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黑龙江省正处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与更新,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这却给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对哈大齐工业走廊主导产业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影响土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是复杂多样的,文章基于广西左右江流域2001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遥感影像,运用目视解译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处理,结合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等方法,对左右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5年间,在各种用地变化中,耕地的动态度为3.61%、建设用地动态度为13.23%、林地动态度为-1.07%,这三种类型土地的面积变化最为明显。(2)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经济、人口、农业、土地等4个方面选取13个因子,分析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这三个因素均对左右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构成左右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公主岭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的景观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因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本文选取1975年Landsat/MSS影像数据和1986年、1996年和2000年Landsat/TM标准假彩色合成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了景观生态指数来反映LUCC变化所带来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近30年来公主岭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显著。1975年~1986年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尤为明显,到1996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明显减慢。从土地资源分布重心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分布空间变化主要是由耕地的变化引起的。景观生态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公主岭市1975年~1986年间由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生态风险不断增加,随后逐渐减小,这种变化与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别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趋势呈高度相关,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十二五"规划进入到设计阶段,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协作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文章分析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在绿色发展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哈大齐"工业走廊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把绿色发展放在首位,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生态和谐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东江流域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任斐鹏  江源  熊兴  董满宇  王博 《资源科学》2011,33(1):143-152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09年3期LandsatTM/ETM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变化指数对比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东江流域1990年-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表现为城市化过程显著、非城镇用地结构变化明显,以及林地和灌草地大为减少的总体特征;②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域在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09年两个时段,城镇用地增加量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异特征,而年增长率却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非城镇用地的转化在3个区域差异明显,自然植被退缩的程度表现为下游>上游>中游;③东江流域2000年-2009年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之1990年-2000年时段整体上有所缓和,但在程度上仍具有区域差异性,显示出土地利用程度进一步向高度集约化发展;④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叠加在区域自然差异之上是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哈大齐工业走廊已初步形成多个产业集群,评价其集群竞争力并和国内的其他集群进行比较对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重要意义.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参照GEM模型建立评价体系并选择评价指标,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以哈大齐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为例进行集群竞争力评价,并与珠三角等集群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优劣指标,据此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许月卿  罗鼎  冯艳  彭建 《资源科学》2010,32(9):1752-1760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全 球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突出的区域。本文根据贵州省猫跳河流域1973年MSS影像数据、1990年、2002年和2007年 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地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和特征,为喀斯特其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和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1973年-1990年, 由于陡坡开荒以及城镇化发展,流域内 旱地、裸岩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水田、灌木林、其它林地、灌草地均在减少;1990年以后,由于生态建设相关政 策和项目的实施,流域内旱地和裸岩地大幅度减少,林地大幅度增加,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交通工矿用地呈持 续增加趋势;1973年-2007年,各地类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与土地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灌木林、灌草 地、有林地、其它林地、旱地和裸岩地之间的转化,土地利用强度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流域内绝大多数地类分部 的平均海拔高程和坡度呈增加趋势,说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干扰空间在扩大,趋向于高海拔和陡坡地区。  相似文献   

8.
邬德林  张平  陈鑫 《未来与发展》2011,(7):97-100,79
区域品牌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很多地方政府都相继提出依靠发展区域品牌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在对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础上,以黑龙江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区为例,结合该地区发展区域品牌的现实基础,提出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区发展区域品牌的基本构想,即实施区域联动,以及政府和企业共同为主导的"区域一体、双核驱动"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理元胞自动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与过程,它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在一定地域上又受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强烈影响,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同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近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采用地理元胞自动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优点、原理及方法,并以河西走廊地区为实例,采用Idrisi的CA-MARKOV模块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和预测,得出河西走廊地区1995年到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研究表明,与一般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GIS方法和统计方法相比,地理元胞自动机具有快速、准确、实时性强的特点;与动态模型相比,采用地理元胞自动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具有简明易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旅游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崔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0,32(10):1963-1971
利用江苏省1996年-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苏省耕地、牧草地明显减少,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用地结构不断趋于均质化;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用地效率明显提高。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旅游总收入作为LUCC变化的旅游驱动因子,借助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江苏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旅游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对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建议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因子,以更好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徐静  任立良  刘晓帆  袁飞 《资源科学》2011,33(6):1099-1105
利用1980年和1996年土地覆被情景分别表征1964年-1979年和1990年-1999年土地利用情况,运用双源蒸散与混合产流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探讨老哈河流域太平庄集水区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定量分析土地覆被变化对"绿水"和"蓝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年到1996年研究区域土地覆被变化总体趋势为草地向林地和耕地转化,上述土地覆被变化导致老哈河流域截留蒸发量和冠层蒸腾能力增加,土壤蒸发能力减小,进而使得蒸散发能力和实际蒸散发量增加,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径流系数减少。1964年-1979年平均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总径流和径流系数分别减少了4.4%、9.5%、8.7%和8.7%。此外,径流模拟除了受土地覆被变化影响外,同时还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1990、2000、2010年的遥感影像图进行监督分类,得出三个年份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期间内的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区域变化差异情况,对影响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北部湾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有自然因素驱动力和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力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因素驱动力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和土壤;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力包括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城市化水平、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南四湖湿地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南四湖湿地为研究区,选取1980-2012年间的5期遥感、土地利用等数据,在RS、GIS技术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马尔科夫模型(Markov)分析研究区1980-2012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情况,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①1980-2012年南四湖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得出:1980-2012年南四湖地区总体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缓慢,其中1990-2000年南四湖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变化速率最快为1.84%;南四湖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变化最快的是滩涂沼泽和未利用地;②1980-2012年南四湖土地利用格局结构变化特点是:其他农用地增加幅度为223.65%,主要是由于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较大,主要受城市化的影响;其他用地面积减少,转化为耕地和其他农用地;③1980-2012年南四湖湿地地区生态服务价值不断减少,负向贡献率大于正向贡献率,滩涂沼泽和水域面积减少是引起南四湖湿地地区生态价值减少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首先利用监督分类提取1990-2018年北京东部土地利用类型,然后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揭示北京东部基于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变化统计特性。研究表明:北京东部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耕地减少最为突出,将近一半用来退耕还林,耕地仍是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增量最大的来源,这是快速城镇化地区最突出的特征;居民用地扩张了一半,林地增长极为突出;综合动态度总体在增加,林地动态度比较突出,居民地动态度总体增长,耕地动态度在逐渐缩小。因此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极其突出。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边境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 TM/ETM 遥感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获得西双版纳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数据;从结构变化、类型变化、空间变化3个角度,系统分析1990-2010年间西双版纳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规律,并对轮歇地、茶园和橡胶园3个典型地类进行了重点讨论。研究表明:①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呈现以“林地-园地-耕地”为主导的地域结构特征,有林地是最为重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橡胶园是最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②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速度呈加快趋势,土地利用强度呈增加趋势,近10年来则更为显著;③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有林地不断减少,橡胶园、旱地和茶园不断增加;有林地为面积减少最多的地类,橡胶园为面积增加最多的地类,轮歇地为增速最快的地类,灌木林地为减速最快的地类;④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发生转化的地类主要是轮歇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主要的转化方向是轮歇地向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转化,橡胶园和茶园的主要来源是有林地和灌木林;⑤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间变化较显著的地类是有林地、灌木林地、橡胶园、茶园和轮歇地;有林地呈以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南退北进”的空间变化特征,灌木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为主要特征的“西退东进、南退北进”的空间变化特征,橡胶园呈以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以景洪市区为中心,北上南进,西拓东扩”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于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边境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Landsat TM/ETM遥感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获得西双版纳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数据;从结构变化、类型变化、空间变化3个角度,系统分析1990-2010年间西双版纳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规律,并对轮歇地、茶园和橡胶园3个典型地类进行了重点讨论。研究表明:①西双版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呈现以"林地-园地-耕地"为主导的地域结构特征,有林地是最为重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橡胶园是最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②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速度呈加快趋势,土地利用强度呈增加趋势,近10年来则更为显著;③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有林地不断减少,橡胶园、旱地和茶园不断增加;有林地为面积减少最多的地类,橡胶园为面积增加最多的地类,轮歇地为增速最快的地类,灌木林地为减速最快的地类;④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发生转化的地类主要是轮歇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主要的转化方向是轮歇地向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转化,橡胶园和茶园的主要来源是有林地和灌木林;⑤1990-2010年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间变化较显著的地类是有林地、灌木林地、橡胶园、茶园和轮歇地;有林地呈以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南退北进"的空间变化特征,灌木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为主要特征的"西退东进、南退北进"的空间变化特征,橡胶园呈以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以景洪市区为中心,北上南进,西拓东扩"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唐山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的情景模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以唐山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和2005年TM遥感影像,运用3S技术,通过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提取了精度较高的两期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以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期,选取距农村居民点距离、距城镇距离、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距海岸线距离、地下水埋深、土壤类型、成因地貌、工程地质条件9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作为驱动因素,运用CLUE-S模型模拟了200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并用2005年的实际解译数据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正确模拟比例达88.95%,Kappa指数为0.8711.说明CLUE-S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小尺度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此基础上又分别模拟了自然增长、土地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生态保护4种情景方案下201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在不同情景方案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对该区域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罗培  谌柯  刘辉  曾凡伟 《资源科学》2007,29(4):179-186
根据1885年、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详查资料以及实地收集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南充市高坪区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动因。研究表明:2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为12 050h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14.84%,主要表现为园地、城市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地和耕地的减少;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斑块数目增加2 921个,斑块面积均有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和破碎度增加,优势度降低;除园地、交通用地以外,其他土地类型都有分散分布的趋势;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移动距离; 影响城郊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城市化和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9.
运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1991年、2001年和2006年3期遥感影像,分析汨罗市1991年到2006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快速增加,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未利用地和草地变化幅度不大,水域面积萎缩。15年间汨罗市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小,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87,建设用地年变化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990~2012年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分析,运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统计了各地区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990~2012年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程度大幅度提升,增加了43.22个百分点,但土地利用程度分布格局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及其变化率均大于0,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在自然条件的限制下,区域内部土地利用程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