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马雯 《华章》2011,(21)
公民意识培养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民意识培养滞后性日益凸显.在中西方教育比较下探究公民意识培养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教育与"基础"课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完全契合的.通过"基础"课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是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主要途径.以公民意识为主线,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不同专题;以公民教育为核心,采用并改进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义务责任意识及程序意识.  相似文献   

3.
阮方顺 《华章》2007,(12):134-134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获得了自觉的自我意识,以社会主义国家主人公的身份主动参与社会事务,享受权利并乐于承担义务的意识.公民教育是为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知识、公民能力、公民行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好公民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实践性、塑造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加强公民文化教育,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再次要增进和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4.
公民与公民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意识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在我国虽然早已有了“公民”这个概念,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并没有形成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缺乏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之一。本文提出了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和我国公民教育在人的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侧重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公民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国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即培养国家公民.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件《世界公民教育:培养学习型人才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中提出培养世界公民的新主张.在全球化趋势迅速增强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期望通过世界公民教育培养人民的全球意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张,世界公民教育应尊重多样性与差异性,消除种族和国别歧视,以建立一个多元而又平等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共生时代学校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一种生死与共的生存结构正在逐步形成。在共生时代,公民意识教育需要培养公民的公德意识,责权意识,民族、国家和全球意识,民主、自由和平等意识等。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外语教育应该突出语言战略意识,以培养具有全球视角的高素质公民为目标,破除传统外语教育模式的桎梏,革新教育理念,强化"公民意识"的培养、加强本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对话和沟通,创新外语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锻造跨文化沟通能力,实现外语教育培养全球公民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家庭公民意识教育的淡化和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的薄弱,部分大学生对公民概念理解模糊,公民意识淡薄,重公民权利,轻公民义务和责任,法制意识不强。陶行知公民教育思想在今天更需要研究和弘扬。本文着重从陶行知先生的"人人平等"、"社会责任"、"国家意识"、"民德"、"知行统一"和"实践教育"六个思想方面,阐述陶行知公民教育思想体系对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了解在大学生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创新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成熟的现代化公民社会.这些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具体做法主要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西方国家培养公民意识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对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方面的启示: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活着》中,余华通过对富贵一生经历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生命观,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幸,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陈国有 《化学教学》2001,(10):19-20
化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笔者通过近二年的教学实践 ,实施“过程”教学 ,强调知识的发现过程 ,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精心营造创新环境 ,优化解题过程 ,通过启发知识来启发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优化“过程”教学为突破口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素质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1 展示知识发现过程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中学化学知识是前人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 ,由于受课本篇幅的限制 ,化学史中许多科学家的研究思维过程 ,不可能一一介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选择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党中央关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的决策和部署,2006年秋季在全国新生中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高质量地落实新课程方案,搞好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实践性、现实性很强的课程,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主渠道达到预设的目的,真正使大学生在道德上、法律上具备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教学内容要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之外,教育者还必须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研究大学生选择和接受教育的特点,精心选择和实施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建立"大农学专业"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学专业是农业院校的主体专业 ,也是办学历史十分悠久的专业 ,多年来为我国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科技的发展 ,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以及培养模式等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九五”期间教育部组织全国农业院校开展了“面向 2 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 ,农学专业提出了“基础加模块”、基础加农业背景———必修专业加选修专业“两段式”等教学模式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课堂讲授总学时数有所减少 ,学生有较多时间进行自学和实践 ,基础课学得比…  相似文献   

15.
探究意识是学生内在的认识状态,它包括探究兴趣、动机、意志、学生对探究过程的感悟和认识。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注重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梁仪教授的“同效英语语感教学法”提出的“培养英语语感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学法先导、扩大语言输入、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积极作用是英语宾重要措施和步骤”等教学思想经实践验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完善的英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罗伯特·海顿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他对自身身份和他所从属的美国黑人民族的身份的困惑,诗人以其珲烈的个人色彩表达了他对缺乏归属感的困惑.他还是一个主张从个人和历史文化角度来写作的诗人,因此遭到了提倡和支持黑人美学运动的黑人诗人的排挤.罗伯特·海顿的诗歌构成一个大的象征体系,他的那些极具了个人色彩的诗作也以其象征手法表达了他对民族和社会的担忧和困惑.  相似文献   

18.
角色自塑与意识重构--试论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作为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应当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更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过程中被定位.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里,他的"角色焦虑",一直以困惑、痛苦的方式呈现着.他的创作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性"的完整性的坚韧卫护和摆脱痛苦、冲出困惑的不懈挣扎.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GCE) has recently been promoted by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 and supranational organisations as a means for facilitating social cohesion and peace education. We examined the perceptions of GCE held by teachers from the three main education sectors in Israel: secular-Jewish, religious-Jewish, and Palestinian Arab, and found stark differences in the way teachers from each sector interpreted the term. For marginalised groups (Palestinian Arab), GCE is seen as offering a way of secur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global society. For already well-resourced social groups (Jewish secular), GCE is viewed as a way of promoting global futures. Meanwhile, for the Jewish religious minority in Israel, GCE is seen as a threat to national identity and religious values. Our findings cast doubt on the unifying potential of GCE, and we conclude by calling upon scholars and policymakers to examine unique obstacles facing GCE in their various context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