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拓展创新系统研究对象,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系统建设问题.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例,运用创新价值链和创新机制等分析工具,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系统研究框架,分析松山湖科学城创新价值链,发现松山湖科学城已初步搭建链条完整的创新系统;全面解析畅通创新链条的协同机制、汇聚创新要素的保障机制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动力机制,提炼国内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进经验,发现松山湖科学城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协同机制开放性不够、保障机制作用不足、动力机制激励性和全面性不足等问题,提出松山湖科学城要加强基础研究系统建设,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汇聚高端创新要素的资源保障机制、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的动力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高新区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成都高新区和重庆高新区具有区位环境优势、产业升级有成效、科技赋能有基础、科学城建设有支撑、应用场景有市场、对外开放有实力,整体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拥有良好区域依托,呈现双核引领、多园崛起局面,已成为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锋示范,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面临缺少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引领型高成长企业、创新动力支撑不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水平不高以及一体化推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研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高新区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亟需建立协同机制,通过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带和成渝科技创新大走廊,同时不断强化技术创新及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家高新区自创立已走过了20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经济、创新、产业、城市发展几个角度,系统评价了20年来,高新区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高新区已经或正在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进现代城市建设的主体依靠力量。在新的发展中,国家高新区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使命,也由此需要中央政府对高新区发展的导向和政策做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元参与理论,分析怀柔科学城建设中政府在创新环境营造、大学科研机构在技术和人才提供、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管理机制不畅、生活服务配套不足,大学科研机构不足、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以及产业结构支撑不足、企业创新能力弱.为推动怀柔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北京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出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相关对策建议:政府变管理为服务,加强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营建;推动大学科研机构落户怀柔,以大科学装置为抓手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优化产业结构,引入和培育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对接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资源.研究成果为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现实意义:提升了郑州的国家战略地位,扩大了城市规模,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出了郑州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努力方向:根据国家政策支持和自身比较优势,壮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枢纽带动力、综合承载力、产业竞争力、开放创新驱动力、文化影响力等。提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建议:打造国际综合交通物流中枢,拉大毕业生就业创业空间幅度;打造现代产业发展高地,提升郑州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大毕业生就业创业广度;建设活力都市,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全国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建设幸福都市,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就业创业营造舒适氛围。  相似文献   

6.
城市间产业对接是城市地区一体化的主脉。珠三角外围城市东莞区位优越,它位于穗深港三大中心城市之间。莞穗对接产业主要是东莞水乡麻涌镇的临港工业,莞深对接产业主要是东莞山区凤岗镇、塘厦镇的支柱产业。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是莞深合作的重要载体,莞港产业对接模式正由"前店后厂"向"前总店后分店"转变。城市间产业对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城市间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各子系统的对接。  相似文献   

7.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地和促进区域经济内涵发展的增长极,与区域创新体系在地域、结构、功能和目标等方面存在着高度关联性;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智力、产业、环境和法律制度基础.因此,应以我国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级高新区为支撑点和载体,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的区域性的创新网络,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形成.  相似文献   

8.
西部非中心城市高新区实现技术创新突破的对策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实现技术创新的新突破,推动高新区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西部非中心城市高新区要深刻把握自主创新的意义和内涵,准确定位和选择自主创新模式;以招商引资为龙头,快速提升区内创新实力;筑巢引凤,全方位破解科技智力支撑不足的难题;健全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努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为核心,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强化管理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力度,全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对作为其创新能力支撑体系的高新区创新系统却缺乏深入的解析。依据生态学思想搭建出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性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入集群"黑箱"来探悉其创新能力与演化的内在机理,阐释相互之间及与高新区整体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集群创新种群生态投入与创新产出有很强的正向关系,创新环境对创新投入有很强的正向作用。根据此研究结果,高新区可结合创新生态系统内在投入因子、环境因子来差异化建设创新型高新区,对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教大事     
正国务院日前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超前部署应用基础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形成领跑世界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将北京打造为世界知名科学中心。一是推进三大科技城建设。统筹规划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推动央地科技资源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北京市  相似文献   

11.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高新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提升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本文在国内外开发区创新水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高新区发展实际,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就构建原则、指标选取等相关问题作了重点说明,为国家高新区创新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上的指引和评价与管理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实地走访及调研江苏省花桥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重点创新载体及其主要负责人,全面深入了解和分析花桥企业科技创新载体、科技产业园、创业孵化平台、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驱动发展的四大核心载体建设情况,发现花桥经济开发区创新载体建设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协同弱等一系列不足,根源在于产业结构定位、周边城市同质化竞争、人才支撑不足、发展环境不理想等方面的制约。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同步、三大产业、四类环境"的核心载体建设思路、重点方向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思路,从生态学视角考察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资源、创新环境4个层面明确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因子,构建基于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并类比资源型城市的演化过程,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化期4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内关键驱动因子和集聚机制、扩散机制的作用机理,揭示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资金对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企业容易受到其他驱动因子的影响,创新体制及政策对其他驱动因子的影响度最大,企业和技术创新的中心度最大;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随着演化状态的提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扩散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新区创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引领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但作为其创新能力支撑的创新系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文章首先以演化经济学和区域创新系统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高新区创新系统所具有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影响关系,然后在高新区内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利用结构方程建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假设的创新环境、产业集群和创新型企业之间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影响关系,产业集群作为中间层次的独立性显著成立,高新区创新系统的层次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园区建设是新时期国家对各高新区发展提出的历史使命,创新型园区建设离不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企业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活力迸发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在对湖北省15个高新区进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展开系统分析,揭示出目前存在创新主体素质低、产业缺特色、创新创业载体功能不强、投融资长效机制未建立等关键问题,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系统改善和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区域高等教育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创新源泉,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要素。该研究运用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对区域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办学层间断隔、办学主体错位、办学结构趋同是制约区域创新的三大因素,通过专、本、硕、博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大学功能的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通过政、校、企三者关系的协调发展,实现办学主体的合理分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办学能级的合理分类,提高办学效能,实现区域科学技术的创新。唯其如此,才能实现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高等教育功能、职能与效能的耦合,从而实现区域产品、产业和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以产业知识基础为视角,以总部经济中心城市为区域划分依据,从理论上构建基于产业知识基础的总部经济区域创新体系。该区域创新体系以产业知识基础为创新资源、制度为外部因素、总部经济特性为内部禀赋,综合作用影响创新配置进而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类型。构建前向支撑型、后向支撑型和网络支撑型区域创新体系,以成都、上海、北京为典型总部经济中心城市进行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创新基础设施在当前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公益属性,处于创新链的前端,为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全面而系统的环境和平台保障,支撑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价值共同创造,持续激发创新活力。高效布局创新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创新链质量,带动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演进、功能不断拓展,夯实新产业发展底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从而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为推动我国朝着世界科学中心、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世界人才中心(以下简称“世界三大中心”)不断进步指明了方向。结合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三阶段”模式,根据世界三大中心“百年易主”的转移趋势和我国迎接世界三大中心的困难与机遇,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国家有组织科研”(SOR)概念,认为当前及未来有计划实施 SOR 是我国迎接世界三大中心转移的重要抓手之一;最后针对现有国情提出了实施 SOR 的若干具体建议,为中国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独特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各层级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资源的集中承载地,是国家区域创新布局的重要载体,在增强科学、技术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科学中心、技术中心与产业中心等与科技创新中心相关的概念辨析,对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进行厘定。在此基础上,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展进行分析与描述,并从明晰科技创新中心历史使命、推动科技创新中心体系化建设、以科技创新中心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构建差异化区域创新体系四个维度,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