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社会行为的影响,从而指导家长实施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以乐山市第七中学的初中生群体为样本展开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父亲的教养方式在初中生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有明显差异;亲社会行为与父母教养教养方式各维度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因此,学校需要针对多子女家庭进行专题指导,帮助家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
父母教育卷入对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者的重视,同时,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和机构将提升父母的教育卷入作为教育干预的重要手段,以促进受干预儿童的学业成功和心理发展。识别出可能影响父母教育卷入的因素是有效增强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的关键性环节。本研究探索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男孩和女孩父母教育卷入的相关预测性因素,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显著预测男孩和女孩父母的教育卷入水平,女孩父母的工作时间显著负向预测其教育卷入水平。在考虑了独生情况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后,父母心理因素中的父母角色活跃信念、学校效价、感知到的知识技能和感知到的时间精力仍然能够显著预测男孩父母和女孩父母的教育卷入水平。本研究表明,相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心理因素是父母教育卷入更为重要的预测源。  相似文献   

3.
探索影响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使用似不相关回归(SUR)分析父母参与对本地和流动青少年认知能力、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亲子沟通、父母监督和家校联系显著影响青少年发展,家庭间联系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亲子沟通和家校联系对本地和流动青少年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三,父母参与可以通过改变子女和父母的未来信心间接影响青少年发展.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在父母参与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向弱势家庭尤其是流动家庭提供教育补偿计划,并努力完善配套改革以提升青少年和父母的未来信心.  相似文献   

4.
探索影响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使用似不相关回归(SUR)分析父母参与对本地和流动青少年认知能力、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亲子沟通、父母监督和家校联系显著影响青少年发展,家庭间联系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亲子沟通和家校联系对本地和流动青少年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三,父母参与可以通过改变子女和父母的未来信心间接影响青少年发展.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在父母参与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向弱势家庭尤其是流动家庭提供教育补偿计划,并努力完善配套改革以提升青少年和父母的未来信心.  相似文献   

5.
王春超  林俊杰 《教育研究》2021,42(1):104-128
人力资本发展对家庭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对我国家庭父母陪伴与儿童入力资本发展的关系进行考察发现,父母陪伴对初中学龄儿童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亲子陪伴时间的投入会显著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督导时间的投入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但能显著提升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娱乐时间的投入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但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上述发展关系在儿童性别、户籍、出生顺序、留守与否,以及不同的陪伴主体等不同特征群体具有显著的组间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父母陪伴主要通过提高与学校的交互程度、提升儿童学习的积极性等来促进其子女的人力资本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探析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关系,以及教育卷入在其间的中介作用,运用父母期待量表、父母参与量表和核心能力量表对某“985”大学1 961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城市学生与独生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教育卷入程度更深,学业表现更佳;父母受教育程度直接预测大学生学业表现,并通过教育卷入间接预测大学生学业表现,教育卷入中父母参与的中介效应比父母期待更强;父母教育卷入水平有待提高。基于分析与讨论,从父母层面、学校层面和政府层面分别提出对策与建议,父母应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能力;学校应推动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政府应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儿童发展中父母参与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父母参与是儿童发展教育早期干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效的父母参与能够促进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关系发展.增强父母和儿童对学校的责任感,促进儿童各方面更好的发展。应明确父母参与的界定和父母参与的结构及影响父母参与的因素,弄清父母参与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双一流’大学新冠疫情调查”项目组于2020年6月面向全国15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收集的截面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疫情期间,被调查学生积极进行着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抗疫行动,表现出了新一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本科生以不同形式参与抗疫活动,呈现出优势阶层“舍财”、弱势阶层“力行”的特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正在以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机制作用于个体发展,情感温暖型的教养方式为对亲社会行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过度保护对亲社会行为无显著影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方面,积极倡导父母对子代的温暖与鼓励型养育方式;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消除父母过度保护教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父母参与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参与整体上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较高的父母参与水平反映在侧重于家庭的父母参与上,侧重于幼儿园的父母参与水平相对不高;在家庭内部,母亲的参与水平明显高于父亲;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参与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父母对男孩的参与程度高于女孩。  相似文献   

10.
我国父母教育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父母——被遗忘的要素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结合,这已是教育工作者人人熟知的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26条明确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那么,采取何种途径、如何使家庭积极地配合学校这是每个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由于家庭的教育主体是父母,而父母所享有的教育权利状况和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又直接决定着父母的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进而影响着父母在学校教育中作用的发挥。我国父母教育权…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家庭系统面临巨大的压力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致使美国开始开展增加家庭教育的知识与技能、预防和减少家庭危机的系列研究与实践。以美国密苏里州为代表的"父母即教师"项目(ParentsAsTeachersProgram,PAT),关注孩子在校园的表现与家长参与的互动关系,通过丰富的项目研究实践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家长有效参与到孩子的发展中去。美国各州普遍实践的"父母即教师"项目的评估表明,参加该项目的父母在育儿技巧、参与的程度与质量方面有显著提升;孩子在认知与入学适应能力等方面也有明显提高。该项目尤其是对贫穷家庭的孩子和非白人家庭的孩子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羞怯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522名初中生进行测量,考察父母教养方式、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与羞怯的关系,并探讨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是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羞怯之间起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羞怯、生活事件、领悟社会支持之间两两相关显著;(2)父母教养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初中生的羞怯水平,即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能直接负向预测初中生羞怯水平,消极父母教养方式能正向预测初中生羞怯水平;(3)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在父母(消极和积极)教养方式与羞怯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所收集的10~15岁青少年样本,本文考察了父母参与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青少年教育期望”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城乡差异.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都通过父母参与这条路径间接作用于子女对自身的教育期望.分城乡来看,本文所关注的父母参与的两个雏度——学业期待和日常关怀——有效解释了城市家庭中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对青少年教育期望的影响;而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参与也部分解释了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对青少年教育期望的影响.本文还对父母参与在城乡样本中差异化的中介作用给出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冲突在任何领域都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冲突更是所有矛盾中最为突出的,父母冲突不仅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甚至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影响。文章从相关概念界定入手,阐述父母冲突知觉的概念,人际信任概念及特点,进一步分析父母冲突知觉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情况,认为情感、心理的影响最后会作用于行为。分析父母冲突知觉在大学生人际信任环境建设中的问题,认为父母冲突升级带来结果的不确定性,父母冲突转移带来影响的延伸,父母冲突情感释压会产生投射效应,父母冲突习惯会释放错误信号,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层面研究制定相应的策略,以期增强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信任指标,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澳门特别行政区398名4~6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父母受教育水平"和"父母鼓励"两种因素对小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孩子的阅读成绩有正向影响",父母鼓励"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与阅读成绩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澳门小学生的阅读成绩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的阅读成绩优于男生,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成绩优于低年级小学生。  相似文献   

16.
家长参与在子女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利用访谈法,通过对11位初中生家长和13位高中生家长的访谈,了解他们在子女教育中的支援行为。受访对象来自北方城市的两所初中学校和三所高中学校。研究发现,家长支援行为以家庭和社会领域参与为主,在学校范围内的行为参与表现被动。家长参与行为受子女年级水平、身心发展与能力水平的变化,父母自身因素限制,评价与选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深圳市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编制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以深圳市初中学校的4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结果:(1)编制的"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2)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居住条件和父母亲关系方面存在差异;(3)中学生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自我伤害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同时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结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试述父母教育权的内容--从比较教育法制史的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尹力 《比较教育研究》2001,22(11):11-16
父母的教育权,不仅指父母在家庭中享有的对子女的教育权利,还包括父母对学校教育所享有的权利。在美国,以《亲权卡》为例,已通过实体法明确规定父母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多方面的权利,主要表现为父母的学校选择权和学校教育参加权。而目前在我国,父母在学校教育中的权利和地位都不是很明确。因而,为防止“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法律规范的空洞化,关键在于:既要从观念上打破或抛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应以法制度的形式建立由学生亲权者组成的父母组织,使父母通过父母组织这一合法的形式行使其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决策、管理权利。  相似文献   

19.
父母参与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是美国儿童早期发展的"干预计划"中重要内容。在"开端计划"、"儿童保育运动"和"家庭援助方案"中父母以课堂志愿者活动、义工、家访交流等多种形式参与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以传递家庭中的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的传统,监督保育与教育的各种实施措施改进和总体质量的提升,促进其子女的健康发展和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调查结果表明,儿童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相关关系。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女孩的亲社会行为均显著高于男孩;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温情、指导性、鼓励独立3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拒绝、溺爱、控制、惩罚取向4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鼓励成绩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父母要关注自身教养因素,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