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科技教育评价中主客观赋权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本文利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2007年世界大学排名的原始数据,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TOPSIS法、秩和比法、灰色关联法、熵权法六种客观赋权法进行排序,然后比较了各种评价结果,并将这六种客观赋权评价结果与泰晤士报主观赋权评价结果进行了两两比较。研究发现:客观赋权法的评价结果无法得到公认,比较适用宏观分级评价;评价对象自身的差异程度会影响不同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在评价数据呈正态分布情况下,客观赋权法评价结果与权威主观评价结果相比,处于数据中间段的评价结果相差较大,而处于数据系列两端的评价对象会得到较为一致的评价;主客观赋权方法相结合是综合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熵值修正G1组合赋权的科技评价模型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科技投入与产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评价准则构建科技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熵值修正的G1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组合赋权,建立了基于熵值修正G1组合赋权的科技评价模型,并对北京、上海等14个省级行政区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文章的特色与创新首先是通过科技对经济的影响等4个评价准则建立了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是通过熵值修正G1法对指标进行组合赋权,使得权重反映了专家意见和数据信息,避免了G1主观赋权中的指标重要性比值人为主观确定,缺少客观依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康鑫 《科技管理研究》2016,(20):149-156
根据开放、创新的新常态环境构建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建立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评价模型,对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技术产业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知识产权管理绩效是知识知识产权开发、协同、运营、保护水平的综合体现,与区域经济水平、科研能力、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度等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科技创新要素的内涵及分类特征和科技创新要素企业转移的系统机理,建立企业集聚科技创新要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集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相对熵原理的组合赋权法综合评价江苏13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水平和集聚效益,分析二者评价值及评价值对比关系并提出改善区域企业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状况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县域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战略单元,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但从县域尺度以及组态角度对其创新水平提升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因此,以河北省136个县(市、区)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影响县域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和条件组态。结果表明:(1)县域创新水平的提升需要多种创新要素组合作用;(2)产生县域高创新水平的驱动路径有3条,分别为金融环境驱动型、资金驱动型及主体-金融双驱动型,案例分布均匀且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各组态具有多样性但均存在核心作用,且所包含的创新要素间具有互补替代关系,3种条件组合对创新水平的影响差异不大,但都需要注重金融环境的发展;(3)产生县域非高创新水平的驱动路径仅有1条,案例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创新人员、创新条件、经济水平均为核心阻碍因素,且与高产出路径相比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层次分析法(AHP)、信息熵法(IE)和主成分分析法(PCA)等现有产业选择与评价方法应用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不足,根据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的特殊性,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AHP-IE-PCA"组合赋权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并将这一方法应用于N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评价中。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片面性问题,引入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思想,利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得到的组合赋权法来计算权重.以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用组合赋权法计算读者满意度评价指标的权重,判断各指标对读者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通过组合赋权法得到的指标权重反映了决策者的意向和评价指标的客观性,评价结果更合理,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基于改进的双重差异驱动赋权法的科技成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瑛  李菲 《科学学研究》2016,(5):647-651
将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运用到"时序立体数据"中,将动态综合评价问题转换为静态的群体评价问题;为解决传统差异驱动赋权关于评价指标的敏感性问题,采用聚类分析先对专家分组有效减少实际专家人数,再运用双重差异驱动法对专家组赋权,最后得到24项科技成果的综合排名。实证研究表明:从整体差异出发的指标赋权方法和基于聚类分析的双重差异专家赋权法在综合评价中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影响PIS(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的影响因素,给出了PIS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融合专家主观和客观赋权的专家聚类综合赋权法;利用该方法借助Matlab工具对PIS能力评价的各级指标进行赋权;最后对各指标的权值进行合理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县域工业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空间优化的关键问题.通过构建工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重并计算得分来测度县域工业发展综合水平,并以此为分析的基础变量,利用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以及热点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中心城区工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县域单元;2000-2004年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差距在扩大,2004-2012年县域工业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且发展均衡;热点区历年来一直集中于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长吉及其周边县域,未发生明显迁移;最后提出提升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路径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评估了浙江省各县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水平,分析了其空间聚集效应。在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浙江省90个县域2009~2012年的科技创新活动发展水平,并通过Moran’s I指数进一步分析了浙江全省以及各区县间的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聚集效应。结果表明:浙江省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存在较明显的"东北崛起,西南塌陷"的空间格局,浙东北地区为科技创新活动发达聚集区,而浙西南为滞后聚集区。在时序上,区域创新活动水平总体呈稳定状态。创新活动发达区与滞后区的主要差距在于创新组织上。结论对于促进县域空间尺度的科技创新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石宝峰  程砚秋  王静 《科研管理》2016,37(5):122-131
通过R聚类剔除反映信息重复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遴选对科技评价影响较大的指标,构建了能够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变异系数对主观G1权重、客观余弦夹角权重进行组合加权,建立了基于变异系数加权的组合赋权模型,并对中国14个典型的省份科技评价数据进行了实证。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变异系数对主观G1权重、客观余弦夹角权重进行加权,构建了变异系数加权后组合权重最大的目标函数,进而确定了主、客观权重的组合系数θ_1、θ_2,反映了组合赋权中主、客观权重分布变异性越大、权重越大的赋权思路。弥补了现有组合赋权中主、客观权系数相等,无法有效反映专家知识经验和客观数据差异的不足。二是实证研究表明:科技投入不足是制约江西、广西两省科技发展较差的主要因素;科技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偏弱是制约四川省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技产出不足是制约黑龙江、山东、河南三省科技发展的瓶颈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县域创新,2022年全国首批47个国家级创新型县(市)成功创建,但现阶段创新型县(市)建设路径尚未完全明晰,且对于指导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内研究也相对缺乏。为此,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分析创新型县(市)内涵,即具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生态环境优美、创新创业氛围良好等特征,以湖北省成功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的7个县(市)为例,总结分析其实践经验做法。案例研究显示:我国科技支撑产业类创新型县(市)本质上是多因子共同作用、多层面相互叠加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其建设模式主要包括核心层、主体层、支撑层三大组织层次共6个维度构成要素,地方主政部门通过对这6个方面因地制宜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型县(市)建设治理效能。进一步探索符合地区发展特点的创新型县(市)建设路径,提出鼓励县(市、区)在科技管理体制、知识产权、人才吸引等重点环节先行先试,通过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初创型企业创新的支持和培育、加快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强化配套保障等举措,推进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建设。  相似文献   

14.
客观、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现实价值。文章构建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AHP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确定了指标权重,建立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并选取财经类高校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优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根据科学发展观内涵,从科技投入与产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构建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标准差修正G1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基于标准差修正G1组合赋权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并对我国2001 ~2007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通过标准差修正G1法确定组合权重,使得组合权重既反映了专家意见又反映了指标的数据信息,避免了在主观赋权中指标重要性标度人为主观确定缺少客观依据的问题.通过对中国的科学技术评价,找出了影响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国家制定科技发展的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构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AHP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确定了指标权重,建立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并选取财经类高校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优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助力山区县域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从而促进共同富裕,文章基于2011—2020年浙江山区26县的面板数据,在采用熵值法测度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科技金融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研究表明,科技金融显著驱动了山区26县的高质量发展;科技金融对东部县域的驱动效应强于西部县域;科技金融主要通过促进创新、绿色、开放发展的路径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对共享发展促进作用不显著,而对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程度抑制作用。根据研究结论,从科技金融驱动的角度为县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运用DEA分析方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创新驱动知识发展和创新驱动经济环境发展两个角度对全国30个省份2004-2014年创新驱动发展效率水平做出实证测算,并在效率测算基础上进行提升路径的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整体上创新驱动知识发展的效率大于创新驱动经济环境发展的效率。②省域之间的创新驱动知识发展效率和创新驱动经济环境发展效率水平差异大。③个别省份知识效率与经济环境效率完全脱节,即有些地区知识发展效率与经济环境发展效率呈现相反的趋势。④全国有23个省的创新驱动知识发展的效率在总体上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趋势,而全国有19个省的创新驱动经济环境发展的效率在总体上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的趋势。⑤根据效率测度结果,将效率值为1的地区作为标杆,并以标杆地区为基准对效率值没有达到1的地区进行改进,从而提升这些省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20.
林海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2):85-95
基于因子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构建县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3个不同区位的县域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绩效特征。其次,从上述3个不同区位内挑选出代表性县(市),对其创新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找出粤港澳大湾区各县(市)存在的短板以及发展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创新绩效、促进创新能力整体发展的若干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