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191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的地形图和2000年代的航空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化和人工解译,获取了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面积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从1910年代的125.25km2增长到2000年代的456.88km2,净增长331.63km2,增长率为264.77%。不同时段地表水体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1910-1950年代,地表水体面积的增加以河流为主,河流面积增加了41.14km2,占水体增加面积的83.7%;1950-1980年代,水库和坑塘的面积增长最为显著,分别增长了152.98km2和101.88km2;线状水系密度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沟渠密度的增加。1980-2000年代,北京市地表水体的面积增加了76.32km2,但是水库面积缩减了24.2%。北京市地表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降雨、地表水资源开发、用水以及水环境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2.
沈阳市城区扩展动态监测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秋兵  卢娜  边振兴 《资源科学》2008,30(7):1068-1075
以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MSS、TM、ETM、CBERS-2)为信息源,对沈阳市1979年~2006年的城区扩展及其扩展过程中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对引起城区扩展的驱动力进行简要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在监测的27年间城区扩展速度与方向不均衡,建成区面积1979年为163.33km2,2006年扩展到360.5km2,27年间共增加了197.17km2,面积扩大了2.2倍,平均每年扩展7.3km2,其中2001年~2006年城区扩展最为迅速,以“跃迁”式扩展模式向南部和北部扩展,形成新的卫星城,城区质心变化相对不大;城区扩展对城市边缘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是以占用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点的融入为主,影响面积为157.78km2,占扩展总面积的80.02%,而对水域、林地影响较小,影响面积为39.39km2,占扩展总面积的19.9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沈阳市1996年~2005年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中的23个驱动因子数据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沈阳市城区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且社会经济驱动力得分始终处于增长状态表明其影响沈阳市城区扩展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伊犁新垦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阳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09,31(12):2029-2034
本文基于1985年、2000年和200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新疆伊犁新垦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985年~2008年间,耕地净增加4.99×104hm2,面积比由38%上升至57%;未利用地增长仅次于耕地,增长面积为1.07×104hm2,水域,林地,建设用地都呈增长趋势;草地为唯一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缩减7.02×104hm2,面积比由49%缩减为36%。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格局的分析可以得出,农业开垦是新垦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力因素,草地面积减少是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盐碱地增多和沼泽减少反映了该地区存在因农业开垦而导致的自然环境恶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驱动下的威海市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文臣  王卷乐  贾香云  李福印 《资源科学》2008,30(12):1860-1865
威海市区自20世纪1980s~2000年,特别是1987年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以后,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利用遥感解译成果,图示出威海市区主要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的空间位置和范围,计算出威海市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3个反应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威海市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和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转移过程中,1980s~2000年耕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的面积最大,达3 600hm2,多发生在80年代城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其次为耕地转化为农村居民点,面积为517hm2;1980s~1995年,耕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的面积为2 999.77hm2,远远大于其他转化类型;1995年~2000年,其他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的面积最大为633.72hm2;1980s~1995年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显著减少,城镇用地面积增长剧烈,增长率达168.92%,其他建设用地也有大量增长;1995年~2000年,其他建设用地、水域和农村居民点的面积显著减少,耕地面积继续减少,而林地、城镇用地和草地的面积有较大增长;1980s~1995年耕地的减少速率最大为-1.48%,而城镇用地的增长速率最快,达16.89%;1995年~2000年,耕地持续减少,但减少速率明显放慢,而林地的增长速率最快,达2.85%,城镇用地继续增长,但增速显著减弱,农村居民点用地由前期的增长变为减少。在近15年里,城镇化是威海市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以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通过RS软件ERDAS IMAGINE和GIS软件ARCGIS,对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1986年、1995年和2000年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空间分布和随高程分异两个方面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区域广西环江县由于生态环境移民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在1986年~1995年~2000年间水土流失总体趋势是有先好转后加剧,水土流失形势严峻,中度、强度、极强和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在1986年~1995年间分别减少了116.59km2、92.06km2、11.91km2和0.74km2,而在1995年~2000年间分别增加了119.53km2、92.75km2、12.12km2和0.74km2。3个年份水土流失在高程分带上分异格局基本相似, 微度流失主要分布在丘陵,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流失都是主要分布在低山,其次才是丘陵,剧烈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丘陵,其次是低山和中山。另外,水土流失强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区是在东部、东北部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和北部农业交错带山地丘陵区。  相似文献   

6.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贾科利  常庆瑞  张俊华 《资源科学》2008,30(7):1053-1060
利用1986年、1993年及2003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及回归分析方法,对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总体较高,2003年达到36.5%,且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198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和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和耕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与沙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主要特征。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44.18×104hm2,主要由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化而来;建设用地面积以近0.27×104hm2/年的速度增加,主要由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和沙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减少了10.52×104hm2,减少的面积主要转化为林地和草地;沙地面积减少了20.67×104hm2。在空间上土地利用变化以南部和东南部黄土丘陵区沟壑区和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最为明显。自然、人文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气候因素是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及社会投资的增加,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直接驱动了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7.
1986年~2005年三江平原水田与旱地的转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妮  刘殿伟  王宗明 《资源科学》2009,31(2):324-329
在遥感和 GIS 技术支持下,通过获取研究区 1986 年、1995 年、2000 年和 2005 年 4 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总量态势、相互转化差异、空间格局等三方面分析了3江平原 1986年~2005 年水田与旱地相互转化特征。结果显示: ①三江平原水田和旱地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水田面积增加的幅度大于旱地,由 1986 年的 57.7×104hm2 增加到 2005 年的 150.9×104hm2,增加面积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 13.86%;水田在此期间的动态度为 5.08%,开发速度明显快于旱地;② 水田与旱地的总量变化存在明显的阶段差异,1986年~1995 年,旱地的开发速度是3个时段中最快的,1995 年~ 2000 年是水田面积增长最快的时期,动态度高达 36.49% ;③ 水田与旱地的相互转化特征在不同阶段差异较大,1986年~1995 年为水田转化为旱地最明显的时期,转化面积为 33.1×104hm2;1995年~2000 年为旱地转化为水田幅度最大的时期,转化面积达 63.5×104hm2;④ 水田与旱地相互转化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水田和旱地的重心总体上均表现为向东北偏移的趋势,水田重心的整体偏移量要远大于旱地。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温降水的旬响应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戴声佩  张勃  王强  马中华  邹悦  张亚宁 《资源科学》2010,32(9):1769-1776
本文利用SPOT VGT-NDVI数据和旬气温、降水数据,分析了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时空变化趋势及其 对气温、降水的旬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1999年-2007年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呈缓慢增加趋势。典型草原和平 原草地植被年均NDVI和生长季NDVI增加速率高于高寒草甸草地和沙漠草地。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增加和减少 的面积分别为6 9776km2和1 5928km2,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分布在冷龙岭、拉脊山、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走 廊南山、托来山、托来南山等地区,减少的区域分布在乌鞘岭、大通河、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以 及青海湖周边地区;②祁连山草地植被NDVI年内月和旬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③祁连山地区气温变化对草地植被 NDVI的影响强于降水,气温、降水与草地植被NDVI的最大相关性滞后期都为2旬左右。春季和秋季NDVI对气温 和降水响应的滞后期较短,而夏季响应滞后期较长;④气温是影响典型草原生长的主要因素,夏季降水是影响植被 生长期内植被生长的重要因子。温度是高寒草甸草地生长的限制因子,而降水量则是沙漠草地、平原草地的生长 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地形图图件、遥感资料在MGE和ARCGIS8.3软件支持下获取了洮儿河上游地区5个时期和4个时段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研究区近50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①土地利用时间演变特征:从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看,在1950年~2000年内,以森林快速减少为主要特征,其减少的速率为2 663.05 hm2/年,而草地和耕地则分别以2067.62 hm2/年和1166.10hm2/年的速度增加;②土地利用空间演变特征:从土地类型组成看,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在50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林地比重变化最大,由原来的64.39%下降到1980年代的45.91%,其后略有上升,而草地则由原来的28.12%上升到1980年代的43.45%;③本文还分析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利用演化过程中的贡献。通过上述分析看出,研究区土地利用在近50年内变化速度很快,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过程中以优势类型林地、草地变化最大,其它非优势类型都作适应性调整,虽然优势类型并未发生转化,但是可以看出本区内林地过度利用、草地退化和破坏严重这一事实。保护现有林地和恢复已破坏林地,禁止过度放牧和开垦草地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北京山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京山区面积为10 417.5km2,占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62%,主要担负着北京的生态屏障功能,而其经济的发展是山区生态功能发挥的有力保障,生态旅游是协调二者的有效途径,应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气候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对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定量评价,可为山区的旅游规划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北京山区1km2网格的气候资料,在GIS的支持下,计算了各网格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并由此推算出了1月~12月的旅游气候舒适度及不同舒适度等级的分布面积。结果表明,北京山区旅游气候适宜期较长,除1月、2月和12月份旅游气候不适外,其它时间均为旅游气候适宜期,其中旅游气候舒适期可从4月持续到10月底。由于山区地形的复杂性,利用1km2网格的气候资料进行北京山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与单纯利用6个山区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进行评价相比,可获得更加科学和可靠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的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工程成效初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加强湿地保护,国家出台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三江平原湿地被列为首批重点保护和恢复工程项目区,目前工程已实施超过10年,对工程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0—2015年的遥感数据,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及模型模拟方法,对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工程实施后的湿地面积及分布、湿地景观结构、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进行初步评估。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期间,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减少2 508.55 km~2,其中2000—2010年间湿地面积减小速率为209.40 km~2/a;2010—2015年间,湿地减少速度变缓,湿地减少速率为89.91 km~2/a;2000—2015年间湿地平均斑块面积先减小后增大;2000—2015年期间湿地植被覆盖度由91.8%减小至74.0%;自实施湿地保护工程以来,三江平原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有所增加,但水禽栖息地支持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李建柱  冯平 《资源科学》2010,32(10):1890-1895
地下径流退水过程是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流域的退水规律可为径流分割、地表汇流单位线的推求等提供技术支持。选择滦河水系两个子流域—柳河流域和瀑河流域的几场地下径流的退水过程,通过模型模拟的方法计算了模型模拟的误差,比较了几种模型模拟结果的优劣,确定了流域的退水规律,并研究了降雨类型对退水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线性水库模型模拟的瀑河流域地下径流退水过程最优,损失函数值为0.00360,利用指数模型模拟的柳河流域地下径流退水过程最优,损失函数值为0.00270,且不同的降雨类型对应的退水参数不同。最后,利用两个流域的地下径流退水规律,对流域的洪水过程线进行了分割,分割结果符合水文规律。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市扩张的资源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实地调查,对比2000-2010年北京城市建成区面积与人口分布的变化,发现:1北京的常住人口2000年以来以每年78万的速度快速扩张,相应地,城市建成区面积以每年109km2的速度不断扩张;22010年1 961万常住人口中,80%集聚在城市建成区,在集聚于城市建成区的人口中,95%集聚于中心城,仅有5%集聚于卫星城;3在北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过度密集地聚集于中心城,集约的社会经济活动不断侵占生态空间,在北京城市建成区,人均生态空间由2000年187.5m2下降到2010年的91.3m2。这种过快过密的人口集聚,同时导致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城市物质代谢强度超过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城市规模突破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后,不得不从外部输入越来越多的淡水、能源、食物等生存资源以维持城市运转。现已成为超大城市的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可持续的宜居生态城市。为此建议:1结束城市快速膨胀的进程;2约束中心城建成区面积的继续扩张;3在城市周边进行生态系统的自然化再造与保护;4对城市已有生态系统进行近自然化改造;5在城市建成区建造多样化城市绿地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4.
四川紫色土地区流域侵蚀产沙空间的尺度效应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且有日益加剧的趋势,有关该地区流域侵蚀产沙的尺度问题研究还未见报道,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初步探讨了四川紫色土地区试验小区(坡面)、子流域(鹤鸣观Ⅱ号支沟)、小流域(李子口小流域)3个不同尺度的侵蚀产沙特征。发现:①在四川紫色土地区,不同的空间尺度,其侵蚀产沙特征、侵蚀类型、影响侵蚀主要因素以及泥沙沉积部位都有较大差异;②随着尺度的增大,影响侵蚀产沙的因素增多,泥沙沉积比例增大,泥沙输移比有减小的趋势;③这3个不同的空间尺度的侵蚀产沙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深(侵蚀模数与地表径流深的指数相关关系R2在0.6左右),而径流量主要由降雨量决定(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指数相关关系R2在0.4左右),该地区水沙关系密切。由于缺乏3个尺度降雨同步资料,有关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流域尺度转换机理以及尺度效应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Lakes have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providing water and ecosystem services for people and other organisms in China for millennia. However, accelerating climate change and economic boom have resulted in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these valuable lakes. Using Landsat images covering the entity of the country, we explored the changes in China’s lakes and the associated driving forces over the last 30 years (i.e. mid-1980s to 2015). We discovered that China’s lakes have changed with divergent regional trends: in the sparsely populated Tibetan Plateau, lakes are abundant and the lake area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from 38 596 to 46 831 km2 (i.e. increased by 8235 km2, or 21.3%), whereas,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northern and eastern regions, lakes are relatively scarce and the lake area has decreased from 36 659 to 33 657 km2 (i.e. decreased by 3002 km2, or 8.2%). In particular, severe lake decreases occurred in the Mongolia-Xinjiang Plateau and the Eastern Plain (−2151 km2). Statistical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climat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controlling lake chang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Yun-Gui Plateau and the Northeast Plain. However, the strength of climatic control on lake changes was low in the Eastern Plain and the Mongolia-Xinjiang Plateau, where human activities, e.g. impoldering, irrigation and mining, have caused serious impacts on lakes. Further lake changes will exacerbate regional imbalances between lake resources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hus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water-resource cris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流域地貌和水系结构对流域的水生态功能起支撑作用.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将东江流域15m空间分辨率DEM与1∶100万地貌图和1∶25万水系图等相结合,分析了东江流域上游地貌特征,提取了东江上游水系结构特征与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值,探讨了地貌特征与水系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东江上游的地貌以200~500m高程、坡度<8°的丘陵和中小起伏山地为主;本文将东江上游地区水系划分为10级结构,河网总数目33.81万条,总长度8.12万km,沟谷密度5.29km/km2,河网频度22条/km2,平均分支比为3.86;东江上游面积-高程积分值为0.23,整体地貌发育阶段处于晚年期.东江上游流域整体水土流失为轻度,但局部为中度到重度.在地势比降平坦,人口密集的新丰江水库、涮江、船塘河三个流域,河网密度和频度相对较小,水生态与水环境相对脆弱.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来三江平原土壤侵蚀动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根据研究区现状合理选择USLE方程中土壤侵蚀各因子的计算方法,求算出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以及2000年的坡面土壤侵蚀量分布图,据此了解了该区域2000年土壤侵蚀现状,近50年来的土壤侵蚀动态、各县市侵蚀状况以及讨论了不同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得出以下结论:三江平原现主要以轻度侵蚀尤其以轻I型侵蚀为主;该区近50年来侵蚀面积一直处于增加趋势并且侵蚀强度逐年加重,表现为低侵蚀强度面积比例的减少和高侵蚀强度面积比例的增加,侵蚀强度等级越高,增加越明显;穆棱、鸡西、鸡东、依兰、桦南、佳木斯、双鸭山等县(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都是侵蚀比较严重的地区,七台河县(市)由20世纪50年代侵蚀不严重的县(市)逐渐变为目前三江平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就各流域来说,穆陵河流域一直是侵蚀面积最大的地区,而以挠力河流域侵蚀面积增加最大;通过分析以期为该区域的侵蚀防治、开展水土保持等政府宏观决策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受气候、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转出还林还草与因农民外出务工弃耕并存。论文由遥感数据获取199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减少时空分布格局,并分析了耕地减少区域的降水和耕地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为便于描述用"耕地转出"表示耕地减少,与传统耕地转出为林地概念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1991-2000年,4.91%的耕地转出,其中82.15%、7.34%、7.64%、1.63%和1.22%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而2001-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40%,其中62.62%、19.10%、5.40%、3.46%和9.41%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2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两个时段耕地转出均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中西部,而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在两时段耕地转出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均较大;3分析耕地转出区降雨量和农田生产力分布特点的结果表明,1991-2000年间在0~250mm降雨量较低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高,在各NPP区间分布较均匀且多集中在低NPP值区域,2001-2010年间在各个降雨量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均匀且偏小,集中分布在(50~150)g C/(m2·a)NPP区间。散点图分析表明1991-2000年耕地转出点多集中在(700~1 200)g C/(m2·a)NPP中高值区域,270~350mm降雨量中值区域,2001-2010年耕地转出点多集中在(10~70)g C/(m2·a)和(400~700)g C/(m2·a)中低值NPP区域,200~340mm降雨量中值区域,总起来说低降雨量和低NPP值区域容易发生耕地转出,但在一些降雨量和NPP值并不低区域,耕地转出情况依旧存在,耕地转出作为一种复杂现象受多因素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