带可能补语,如“V得、V不得C、V得地”等结构,还可以带状态补语和结果补语,如“V得C”等结构。  相似文献   

9.
高天天的作文本里,被老师改得最多的是“的”、“地”、“得”。高天天看得眼花缭乱,满眼都是“的、地、得”在飞,满耳都是“de,de,de”的同一个声音在争吵……忽然,高天天眼前的“的、地、得”变得越来越大,变成了三个小人儿,慢慢地飘落到书桌上,整齐地立正着。高天天认真一看,高兴起来,因为三个小人儿各戴了一顶帽子,分别是“的”字形、“地”字形和“得”字形的,让他十分好辨认。三个小人儿异口同声地说:“天天,现在你认识我们了吧?我们都是词配角,大事不会做,小事做得好。”高天天赶快问:“你们都会做哪些小事,能告诉我吗?”三个小人儿…  相似文献   

10.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人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板书:的、地、得)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经常运用“的、地、得”这三个词 ,小学生造句和作文中也常常遇见 ,但出现的错误也比较多 ,学生很难准确使用。“的、地、得”都是助词 ,在普通话里都念轻声“de” ,从读音上不好区别 ,但从语法上来说 ,就各不相同了。“的”用在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动词的后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如 :“我的妈妈”等。“地”对它后面的动词起修饰作用 ,如 :“拚命地干 ,”“高兴地笑了”等 ;“得” ,对它前面的动词、形容词起补充说明作用 ,如 :“她长得真美”等。总之 ,“的、地、得”在语法上是便于区别的。但是在小学教学中 ,小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按照“得”字不同音标,通过详细的例子完整地阐述了“得”字、词、句的翻译方法。同时列举了比较常用的得字成语、俗语的参考译法。  相似文献   

13.
有关“得”字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详细地考察了“得”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得”前谓词的出现条件以及“得”的性质,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我们认为,不同的语体对“得”字句的使用频率是不同的,文艺语体中的小说、散文、戏剧和公文语体处于相互对立的两极;能出现在“得”前的动词必须具有时态对立、形容词必须能受“很”修饰;“得”似乎不应该看作结构助词,而应该看作动词语缀,具有表时态和结构功能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今,语文课堂又掀起了一阵读写结合、读写链接的浪潮,却忽视了从“读”到“写”中间的非常重要的隐性过程——“悟”。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会、去感悟的时候,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赶自己的教学进度,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事实上,教师要引领学生好好地“悟”,充分地“悟”。“悟”得到位了,“悟”得透彻了,才能说得精彩,写得生动。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请看——弯弯的小河轻轻地拍打冷得直哆嗦在这三个短语中,加点的“的”“地”“得”都读轻声“de”,因而, 不少同学容易产生混淆。那究竟什么时候用什么“de”呢?别急,下面, 我就来教教你。例1 美丽的春天、神奇的电脑、精彩的节目……例2 认真地思考、仔细地观察、开心地笑……例3 乐得开怀、观察得仔细、写得认真……同学们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用语法中的三个平面理论,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近代汉语中表情态的“得”字句。在句法上,这类“得”字句可以分为“V得C”式和“V得OC”式。在语义上,这类句子常由两个动核结构构成,补语的语义指向可指向主事、主事的一部分、客事、客事的一部分和述语。在语用上,这类“得”字句有主题句和非主题句之分。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文本吃透,吃透文中的“情”、吃透文中的“技”、吃透文中的“言”,然后深入浅出、有条不紊地让学生掌握,这就是教学中的“磨刀”。这“刀”一定要磨得细、磨得快、磨得亮。而随之学生运用、内化言语及言语技能,这就是砍柴。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上,老师让用“的地得”三个字造句。一同学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我们家的地得拖了!”老师又要求用“果然”造句。小朋友说:“昨天我吃了水果,然后又喝了凉水。”老师耐心教导:“这是词组,不能分开造句。”小朋友不慌不忙地说:“老师,我还没说完呢。果然晚上我拉肚子了!”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08,(7):101-101
批改作文时发现最常见、也最让人头疼的是误用“的、地、得”这三个字。而电视荧屏、书籍、报刊上同样的错误也屡见不鲜。作为助词使用时,“的、地、得”读音相同,都读“de”,轻声。下面简单探讨一下这三个字的正确用法。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减少了,师生互动增多了,学生活动也增多了,课堂甚至由以前的“万马齐喑”变为“喧腾热闹”。但在长期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热闹只是一种表象。虽然学生嘴动得多了,甚至身、手动得也多了,但是,学生只是“身活”而非“心活”、“脑活”。“心之官则思。”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动起“心”,真正地激活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