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提升、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新的舞台。在大力倡导"减负提质"的教育环境下,南峰小学在落实课程辅助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采取了"一班双牌、因人设课、年级走班"12字方案,初步形成了学校校本课程特色。  相似文献   

2.
孙希山 《教育》2011,(18):9
笔者参加了几次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成果观摩活动。所到学校不乏是"走班选课"校本课程成果展示,"艺术教育"歌舞表演,全体学生集体习字等形式。笔者在想:学校校本课程作为国家三级课程之一,像"走班选课"、"习字"等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应该有科学实用的《学校课程开发指导纲要》等文件作为支撑,而后才能有效实施。否则,  相似文献   

3.
赵莉丹 《天津教育》2021,(7):133-134
低年级剪纸艺术校本课程是以剪纸艺术为载体,通过编撰剪纸艺术校本教材及配套的剪纸微课,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机制,师生倾心互动,校内校外精彩呈现,有效落实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传承剪纸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4.
丰富校本课程,构建了"幸福星期三"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全员参与、自主选择"走班制校本课程管理模式,让学生成为选修课程"菜单"的制定者。学期初学生自主"点菜"选择选修课程,每周三下午第一、二节课40门选修课程同时开放,学生按自选课程走班上选修课,学习兴趣激情勃发,校园生活多彩纷呈。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大峪中学和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班合作,开发特色科学艺术课程。2014年9月,"垂衣裳科学艺术班""国际工程师实验班"正式成立,大峪中学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模式与管理机制、加强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的道路上探索前行。WE UP——未来,我之主宰"垂衣裳",谓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后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垂衣裳"科学艺术实验班在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在学校  相似文献   

6.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年,许多学校尝试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但笔者认为目前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却步入了一些误区。误区一: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大于校本课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家长向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只要他们学好主科就可以了;年轻教师较少,师资水平有限,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学校缺少专任教师,大部分教师上的课程较多,再加上学生基础差,校本课就成了教师落实课程的"第二课堂"……在这种背  相似文献   

7.
在义务教育阶段听障学生艺术教育实践研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特殊教育学校引进校外资源,创编校本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实施选课走班,进行家校互动,开展课题研究,实现辐射带动,为全自治区听障学生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天补小学是一所有着2500多名学生的公办小学,其中80%以上是外来的新市民。学校秉承"女娲补天"的精神,打造补天文化,研发"慧爱"校本课程。课程以3+3的模式建构,形成三类必修课程:爱心、雅正、融合,主要在晨会、班队活动、实践活动中实施,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三类选修课程:艺术、科创、运动,主要通过走班社团的形式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多样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徐悲鸿中学初中部在深入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着力推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管理行为等方面的转变,通过全面、系统地构建学生发展课,推进课程改革,构建了"厚基础、宽选择"的育人模式,使学校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的独特路径。学生发展课立足美术特色,体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地方课程的实效化、校本课程的精品化。  相似文献   

10.
孙炳林 《甘肃教育》2022,(12):102-104
学校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课程,是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艺术教育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将地方优秀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建设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旋鼓舞进课堂促进学生对民间优秀艺术的热爱,探索实践在艺体课教学中的融合、传承与创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入手,探索农村地区学生对民间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对农村学校建设特色艺术课程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工作中,我校立足于课程建设,在保证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地方课程不断提高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完善以艺术、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专长;打造每天的"123331"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应知应会校本课程的研发,助力构建高效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分析和研究体艺特色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过程,重点呈现在实践与探索上,通过研究来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精品化。主要以体艺中的武·艺和童·趣为载体,然后将二者融合,开展了综合实践研究。实践表明:体艺教师形成合力,成功开发的《舞动的彩球——韵律球操》《我学礼仪——礼仪操》《童趣——体育游戏》《武·艺课程(一)——武术套路》和《武·艺》等活动的校本课程,填补了自主开发活动课程的空白;有效构建了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拓宽了校本课程研究的途径与方法,培养了学生自觉锻炼、健康文明的良好习惯,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文化底蕴。"让学生在礼仪中成长、在运动中锻炼、在艺术中感悟、在快乐中学习"。  相似文献   

13.
课程资源、师资水平、学生兴趣是影响校本课程建设的三大关键因素对办学奈件一般的学校而言,如何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构建符合学生兴趣的全面、可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巫山县南峰小学“一班双牌、因人设课、年级走班”的“自助式”校本课程建设,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样本。  相似文献   

14.
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既要体现艺术专业特色,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其校本课程开发可采取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创编等形式。  相似文献   

15.
内地西藏班(校)课程设置要突出内地西藏班(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突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在扎扎实实搞好必修课的基础上,切实搞好选修课、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满足藏族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夯实基础,在学业水平测试上凸显亮点。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上级考评我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多年以前的一份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不禁让我回忆起一段难忘的经历,那是1998年我的校本《合唱》课程被学生“炒了鱿鱼”。一晃七年过去了,我和校本《合唱》课经历了许多值得回味和思考的往事。我深深地体会到,正是由于这段经历,使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原先的“应赛”教学转到了现在的提高素质、促进发展的教育观念上。我担任校本《合唱》课教学始于1997年,当时我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众多教师一样,认为它等同于选修课或活动课,只是名称比较特别,因此并没有引起我的特别…  相似文献   

17.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现有的影视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实践与研究,设置高中英语影视欣赏校本课程,构建影视课型,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有关开发校本课程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陶冶艺术情操,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英语听说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我校一直以"加强校本课程整合研究,深化艺术教育办学特色"为宗旨,积极进行探索和教育教学实践!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我校也形成了极具鲜明个性的办学特色。现将我校在"加强校本课程整合研究深化艺术教育办学特色的策略"中的方式方法做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19.
以班为本优化学校课程是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新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班本"具有其独特性和综合性。通过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班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班本化实施、德育课程班本化实施三方面综合实践,全面优化学校课程,让课程更适合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20.
将张大千艺术资源引入内江小学美育课程,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双赢的决策.开发和利用宝贵的大千艺术资源库,应在秉承三级课程资源有效衔接、利用教师为开发主体和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课程开发理念下,通过校本研训、学社联合、活动展示、依托网络和课程建设等多条路径,使其转化为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促进内江地方美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