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64年,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宣告成立.霍加特、威廉斯、霍尔等人成为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自此以后,文化研究在英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作为文化研究主要内容之一的大众传媒,从一开始就成为伯明翰学派关注的对象。而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受众.在它的生产、消费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  相似文献   

2.
武文颖  郑佳 《青年记者》2017,(20):33-34
伯明翰学派在解释“青年亚文化”这一概念时曾指出,即使青年亚文化拥有着庞杂的内容,但青年群体们创造每一种亚文化都是基于群体内部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感,用以抵抗当时的主流文化,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迷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球迷亚文化又是隶属于“迷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球迷亚文化延续至今,与当年相比,青年球迷群体内部的身份认同行为早已发生了变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媒体的推动.本文以百度贴吧中的“皇家马德里吧”和新浪官方微博“皇家马德里贴吧”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媒介的介入对于青年球迷群体间的身份认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网络碎片化的时代,流行文化也凸显出"微"的特征和"亚文化"的特性。有学者研究称,"亚文化"实为主流文化的的产物。但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广泛快速的传播媒介,为每个"亚文化"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认同,这一点尤其突显在艺术上。微电影,作为大众表达自我,寻求生活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收。本文以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为落脚点,试图对微电影的亚文化"抵抗"属性进行剖析与建构。笔者选取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所缺少的实证研究范式,在与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研究对象的身亲经历作为本研究客观性基础。并且结合研究对象以往或现在的身份角色,对其访谈资料进行深层次挖掘。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是以个案研究为主的,也是具有理论应用性的。只有将文化研究做到客观性,才可以为理论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青春电影不断出现,已成为一种现象。本文运用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和文本分析法,研究新世纪青春电影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呈现出的青年亚文化仍将在保持自身特色与最终被收编的张力中继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姚园园 《东南传播》2014,(1):110-112
新世纪青春电影不断出现,已成为一种现象.本文运用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和文本分析法,研究新世纪青春电影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呈现出的青年亚文化仍将在保持自身特色与最终被收编的张力中继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提到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人物就是理查.霍加特。他视角独特地选取了英国战后的工人阶级作为研究对象,在英国文化研究的精英主义传统中开创出了另一条理路。他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对于被普遍忽略的亚文化的关注,至今看来仍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拟在梳理霍加特的文化研究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考察其早期的学术主张的关键性转型,以及在文化研究大传统之下其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相似文献   

7.
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研究认为被收编是亚文化难以抗拒的命运,主流文化对于亚文化的收编方式主要是意识形态收编和商品收编。微博是web2.0时代的代表性新媒体,它既为腐女亚文化风格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机制,也加速了其被商业收编的过程,并使这个过程烙上微博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杨华 《新闻界》2005,(6):57-59
众所周知,文化研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既没有绝对的开端,也没有固定的理论模式,它以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立足点,聚集了一大批理论家,从多种向度对当代媒介和文化的权力性质进行深入阐释。如果说文化研究是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德·威廉斯等人发现的一片沃土,那么斯图亚特·霍尔则是这片土地的播种者和开拓者,他们的传播思想为世界范围内媒介文化研究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出生于英国工人阶级家庭,曾长期在湖尔大学(HullUniversity)从事成人教育,在1957-1958年间对英国工人阶级文化…  相似文献   

9.
凌艺婷 《今传媒》2013,(5):51-54
对于青年亚文化的分析在西方社会较多,在中国还属于前沿研究领域。为加深对大众传媒与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关系的宏观研究,选取兼具流行性与复杂性的《全美超模大赛》电视选秀节目进行分析,向受众展示符号及其背后的亚文化现象。目的在于借助青年人中火热的《全美超模大赛》模特电视选秀节目,从传播学视角,以跨学科的分析方法,探索电视选秀流行热潮下,青年受众群被亚文化影响的传播过程,提出考虑地域性差异与受众反馈的跨国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究新时代B站用户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和心理画像。【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观察对B站及其用户进行调查和实证研究。[结果 ]B站用户的行为特征及其心理可从青年亚文化视角分析,发现B站青年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意识形态及传统文化之间的某些互动和融通。【结论】B站内容生产者存在现实与网络的反差、内容接收者是个性化推送的受益者、内容传播者是具有紧密关系的用户传播;B站用户具有多元的使用动机和用户特征,并反映出其中的心理需求。主流媒体应该辩证看待B站中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用优质的内容生产引导青年亚文化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望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王统照先生,在中外古今读物中求知求学,终于走上文坛的成长和成才历程,回望了其在诸城家塾、山东省立一中及中国大学读书求知的学业收获,揭橥了其青岛家宅所藏书刊被侵华日寇劫掠的史实,彰显了其助力家乡相州王氏私立小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贡献,可供读者之涉略与史家之采撷。  相似文献   

12.
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探讨了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但极具现实意义的命题。青年亚文化在青少年中很有影响力,它的存在自然会影响青少年对媒介使用和对信息的接受,也自然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青年亚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难点较多,最突出的是认同感的调整。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努力使青少年从对亚文化的强烈认同中转化过来。为此,要发挥学校社区的作用、组织讨论、让学生学会控制自身行为、强调媒体自律、强化经典的传播渠道等。  相似文献   

13.
喻友信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但由于他1949年以后行迹不明,导致中国图书馆史研究者对喻友信的生平事迹了解得很不充分。着眼于此,该文首先考察了喻友信的中英文姓名、字号、籍贯与出生年份等情况,然后回顾了他在文华图专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的求学经历,接着介绍了他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十六年如一日的工作生涯,最后介绍了他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4.
查修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曾在文华图专执教,亦曾在多家图书馆工作。但由于查修晚年移民海外,远离了中国图书馆界,以至于中国图书馆史研究者对于查修的生平与成就了解极少。作者努力查考文献,弄清了查修的字、号、英文姓名、籍贯与出生年份。然后,考察了查修在文华图专与伊利诺伊大学的求学经历。接着梳理了查修的工作履历,包括他在清华学校图书馆、文华图专、暨南大学图书馆、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管理与图书馆学教学经历,他的报人生涯,及其晚年移民海外的部分活动。最后介绍了查修在图书分类法、目录学等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著译成果。  相似文献   

15.
曾昕 《新闻春秋》2020,(1):90-95
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文化格局随之重塑。亚文化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从边缘地带走向繁荣。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亚文化对当代文化图谱有着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但由于其政治性的局限,在政治传播议题中的论述还相对有限。青少年因大量时间被娱乐消费覆盖,政治参与呈现下降趋势。米姆作为社交媒体中流行文化的重要景观,大量出现在政治议题中,对识别和理解青少年亚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青少年通过亚文化语言和符号参与在线公共议题的案例出发,探讨青少年在政治议题建构中的话语参与与认同构建;并探讨这种泛娱乐的参与方式中,公共性如何体现。研究认为,内容娱乐化的同时,米姆的政治功能也在逐渐凸显;亚文化参与代表了青少年对政治议题的多样化诉求,促进青少年对社会政治议题的关注和参与,融合且推进了个体表达与公共话语呈现,是兼具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的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16.
美国儿童图书馆学教育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儿童图书馆学课程建设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本文首先梳理了53个ALA认证的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和34个AASL-CAEP认证的学校图书馆硕士教育项目,系统展示了美国高校儿童图书馆学教育的概貌;然后筛选出84所高校的603门ELSY课程,并对这些课程进行了统计与内容分析。当前,美国ELSY课程按主题可区分为六大类型:文献类、服务类、管理类、职业类、研究类和实习类。ELSY课程有超过1/3(约占39%)为文献类课程,其核心内容为文献知识;有约1/4(约占26%)为服务类课程;实习类课程约占16%,每个学校都至少有一门实习类课程;管理类、职业类课程较少,分别占比8%和6%,并非每个学校都开设了此类课程;研究类课程占比最少,约占5%,是美国ELSY课程的短板。美国在ELSY课程内容建设上的经验与问题,可为我国设立和发展儿童图书馆学课程提供借鉴。表7。参考文献47。  相似文献   

17.
文章梳理李芳馥在文华图书科、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院的求学经历,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沪江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处的工作履历,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兼任教职的经过。李芳馥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美图书馆界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8.
孙如陵,民国时期知名新闻学人。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系就读期间,担任《新闻学季刊》编辑。毕业后历任《中央日报》记者、《中央日报》专门性副刊《报学》双周刊编辑、《报学杂志》编辑。孙如陵的新闻为学之路,是民国时期的一种典型,求学伊始即开始新闻实践与新闻学术研究。这种“半工半读”经历不仅给他带来新闻实践的切身体验,还有新闻学理的深刻体悟。本文就民国时期孙如陵的新闻学观、新闻观、新闻教育观、报业发展观进行分析,揭示其独到的理论洞见。  相似文献   

19.
孙述万,1925年毕业于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曾任湖北省立图书馆馆长、厦门大学图书馆主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图书馆主任、国立北平图书馆期刊组及西文采访组组长、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等职。文章聚焦图书馆人孙述万,从家人回忆说起,以留存手写履历、友人来往书信、旧时照片和工作聘书等档案材料为线索,梳理考究孙述万生平和足迹,重点回顾他轮换多馆、辗转各地的图书馆从业经历,总结孙述万对中国图书馆学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A recent focus among communication scholars, the study of contradiction and paradox illuminates the inherent irrationality of organizing. The following case study examines how youth labor – cast as play – functions as a series of tensions and contradictions in the day-to-day construction of work(er) between adults and youth. Mirroring the popular reality TV show, The Apprentice, the program under study communicated contradictory messages about youth work(ers) in terms of: (1) proving/discounting oneself as worker, (2) demanding confidence while orchestrating uncertainty and (3) playing along versus being playful in the organizationally prescribed framework, effectively dismissing work(ers) essential to the functioning of the organization. My analysis demonstrates how the framing of youth’s work as a game delegitimized youth work(ers) resulting in potentially exploitativ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serves as a call to communication scholars to better account for youth as workers, while pointing to similar implications for other types of provisional and contingent work(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