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地下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地层的沉降变形以及地面塌陷等现象,如何有效降低地铁隧道开挖造成的变形,是地铁隧道建设一直以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天津地铁6号线双洞单线段为例,采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隧道开挖地质模型,分析不同隧道截面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双洞间距对隧道开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形断面隧道相比其他三种断面变形量相对最小,其次为拱形断面隧道,次之为三心圆断面隧道效果最差,且圆形断面隧道剪应力变化偏转情况相对幅度和偏转范围也最小,最有利于隧道施工;双洞隧道间土层变形受双洞间距的影响,双洞间距越小,围岩变形程度越大,当双洞距离大于25 m后,围岩变形程度受双洞间距的影响程度逐渐减缓.  相似文献   

2.
永九快速线永龙隧道的双向6车道浅埋大跨扁平结构,对围岩稳定和结构受力均产生不利影响.利用有限元程序模拟V级围岩软岩地质条件下大跨度隧道的动态施工过程,以隧道施工后周边围岩稳定性和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安全性为指标分析开挖效果,从理论和与实际监控量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证实了上下台阶双侧壁导坑法设计施工方案的合理.研究成果为同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木寨岭隧道塌方段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寨岭隧道由于跨度大,在通过富水软弱围岩地段时经常出现塌方.其中,K1 809—K2 804段塌方规模较大。通过该段时,采取了喷射混凝土封闭塌方体,小导管注浆,加密格栅间距等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木寨岭隧道由于跨度大,在通过富水软弱围岩地段时经常出现塌方.其中,K1+809~K2+804段塌方规模较大.通过该段时,采取了喷射混凝土封闭塌方体,小导管注浆,加密格栅间距等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围岩分级与地学知识关联性密切,且对理解隧道工程后续知识极为重要,是土木工程专业"隧道工程"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分析了隧道工程中围岩分级的教学难点,主要体现在围岩分级的原因不明确、原理不清楚、指标不成体系、具体应用案例少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阐明围岩分级原因、分析围岩分级原理、归纳围岩分级指标体系、展示围岩分级应用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介绍了坪西公路雷公山隧道右线出口塌方处理中采用的施工方法、支护措施,总结了软弱围岩塌方处理技术和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深埋直墙拱形隧道围岩稳定性问题,本文采用极限分析有限元方法并结合强度折减理论对深埋直墙拱形隧道围岩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并作为判定隧道围岩是否稳定的依据。将计算所得安全系数与已有文献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最后采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分析新建玉溪至磨憨铁路太达村隧道稳定性,分析结果用来指导隧道施工。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方法能够更好地评估隧道围岩稳定性,所选择隧道围岩需要额外支护措施以保证开挖隧道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的开挖、支护以及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等围岩力学问题,是"隧道工程"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分析了"隧道工程"课程中主要围岩力学问题及其教学难点,利用数值分析软件FLAC-3D模拟和分析了围岩初始应力场、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重分布情况、支护结构受力情况以及特殊地质背景下的围岩力学问题,将模拟结果制作成视频和图片进行可视化教学,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7,(4):177-180
我国公路隧道正朝着长距离、大埋深不断发展,但限于目前深埋山岭隧道勘察方法和技术局限,深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围岩的级别很难在勘察阶段查得很精确,导致勘察围岩级别与施工开挖揭示围岩级别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现场快速围岩动态分级、动态变更的隧道设计与施工理念。调研了目前国内公路隧道施工现场围岩快速分级的思路与方法,旨在为类似隧道工程的现场地质配合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同时,针对目前施工围岩定级存在问题,提出围岩快速定级的展望,希望在未来隧道建设中深入围岩快速定级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以青岛地铁1号线水开区间隧道工程为基础,应用CRD法(交叉中隔墙法)以及台阶法动态监测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状况,回归处理数据信息,借助相应软件模拟分析这两种方法。在相关研究中可知,借助CRD法一般可以更有效地对水平收敛量以及拱顶沉降加以控制,使围岩受到施工扰动的程度降低,在维持围岩稳定性、自持能力上作用明显。与此同时,施工过程中借助台阶法可以使快速开挖隧道得以实现,但是在有较高施工要求或者有复杂地层条件区域中还应采用CRD法展开施工,从而进一步对围岩变形加以控制,使围岩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出的安全系数作为评价隧道围岩稳定性的指标,借助于ANSYS程序,使用莫尔-库仑等面积圆屈服准则,计算嵩山隧道的安全系数,通过分析比较确定最优开挖方案;对隧道的开挖支护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应力场、位移场、塑性区和支护结构内力变化规律,为隧道工程施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软硬结构面的存在阻断了岩体性质的连续性,结构面倾角的位置和角度会造成多种破坏模式。文章对上软下硬地层隧道的破坏过程和破坏模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分界结构面倾角在30°~75°时隧道稳定性较差;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在对称模式下,围岩位移、破坏区和塑性区呈对称分布;在非对称模式下,结构面倾角和围岩的力学参数决定了破坏区的位置和范围,破坏区的位置主要受结构面倾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某大型隧道工程的监测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重庆某大型隧道工程拱顶下沉、围岩周边收敛位移、围岩压力及钢支撑轴力等进行现场实时动态监测,获得了隧道围岩压力、位移和周边变形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对该隧道的监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得到了隧道监测周期变化趋势。同时,结合该隧道的监控分析结果对设计和施工进行了定性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衬砌裂损是隧道病害中常见的问题,也是严重威胁结构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针对铁路运营隧道病害的检测结果,对衬砌背后空洞进行平面弹塑性计算分析,得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空洞以及空洞群对结构各截面受力及位移影响的系统认识,明确提出衬砌结构与围岩结合的不紧密性是恶化衬砌受力条件、造成围岩进一步松动、进而造成衬砌裂损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对直墙式及曲墙式衬砌所受到的不同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曲墙式衬砌拱部结构能较好地将内力传递给边墙,由边墙部分承受较大的水平抗力,优化了整体结构的受力,从而降低背后空洞对衬砌结构的影响。通过对计算结果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合理解释了实际检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结合大岩洞隧道施工,介绍大岩洞隧道出口松散岩堆体预加固处理及CRD法施工,提出不稳定岩堆体条件下隧道洞身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三软煤巷是围岩剧烈变形的难维护的回采巷道。通过锚杆对软岩巷道围岩的支护分析,提出加固帮角拉制围岩稳定、高阻让压支护限制围岩变形和强化顶板保证安全的主动支护的思想,研究了合理的锚杆支护技术。  相似文献   

17.
安全监测工程是在导流隧洞施工过程中安设监控测试系统,从现场岩体的开挖和支护过程中获得围岩稳定性及支护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本文介绍了安全检测工程施工仪器的埋设方法,并通过分析研究检测信息,间接地描述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的作用,并反馈信息于设计和施工,便于设计、施工修正和确定开挖方案及支护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8.
The beam element in FLAC3D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supporting arch in a tunnel. However, this approach has the shortcoming of its constitutive model,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surrounding rock supporting effect of the arch model will be significantly exaggerated. To simulate the supporting arch in tunnel engineering well, a new approach is proposed by improving the beam element. The yield criterion of the beam element subjected to compression-bending load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now-available bearing capacity formulas of some typical compression-bending sections. In addition, the yield criterion is embedded in the FLAC3D main program by using the FISH language,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beam model and the yielding failure simulation of the supporting arch are finally implemented. Compression-bending tests and roadway tunnel arch support example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modified model showed the dependence of the bending moment and axial force on the yielding action of the beam element under compression-bending loads; (2) the implementation program is effective and sensitive; (3) the computing deviation caused by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original beam element model was effectively suppressed,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surrounding rock supporting laws exhibited by the arch model were much closer to reality, and 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and design reliability were improved by the new simulation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