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特色学校建设应当在理念认识和实践操作上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科学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现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关于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要实现湛江市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必须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自觉地以科学教育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3.
江苏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发展引发了义务教育面貌和生态的深刻变化,具体可以概括为发展观、发展环境、发展心理的均衡和教育满意度、学校发展内驱力、区域内教育生态水平的提升;既有全国其他省份共同的特点,又有江苏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均衡发展的特定形势和背景,表现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优质均衡建设的示范引领,实现了教育公平的更广覆盖;江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检"后呈现的发展态势对思考优质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教育均衡分为基础均衡和高位均衡,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文化性决定了教育均衡发展应关注文化影响,走向高位均衡是教育改革的应然追求,以文化关怀为切入点科学构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策略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应推进研究范式从绩效主义到文化自觉的转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文化关怀、特色彰显、生态共荣"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文化的推进作用,关注文化影响,加强文化研究,重视家庭、学校、社会和区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因此,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办学资源,充分挖掘各中小学办学优势,打造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促进教育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教育要积极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树立教育全面发展观,使教育服务于人的一切发展;树立教育协调发展观,统筹兼顾各级、各类、各地区教育的发展;树立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改变教育增长方式;确立正确的教育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促进教育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教育要积极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树立教育全面发展观,使教育服务于人的一切发展;树立教育协调发展观,统筹兼顾各级、各类、各地区教育的发展;改变教育增长方式,树立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确立正确的教育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关于"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持久均衡的"新发展观对我们认识和理解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审视当前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取向。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既要依靠政府的外部投入,又要重视内生教育资源;既要扩张、扩散优质教育资源,又要注意协调发展,减轻教育的两极分化;既要注重教育资产的增长,实现物的现代化,又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崇左市教育局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全市的教育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崇左市教育局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实践特色,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推进边境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取得了"三个新".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确定义务教育法律地位"、"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两个基本阶段,今后一些发达地区将率先进入后均衡化时代。顺利地跨越第二个阶段,在认识上主要要实现从"认同差距"到"缩小差距"的飞跃,而进入后均衡化时代必须在认识上实现从"追求均衡"到"鼓励差异"的飞跃。它包括:第一,人们在看到均衡发展的优势和价值时,也应预知它可能产生的问题。人们在弘扬"均衡"的价值时,必须尽最大可能减小由"均衡"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二,要辩证并有所区别的看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即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方面寻求均衡,在教育过程、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方面鼓励差异。这也是"均衡"与"差异"的主要区别。第三,要有序地推进差异性发展,必须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教育均衡作为教育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通过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及师生比等九个指标对云南省县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影响县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未得到进一步确立;历史"欠账"多;财力薄弱,教育经费投入有限;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调整结构,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增加资源,改善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强化师资,提高教师的均衡配置;定期监测,构建云南义务教育均衡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2.
促进可持续发展:新世纪教育的重要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根东 《教育研究》2005,26(8):21-25
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思想与科学知识水平,这就需要发挥教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奠基作用和先导作用。为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是新世纪教育的使命。随着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日渐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主导方向,教育的功能将更加具有鲜明的基础性与先导性特征。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事业。我们不仅需要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同时需要建立有关制度措施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观。作为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教育领域的核心体现,就是进行主体性教育。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什么是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的特征是什么,教育方法与传统教育方法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4.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是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的实践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常州模式,旨在为城乡人口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机会及资源,创新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全区域覆盖为方向的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以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权利为表征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市、县政府应该以合理科学的政策选择,赋予不同类别教育集团运行发展为动力支持,加强集团间办学经验的推广及共享;赋予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教育过程,以及外来民工子女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教师收入补贴等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刘宝生 《教育科学》2008,24(1):6-10
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省级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的软、硬件办学条件及教育经费投入实现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标准、均衡化,在省域内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初步实现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公平。针对制约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济、政策、制度和管理等因素,推进省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对策包括:一、明确各级政府在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二、建立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三、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促进均衡化;四、在省域范围内统一教师工资标准;五、建立城区教师定期流动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六、加快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步伐,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七、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八、加强督导评估,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必须提高认识,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明确职责,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帮困扶贫,加大省级政府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制度创新,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突出重点,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攻克难点,扶持弱势群体;优化整合,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战略地位与新的奋斗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把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对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更加突出全民教育目标,更加突出教育质量目标,更加重视教育系统的功能目标,更加重视教育的现代化程度。我们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党的十七大的基本精神,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家总理温家宝看望之际,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再次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绝大部分舆论和学者一边倒地支持钱老的质问,而向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发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状况?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民众忽视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期待过于迫切,对大师的崇拜、从众和极化等,这又可能导致领导决策者的误判和错误决策,而将中国教育引向错误道路。从"钱学森之问"出发,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大师?大师就等于现代教育的成功?我国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我国教育的改革出路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