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晶晶 《鸡西大学学报》2015,(4):105-107,124
庄子的自由境界是一种绝对的自由,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而陶渊明的自由境界是一种相对的自由,是把庄子的自由思想"人间化",从而使庄子的自由境界不再是触不可及的。庄子与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世界,与真实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社会理想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摒弃,表现出积极地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一位隐士,他向往自由,做自己生命和世界的主宰.庄子对自由的追求体现在他超越了现实的羁绊,做一个是其所是的人,也体现了他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伯林在<自由论>中提出了两种自由的概念,并认为弗洛姆的积极的自由会导致自由的反面.伯林的这一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弗洛姆激进的人道主义的积极自由在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同时,将不受他人干预的消极自由看作是实现积极的自由的必要条件,认为人有在不同方向间选择行为的自由与能力.同时,他关于逃避自由的分析也破解了伯林消极的自由不会走向其反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以赛亚·伯林对自由的阐释成为当代西方政治自由的主流的解释,通过把自由划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这两种自由并对二者的历史进行考察后,他极力推崇消极自由。然而消极自由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引起很多的批评与争议。  相似文献   

5.
庄子学术本以讲明"无为"的政治理想为主旨,但残酷的政治现实促成其重心偏移至个人的安心立命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以获得自我超越与解脱。当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道义感驱使庄子重新试图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去干预现实政治时,现实却再次幻灭了他心中的理想。于是,庄子重又别无选择地逃返内心深处,作无奈而沉痛的逍遥游。庄子的一生是在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与冲突中反复挣扎、徘徊、犹豫乃至于迷惑不已、痛苦不堪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的宗旨在于教人如何过自由的生活,规训与交往,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态,也是当今道德教育中十分常见两种方式。它们分别对应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种观念。建立在对现代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审视基础上,结合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理论,从规训与交往的视角反思现代道德教育,从而为走出道德教育实效低靡的现状理清思路,这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学习自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或帮助下自愿、自觉和自主的学习权利与学习状态.从内容上看,学生的学习自由至少包括行为自由和思想自由两个层面;根据状态的不同,学习自由又呈现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种.对于学习活动而言,自由具有本体性意义.没有自由,就无所谓真正的学习,自由是学习活动的应然特征;自由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自由还是创新的摇篮.任何一种自由,都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都是一定规范下的有约束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庄子将"道"回落到现实与人生层面时,提出了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由于庄子的自由观是以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为基础,以此抛弃世俗去追求"精神故乡",这种类似"出世"的情怀与佛教的自由观有可比较之处。以《庄子》内篇为依据,通过对庄子自由思想和佛教自由思想的起源、实质、实现前提和方式的比较,来阐释二者的异同,并对庄子之自由的局限做适当的评析。  相似文献   

9.
张红运 《天中学刊》2005,20(6):29-33
人们习惯于"老庄"并提.其实,在生命意义的哲学层面上,老子与庄子的生命意识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老子追寻的是本源意义上的生命的自然而然,是一种纯粹的自在状态;庄子的生命意识源于老子而又别于老子,他从更高的理论视角将生命的意义定位于超越自然而然的精神自由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自由是摆脱了“形骸之外”的负累的“形骸之内”的自由,本文试图借鉴伯林对于两种自由的理论,从束缚自由的现实力量及实现自由的可能范围两个角度对庄子自由的实质进行论述。同时,从现实性和自由体验两方面探讨庄子式的自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由意志在消极层面是非依赖性状态,从积极层面讲是自主选择的状态,与人在道义上的责任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二阶愿望"能力.康德在设定"自由意志"之存在的同时,却无力使人们将这种抽象的主体的自由的"规定"真正在人身付诸实现,关键在于他还没有将这种道德意志真正内在化,与生命自身的良知性的动力统一起来.在王阳明那里,道德理性与人的内在的道德情感本体是同一的,良知本体的自我裁断和自我意志冲动,使人的身心之间、知行之间的冲突协调并成为一个统一体,使道德理性在人身现实化,是为自由意志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自由在高处”。“书生校长”程红兵却认为:自由在民间!他眼里的“自由”意指教师的自由,是一线教师身上所体现的那种自由的特质、一种对待教育的情怀,而非政治含义的自由。他崇尚做一个“自由的教师”,这是他所说的理想教师的模样,也是他心中的理想教育在“教师”这一角色上的浪漫投射。在《做一个自由的教师》这本书中,他从课程建设、教师素养、学校管理等多个层面,表达了“自由教师”这一充满理想主义、浪漫气质的角色构想。  相似文献   

13.
谢亮 《培训与研究》2007,24(10):45-46
卢梭基于人人平等的前提预设来论证其自由观,阐释了"自然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两种不同层面的自由思想。诚然道德视域的自由是他自由观点的核心,卢梭旨在通过平等的契约模式社会来描绘一个自由的道德理想王国。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社会对自由主义的研究中,英国思想家伯林把"自由"理解为"消极自由",并且这一定义被广为接受.斯金纳教授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并且通过对思想史的"知识考古"提出了"自由"的另一种定义,只有在共和的政治体制下,我们才能够获得自由和保有自由.这样,斯金纳就打破了人的"自由"与政治体制没有联结的"消极自由"观,希望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结合中来保有我们的自由,避免受到强制和奴役.  相似文献   

15.
学习自由是学术自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强调单一的学术自治发展到重视学生的学习自由,学术自由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作为一种自由,学习自由既有哲学层面的涵义,又有可操作层面的涵义。学习自由是高校学生应有的一种权利,其必要性是由高校和学生本身的特点,以及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时代要求决定的。学习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需要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在认识和具体执行中分为两种,积极的限制实际上是一种必需的引导,消极的限制是认识上的误导,需要纠正。  相似文献   

16.
试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超脱"是其人生哲学的主旨,通过从自然、社会和欲望给自己造成的人生困境中超脱出来,庄子要达到他"逍遥游"的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最高境界,实现其"达人""至人"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8.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分是伯林对于政治哲学的主要贡献.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柯亨与伯林的分歧集中表现在自由与平等的关系上.柯亨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驳斥了自由主义的论证,批评消极自由的观点依赖一种无思想的拜物教.他揭示了一个错觉: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个自由的社会,一个对自由没有任何重大约束的社会.而贫穷意味着自由本身的缺乏,而非仅仅意味着自由的手段缺乏.在批判伯林的过程中,柯亨提出了一种从自由到平等,从作为"主义"的自由到平等地获得自由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少数敏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的两种概念作了区分。虽然他们在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含义上与伯林的阐释基本相同,但对二者的态度与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则截然有别。张申府与吴恩裕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更为偏爱积极自由。张佛泉把自由分为两个指称,他虽然极力抨击积极自由,但也认为第一指称下的自由与第二指称下的自由并不冲突,二者毋宁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相似文献   

20.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